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孩子的成长首先是心灵的力量(教育是心灵的成长孩子的成长首先是心灵的)

■ 注重心灵教育:

浇树要浇根,蹲下身子接近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既然是人学,就得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好的老师和家长,能给孩子筑起健康成长的心灵乐园。教育中,在规定的“硬线”(校纪班规等)之外,如果我们再加上“心灵教育”这根“软线”,效果会更明显。作为老师或家长,首先要接近孩子,要蹲下身子,与孩子平等交流,跟孩子交流时要敞开心扉,缩小心灵距离。

■ 注重心灵成长:

抬起头走路,孩子的成长始于心灵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将“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书中,他提出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孩子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使每个孩子“抬起头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忽视心灵成长是教育中最大的误区。”陈伦国认为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

■ 培养健全人格:

话题交流多样化,不要直奔分数问排名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人格。生活中,很多家长跟老师交流话题只指分数问排名,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孩子心理健康与否。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均衡营养,给孩子肯定的评价,让孩子树立自信比一次两次的分数更为重要。

陈伦国认为,现在孩子的优点很多,缺点也不少,最致命的是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听不进批评,受不得委屈。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一点苦,殊不知只有让孩子吃点苦,才能提高耐挫折的能力。过分地溺爱,过度地保护,不仅不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反而会助长孩子的冷漠,只知索取不知回报。

■ 常反思多自省:

别一开口就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终身老师。现实中,我们常常说出无心的话语,做出无心的行为,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比如,孩子都已经六七岁了,整理书包、雨具等等都是家长代劳,把孩子送到校门口,还要说:“慢点走,别摔了!”孩子在家试图帮忙端菜洗碗,许多家长会阻止,“你会把盘子打碎的”。甚至还有一二年级的孩子吃饭时,家长还用勺子喂。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能力缺乏信心,这样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自信心就会一点点地被磨灭。

“树立良好榜样,教师和家长要给孩子正面的影响。”陈伦国说,希望孩子成为阳光少年,家长首先要有阳光心态,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热爱生活,善待自己、关爱他人。引导孩子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能够知晓自己的短处,能够接受批评,尤其是善意的、正确的批评。

最后,陈伦国送家长们八个字:重在平时,贵在适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平时放任自流,出了问题就重拳出击。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陈克茂)

来源: 长江日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