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阶层分化背后的秘密(成长教育 百度云阶层真正的分化,始于语文教育)

不久前,网上有一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非常火,热火朝天的被到处转载。

文章针对的是当下热门话题:阶层固化。这篇《寒门难贵 豪门难败》,开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英文演讲分组赛上,两位颇具代表性的选手对决:

一位是来自一线城市私立精英院校的女生,开场之前和自己的外教有说有笑。

一位是来自三线城市名牌公立学校的男生,英文模考在全省都能排上名次的尖子生。

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吧。。。

小姑娘开口第一句话,小伙子就知道自己输定了:

Thank god, I went through this topic on MUN, lucky me, so this is gonna be easy.(译:谢天谢地,我之前在模拟联合国上就走过这个题目,姐稳了。)

美式演讲的纯正和幽默,挥洒自如,不仅仅是英语这门语言,还有语言背后对美国文化的轻车熟路。

作者接下来用无比现实和尖刻的笔墨,阐释了这个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拼爹妈”,拼爹妈的财富、资源、认知。结论大概是,寒门的最佳出路:走高考,至于阶层,就这样吧。

后面读者纷纷跟帖,虽众说纷纭,但对于小伙子这人生之路,无可奈何花落去,必定会低于小姑娘了,是默认的。

现在,咱们试着给这小伙子出出主意,这以后的人生路上,还有没有逆袭的可能了?

或者,这可能就是您家孩子将来会面临的局面,您怎么破局?

如果您听过上次的自然英语分享,对于国际语言和文化背景如何追平,应该是有底气了。

【点击链接查看文章迈向国际的儿童英语教育,自然天成

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差距绝不仅仅是英语,其他方面差距在哪里,如何逆袭呢?答案暂且不表,现在让我们进入语文教育的分享,里面有答案:小伙子还是有可能反败为胜的。

|清一山长:语文不仅是思维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是价值观教育,是成长教育,是一切教育手段中最重要的教育!

下面这幅金字塔结构图,总结了我对山长前面这段话的理解。

1

交流—最终体现为人生影响力

清一博文:交流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到底应该怎样教育下一代呢?什么样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呢?

正好看到薛涌的博客,上面记载的一个事情:

哈佛大学的教育学家Tony Wagner曾经非常形象地讲述了他个人的一段经历。2006年,他外出讲演,在飞机上正好和一位大公司的总裁为邻座。两人一聊天,他就发现这位总裁在招募人才上亲身卷入,花了很大的精力。于是他就问总裁:“从新招募的雇员身上,你最渴求的素质是什么?”

对方答道:“会问好的问题。我们的业务每天在变,技术在不断更新。我们会教给雇员新技术。但是,他们要想解决问题、学习新东西,必须知道应该问什么。我们无法现教他们怎么问问题。”

“那么,还有什么其他的素质是你所渴求的呢?”

“我需要那些能够参与讨论的人。”总裁进一步解释说,“任何工作都是由团队配合完成的。你必须懂得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顾客打交道。如果你不能和别人深入交流,你就不可能学到你需要学的东西。”

如果总结一下,就发现:这个总裁是非常理解教育的重点的:

第一个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具有“思考的能力”。他用“会问好问题”的表现来代表。只有好奇的学生,愿意思考的学生,才会喜欢问问题。而且,只有能够问出好问题的学生,才是善于思考的学生,当然,这种人就是真正的人才。

第二个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具有“交流的能力”。他用具体的“能够参与讨论的人”来说明这个素质。

可惜,中国的学生,这两种能力都是从来没有人去教育和培养的。我们喜欢的“乖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同时,我们天资不错的“坏学生”,也没有去培养这种能力,他们的潜力全部用在了胡闹上面。所以,中国没有真正的教育。

在这个故事中,第一个重要素质“思考的能力”我们放在金字塔第二个层面讨论。这里要引用的是第二个重要素质“交流的能力”。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良好的语言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能力,包括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

交流的目的,是相互之间交换信息、知识和观点—也就是说:

