幻灯二

优秀的人往往都是低调的(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优秀的人因为什么原因而优秀?)

什么样的自己才算是最好的自己呢?

我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思考过。

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能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每个老师也希望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能取得傲人成绩。

但是衡量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还是获得一定的金钱收益?还是其他什么样?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成长

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像我这种出身农村家庭,对自己未来没有明确规划的人来说,根本不明白自己到底要往哪个方向去发展。

小时候常听人说考上大学就好了,考上大学就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于是考大学这件事就成为我以及身边小伙伴最迫切的目标,也是唯一一个。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

,考上大学之后的生活应该如何度过?也没有人告诉我,我将来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而我自己也习惯了这种老师家长的安排,在这种长期驯化式的培训下,我失去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成什么,要干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出什么来?

其实像我一样的朋友有很多,大家都有类似的困扰,都是盲人摸象,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自己的未来。

之所以读凌志军先生《成长—发现最好的自己

》这本书,就是想知道:

一个优秀、事业有成的人是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的?

是怎样在学生时代就能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的?

一个优秀的人,他到底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我发现在这样一群优秀的人中,他们在小的时候都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无论是李开复,张亚勤,还是微软亚洲研究院

的其他人。大家的童年的生活各有不同,但是最终的核心经历细化起来竟然出奇的一致。

这些优秀的微软小子们,在他们成长路上,发现他们的成长与优越的家庭背景没有任何正相关的关系,事实正好相反,与贫寒之家联系密切。

在作者研究的30个对象中,有28人出生在平常人家,其中的22人出生在小城小镇,另外两人拥有大户人家

背景,但在其童年时代,也经历过家境不景气的磨练。

而且能发现的是,与他们成功之路联系的家庭教育

模式不尽相同,但无论是严格教育模式,还是宽松教育模式,家庭其实都显示出了强烈的正面影响。

30个人的父母中,有十多个教师,其比例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但总的来说,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也不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决于父母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充分发展自己独立意志的过程。

越是严厉的父母,也就越早地让孩子离开父母的视线,获得自由的空间。比如李开复11岁离家去美国留学,沈向阳11岁离家,张亚勤

12岁离家。

而且作者还发现,考试分数第一名与日后的成就之间存在不必然联系。

这群优秀的人们,也都经历过一个“开窍时期

”,在此之前,他们全都没有承受过多的外界压力,在此之后,他们在内心中增加对自己的压力。

所谓开窍时期,是从混沌到自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飞跃性的转变,他们的开窍时期全都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到三年级,而不像人们通常所说的发生在初中阶段。

在对这30个微软小子的信息收集

和调查中,能够发现他们身上最重要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第一,有很高的情商。

第二,快乐,享受学习,而不仅仅是完成学习。

第三,优秀,杰出。

至于这群优秀的人才,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童年、少年和大学时光,这其中哪个阶段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这些问题,我特别想知道,相信你也是,那就让我们一起共读这本书,从书中寻找答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