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共育的内容(绿色教育 成长家校协同,共建绿色的教育生态)
总体来说,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构建了我们的教育生态,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殿堂,更多的承担了教学的功能,而社会的复杂多变,良莠不齐的属性决定了它无法独立承担孩子的教化功能,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者则应该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独立的个体。
但在我们的社会中,大部分家长都仍只是“自然家长”,而不是“优秀家长”,甚至能做到“合格家长”的也为数不多。那么要如何成为“优秀家长”呢?
一、不断地自我成长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代际传递,我们的父母如何教育我们,我们就如何教育我们的子女,思想理念上的一些顽瘴痼疾始终被顽固地保留下来。要成为一位优秀的家长,首先就是要克服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
家长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过度管控”,尤其是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过度管控”的恶果就会异常激烈的爆发出来。从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青春期叛逆家庭教育》课程中可以了解到,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过多的干涉不仅违背了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且挫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再者就是观念上的保守,对于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选择避而不答,比如性教育的落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文利在《如何开展家庭性教育》讲到,随着孩子身体的发育,对性的好奇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家长要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及性发展的规律,学习性教育相关知识,审视自己对性和性教育的态度,孩子非常看重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增强与孩子谈性的能力,建立与孩子谈性的和谐氛围。
二、随时敞开沟通的大门
沟通是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但在我国,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愿与家长沟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没有得到家长的尊重。刘文利教授提到过一次调查,学生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的几种情况有:我做错时,家长总是不听解释就批评我;家长从不认真回答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家长从不认真听我把话讲完,总是打断我;当我和家长有不同意见时,家长从不允许我表达自己的观点;家长要求我做某件我不愿意做的情时,从不会向我耐心说明理由。
同时,家长对孩子进行片面的了解也会导致沟通的不畅,学生认为家长最为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而对身体健康、人身安全、道德品质、日常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或特长、同伴交往、心理状况、师生关系等方面了解较少。
不难发现家长向孩子开放的表达空间仍然过于狭小,这就导致了孩子不愿与之沟通,遇到事情不向家长求助的严重后果。家长需要给孩子表达的权利,认真的倾听孩子的想法,同时给予恰当的反应,不要让孩子关闭沟通的阀门。
三、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
孙云晓教授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中提到,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习惯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根据对特定人群的研究发现,成功从好习惯开始,坏习惯导致悲剧的一生。
孙教授结合实际案例向我们讲解了六大步骤。第一激发动机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第二明确规范,让孩子清楚养成某个好习惯的标准;第三榜样教育,让孩子观察和模仿榜样;第四持久坚持,通过鼓励引导,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良好习惯;第五及时评估,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好习惯;第六形成环境,让家庭生活、学校环境和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良好的习惯可以有效的提升孩子生命的质量,使孩子能够更好的学习、生活、工作,帮助孩子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
除此之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平安是最大的智慧》,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副教授,法学博士,国家网信办专家,媒体特约评论员,执业律师朱巍《家庭《网络安全教育》,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张雪梅《家校协同,对暴力说不》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帮助孩子预防、应对危险和侵害。
总之,落实家庭教育的职能,确保家校协同的实施,共建绿色的教育生态需要每一位老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