(1)获得信息、学到知识、允许自己被说服

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人最需要做到一点:理解他人。当然,表达自我也是需要的,只是要求没第二个目的那么高了。能够做到这些,就是具备学习力。

这里的理解他人,出发点是向他人学习。

(2)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能够说服他人

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人需要做到两点:理解他人、表达自我。这两个的要求都更高,因为这代表从一个学习者升级成了被学习者。

小姑娘在台上的精彩表现,之所以赢得满堂喝彩,除了英文水平,还有她的自我表现能力。自我表现能力无疑是很重要的,它关乎自己的影响力。我们可以想象或者回忆一下一个人在求学生涯、求职面试、开会讨论、商务谈判、客户推销、老板汇报、写公众号文章等等场景,成功与否,都是自我表达中折射出的影响力。

精英教育很重视自我表现力,因此经常会安排学生们进行表演、演讲、辩论等等。体制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的自我表现,不少孩子都参加过“小主持人”、“小播音员”、各种歌舞剧表演等课外培训。这些手段,表面上都可以达到自我表现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人们太过于关注表现自我的能力,而太过忽视理解他人。实际上如果做不到理解他人,表达自我经常是无效的。

无论是从他人那里学习,还是要以自己的观点去影响他人,都需要做到理解他人。这里,我们从后者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一下理解他人这个主题。

先做一些学术方面的解释,语文教育包括“语言”和“文章”的教育。

(1)“语言”的含义:“语”是说话的能力,“言”是思想。两者合起来就是说,不仅要会说话,话里面还得含有思想。

(2)“文章”的含义:“文”是内容,“章”是华彩。好文章,不仅有干货,还得有吸引人的表现力。

说话,得让别人听你的,而且还越听越爱听。写文章,得让别人觉得你写的怎么这么有道理,而且还越看越爱看。这样,你才能说服他人,才是具备影响力。

(1)表达自我:如何做到说服

你的朋友、工作伙伴、客户、老板、粉丝,凭什么听你的?

答案:你的思维能力比他高,你的认知比他高,你能看出他的问题,你能帮助他解决问题,你能让他的境况变得更好。

要做到这些,关键是金字塔第二层的思维力和第三层的认知程度,因此山长说:语文教育是思维和价值观教育。

但是,人是很自恋的,人是很固执的,即使你真的比他厉害,他也不一定能够理解,或者即使理解了,他也不一定会听你的。

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而脱离了强权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意见的君王。所以我们得向古人学习怎么给君王进谏般的去帮助别人。

(2)理解他人:从倾听开始

夫妻吵架的无数个瞬间,不知道让你明白了没有,缺乏倾听理解的沟通,必定以失败告终。这个道理可以扩散到其他所有沟通场合。

对于工作,猎豹移动的创始人傅盛写过一篇文章,他说:工作中的问题,80%是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的。也就是说,一个项目失败,一个团队解散,只有20%的可能是由于不可调和的矛盾,80%的可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的。但是为什么就是沟通不好呢?原因包括:人们各自储备的认知和思维结构不同、语言传输有损,以及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缺乏倾听。大脑研究表明,人的精力只有20%在听对方说话,另外80%用来走神等等。倾听,不是天生的能力,是需要后天刻意练习的。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人就是“语”的能力很强,不仅能言善辩,而且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听话听音,很了解和体贴别人的想法,说话给人感觉很舒服。怎么得来的呢?

我在上海的时候认识一位非常富有的家长。我发现她虽然没怎么上过学,但是感受力非常强,对于人际互动反应非常敏锐,学习理解力也很强。就问她是怎么练出来的。结果她讲了一段非常痛苦的童年经历:从小被家里遗弃,寄人篱下在亲戚家长大,从小就要看脸色生活,养成了察言观色的高强本领。用到做生意交朋友方面,成了助力。

(当时回想我的迟钝啊,原来是因为生在一个太过幸福美满、宠爱有加的家庭了。。。从来不用看父母脸色,父母还得经常看我脸色。)

果然是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这也是,你家孩子的情况吧?

现实生活中,中国孩子的语言能力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

最常见的是窝里横,表现自我,场合颠倒--在家里特别能说,或者在宿舍里特别能聊,基本上都是“语”,没有“言”,属于闲聊乱说话的情况。但是,到了课堂上或者公众场合,就变得特别“文雅”,不敢也不知道说什么了。

自以为好一些的,以为话多就是本事--我家这孩子特外向,见着谁都能侃侃而谈--当然经常是有语无言。这属于认知低,看不出问题来的情况,因为如果太习惯表达,往往就会不善于倾听。

所以如果是古人就会教训他: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听言,耳目不惧,视听不深,则善言不往焉。(不观察明白人的脸色就说话,这不是瞎子么。。。)

孩子其实从小就具备察言观色的本能,很有本事操控大人。但是经过长期的家庭教育,以及长期的体制教育,灵活的本能退化,变成了自我中心的书呆子。我妈小时候就经常、经常不无惋惜的对我说:小时候那么聪明伶俐(指的是应对村里七姑八婆的本事),怎么越长越傻了!相反,很多出身于公务员或者商人家庭的孩子,耳濡目染是有“语”的能力的,继承了家庭的高情商,和人打交道就比较灵活。

小结一下:

回顾:“我需要那些能够参与讨论的人。”总裁进一步解释说,“任何工作都是由团队配合完成的。你必须懂得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顾客打交道。如果你不能和别人深入交流,你就不可能学到你需要学的东西。”

语言交流的本质是学习新知和影响他人,为此需要训练倾听理解的意识习惯以及表达说服的思维能力。因此,只是在台前侃侃而谈的这一幕,并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本事。

这种真本事,在网络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是可以学习到的,不分阶层!

我手表我口,我口表我心。语言是口头输出,文章是手头输出,思维和价值观是心的输入,没有输入何谈输出?因此真正的学习,在于金字塔的下面两层。

2

思维--隐含的是人生学习力

学习力有多重要?

经济学家何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这个加速变动的时代,要想保持原地不动,我们都得不断奔跑。所以,不要再以为上个好的大学,找个好的专业,学个一技之长,就能从此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曾任美国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校长的著名经济学家拉里·萨默斯说过:“我们所学的知识在10年内就会被淘汰。”我觉得他太乐观了。很可能等你大学毕业,所学的东西就有一大部分过时了。在未来,终身学习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才是最基本的技能。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你必须要适应这样的挑战:给你一个陌生的题目,准备三天时间,你就能把它讲得头头是道。

智能时代,机器人都在拼命升级刷新自己。人类要想跟上节奏,这得多快的进化才能行?这就需要超强的学习力。就像今日学堂四个月突破英语听说交流、三个月突破SAT数学这种速度,以后必须是常态。

山长在多篇博文中都曾提到这样的观点:让孩子学会思考,而不是什么技能;有了思维能力,学什么都很快。

对于基本的学习力,我有两个理解。第一是理解力,第二是思考力。

(1)理解力

中国高考会考察大量知识点,我们以为这是正常的。但是对比美国高考SAT考试,中国人可能会觉得非常奇怪。

清一博文:理解力到底有多重要

西方的高考(美国SAT)主要就三门:阅读,作文,数学。这就是西方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3R教育。实际上你可以说成只有两门课:语文和数学。不像国内教育局昏官们出的语文考试题,搞得极为复杂。这种“复杂和全面测试”凸显的是中国教育官员们的无能无知。

阅读考试是考评学生对于各种不同难度和题材文章的理解力,也是考察学生获取资讯的能力。同时大量的文章材料也可以测试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速度,词汇量大小。也让学生不可能通过反复的阅读来提高答题的准确度。能够顺利通过阅读考试的学生进大学后,才可以适应美国大学教育中严格的教学要求-----必须通过海量阅读来获取信息并通过课程要求。这一环节,中国的大学生们表现极差,他们很难适应大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我原来就提到过:不少大学生可能连西方的畅销书都读不懂,更别说学术性书籍了。

与中国提起阅读就是读“文学名著”不同,西方的中小学阅读内容主要是科学和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涉猎范围极广,文学作品只是很附带的一环。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弱智文学教育模式,以玩弄文字为语文核心教育标本,培养了一大批梦幻人格型学生。我的观点认为:文学固然是很重要的文化形态,但是非常不适于在中小学阶段学习,可以在大学来学。让喜欢的人玩去,不能作为基础教育的内容。

写作考试就是考评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唯一让学生“自我表现”的内容,当然非常重要了。由于前几篇文章都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说。

数学考试的本质,也是考思维。不过这里主要是考逻辑思维方式:学生是不是具有良好的线性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清晰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考你能够做多少难题偏题怪题。其难度大致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水平。不过我们靠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训练出来的中国学生,实际的“数学能力”并不高,只拥有“解题和计算能力”,无法拥有真正的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学的也是“假数学”。

所谓的“大道至简”,可见真正的教育并不复杂。西方国家通过这种三R教育核心,让学生拥有很扎实的基础教育功底,上大学后学什么都很容易。而且不会有我们国家的偏科现象这么严重。比如李开复,当年上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是想“从政”的,开始学的是法律。后来发觉不对劲,自己不喜欢,就改学计算机专业,在校期间就做出惊人的专业表现。现在他是计算机界的顶尖专家,同时,喜欢文科的背景,又让他成为卓越的管理人才,做过微软和谷歌,苹果的副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中国的大学生也有从理工科转学文科成功的例子,但是还没有发现有从文科转学理工科成功的例子,这实际代表中国的文科教育是非常失败的。

美国高考的两大评价标准,一个是基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一个是语文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对于山长在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我本人的经历可以印证。

我从小学到初中,在上课持续睡觉的情况下,轻轻松松一直保持全校第一的成绩(高中掉入青春期陷阱,那是后话)。我的本科专业不是法律,大学毕业后从零起步,三个月时间通过了中国律师考试,五个多月时间通过了美国加州律师考试。

根据以上描述,这应该是个聪明孩子。

但实际上,我的智商非常平庸:参加过一两次奥数比赛,几乎是一道题都不会;智商测试题目看着就烦,测过一次印象里得了70多分!而且,我当时也没有什么学习方法,被问到也憋不出几句话。自己的学习能力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度让我非常困惑。

去年读懂山长这篇文章后,我才想明白:因为自己小时候的大量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比较好。我从记事开始,所到之处只要是书,必定一网看尽。书不够看,经常和哥哥打武侠小说游击战,他藏书,我偷书,快速读完放回去。大量阅读、快速理解,这个习惯保持了很多年。所以学校的课本,自然就做到了快速理解和流畅表达。尤其青春期是大脑学习的黄金时间,那个时候学习文言文,比如《出师表》,读两三遍就能背下来。

其实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看很多“课外书”,学习成绩反而保持的很好。仅限于教科书的孩子,小时候还能应付,但理解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成绩接下来就会卡壳。

因此,语文教育的一个关键是:能够快速理解大量信息,流畅思考和表达,这样才能在智能时代快速学习。教育孩子的一个目标和重点应该是:快速突破的自学能力。

学校的语文教育以玩弄文字为主,家庭在这方面就需注意补齐。理解力这个层面,相对来说是最容易的,普通家庭只要学会分辨,都能做到给孩子提供大量、高质量的阅读资料。但是,普通家庭可能会感到很难引导孩子思考,形成思维模型。

(2)思考力

具备良好的理解力,并不代表具备基本的思考力。我本人曾经就是这样的典型,理解力良好,思考力生锈--书读多了而不思考,就会是这个后果。而成功的企业家,无论他们具备什么各异的特征,共同特征一定是会思考的。

思考能力像倾听能力一样,因为不保护不培养甚至是破坏,在大多数人身上会发生退化。所以我们会看到,小孩子很爱思考,但是越大越木头。

以至于听到这样的名言--罗素:人们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美团王兴:为了逃避思考,人们愿意做任何事情。

那么退化的思考能力,如何重新培养呢?

博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于是他就问总裁:“从新招募的雇员身上,你最渴求的素质是什么?”对方答道:“会问好的问题。我们的业务每天在变,技术在不断更新。我们会教给雇员新技术。但是,他们要想解决问题、学习新东西,必须知道应该问什么。我们无法现教他们怎么问问题。”

清一山长:第一个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具有“思考的能力”。他用“会问好问题”的表现来代表。只有好奇的学生,愿意思考的学生,才会喜欢问问题。而且,只有能够问出好问题的学生,才是善于思考的学生,当然,这种人就是真正的人才。

我去年曾经带着学生在学习博文的过程中训练问问题的能力,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甚至是一个问题都问不出来,到后来能够活跃起来提出很多好问题,就说明他们的大脑开始思考了。如果孩子缺乏思考能力,他就没有办法和层次较高的人进行对话,这也是为什么窝里横的孩子在外面会保持沉默的一个重要原因。

(3)思维力

思考和思维是不一样的。

简单来说,思考是思考,思维是思考的模式。关于思维,清一山长提出的理论模型有一元思维、二元思维、三元思维;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思维模型有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最近几年又流行系统性思维、结构性思维,由西方学者/高管提出、经中国知识大V引进。

上面这些思维工具,都是非常强大的思考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如果真想学,书籍和网络已经提供了极大便利,今日学堂最擅长的就是思维教育。

我们群有很多刚接触新教育的家长,对于你们来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孩子的思维是如何被破坏的?新教育圈的老家长都很熟悉这个话题,我就不多说了,直接贴一段博文在群里,新家长看完,就了解家庭中思维教育的核心了:

清一博文:孩子的思维是如何被破坏的

对精神产品的不加选择,导致孩子的思维被破坏,学习能力降低。

如果我告诉大家,中国很优秀的重点大学学生,也常常读不懂内容严肃一点的大众通俗著作,你们可能不会相信,但这是事实。我在带领武汉大学的学生们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奇怪原来大学生根本不会读书!他们往往认真地读完一部书后,但依然缺乏对书本内容的真正了解。要问他们这本书说了什么?他们基本上只会重复一些书中的名词,发表一些肤浅且自以为是的理解,而且常常是离题万里的“读后感”。对原书的精髓之处,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毫无知觉,无法吸收书中的智慧来提升自己。

这种根子,除了体制内语文和文科的弱智教育破坏外,还源于童年时期,我们的父母们对于孩子精神产品的不加选择,破坏了孩子的基本思维能力所致。比如,电视,被教育家斥为“第二毒品”,对于孩子的精神成长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一些古怪的思想和价值观,低级弱智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就来源于电视媒体。而且,电视这种媒体是非常被动的信息源头,对于电视的依赖,大脑的思维力大大降低。因为媒体的任务是迎合大众,所以一定要简单通俗到不动脑子就可接受。而教育的任务是提高自我,因此天然的本性与大众媒体就是敌人,特别是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之粗糙和缺乏思维深度的无厘头,可以说就是孩子教育和思想成长的大敌。可是,有多少家长会在家里,会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取消电视呢?相反,家长们会把电视作为非常重要的家庭玩具,丢给孩子玩,免得让孩子“不安分”“吵了自己”,不好管。多么的缺乏责任心。

作为家长,你会陪孩子看他要看的节目吗?如果节目内容不适合你,或者你觉得弱智,或者你根本看不懂,觉得无聊透顶,这些节目也一样不适合孩子。我的孩子看的内容我是一定要了解的,所以大多数的“少儿节目”会被我丢弃,就正如很多所谓的“儿童食品”其实是“廉价垃圾”和“缺乏营养”的垃圾代称一样。大多数所谓的高级“儿童教育产品”我也会丢到一边,因为我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实施“教育”的---它们存在的目的仅仅是商业和利润,根本就与“教育”无关。例如前几年我儿子的妈妈被人忽悠,花四五千多元买回一套【阶梯英语】给孩子,我一看就知道,这种东西完全就是骗钱,跟真正的英语教育无关,所以就不给孩子用。其实孩子也不感兴趣。我也不送给别人,免得害人!可是中国这样的东西太多了,就是因中国的父母太缺乏基本的思考和鉴别力了。像暴发户一样,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只知道花钱来解决问题。花的钱越多,似乎自己就越尽职!

我始终难以想象,中国的家长怎么能够不加选择地让孩子看这些明显很弱智的节目?如【蓝猫】,【喜洋洋】,【蜡笔小新】,【奥特曼】等等?怎么会把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抱回家丢给孩子?如果你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就如同你看到的这些“儿童节目”一样弱智和无厘头,难道你真的喜欢和接受吗?

即使是孩子阅读的书籍产品,也需要严格限制。那些思维能力低下的读物,不能进入孩子的阅读书单。问题是由于我国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日益低下,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迎合这种低级思维的所谓“通俗流行作品”,其思维方式和文字表达语言都是特别“简化”了的版本,实际上是完全的文化垃圾,如魔幻小说,新时代奇幻作品等,但是却特别受孩子们欢迎。家长们往往以“只要看书就好”的鸵鸟心态,以为孩子就是天天进步。家长不明白的是:通俗作品的天生任务,绝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思维品质的提高,而仅仅是通过迎合孩子的趣味和低下的思维能力来吸引“顾客”,这样才能掏出钱来让自己成名获利。他们并不是有责任的教育家,也根本不懂教育;家长怎么可能把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引导权交给这种人呢?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一本书叫做【藏地密码】的,被吹成“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孩子很爱看。我拿来一看发现很垃圾,完全就是一个没脑子的神经病人脱离基本逻辑思维的幻想之作,就不再让孩子看了。但是这本书据说是“热门图书”,销量被孩子和家长们捧得高高的,出了很多续集。现在很多80后,90后不可思议的思维方式,就来自于这些“无厘头”的精神产品。你的孩子如果是00后,可能会更怪异,更无法理解。其实他们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也不能理解别人!罪人就是现在的父母们。

而且,一旦习惯了阅读思维层次低俗,文字简单粗糙的文字后,孩子们往往无法,也不愿意去进行深度的阅读和思考,结果就是造成目前全国性的思维简单化。网络上大量的愤青,就是思维方式特别简单和粗糙的表现。如果家长们到校内网上看一下,会非常惊讶现在学生们的思维水平之低下,可谓叹为观止。大学生居然只会象小学生一样思考和判断,写出来的文字和感受就像是小学生作文,不仅语言儿童化,行为也像是孩子一样。比如他们喜欢去玩小学生级的弱智“校内”游戏---【养小狗】等来体现爱心,去【开心农场】偷西瓜吃感受一下刺激,去偷偷的【抢车位】赚钱等等。而且,居然还有挂武汉大学博士头衔的“高级知识分子”热衷玩这些东东,实在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和中国教育的一大奇观。这种弱智行为的存在,并不是设计这些内容和游戏方式的校内网管理人员的弱智,它只是作为一个商业机构,精明地迎合了弱智的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要求。

理解力、思考力、思维力具体如何培养呢?这是个系统工程,我们这个群预计会在2019年下半年进行这个主题的系列分享。清一博客中也有大量相关文章,自学成才,难度并不是高不可攀。

小姑娘和小伙子最大的差距,在于金字塔的第三层。

3

认知--深藏的是人生驱动力

1964年,英国人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跟踪采访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每7年采访一次,从7岁到56岁,长达49年之久。在这部纪录片中,研究者试图搞清楚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人生七年》,内附纪录片的百度云下载链接】

纪录片中有很多细节体现出了富家子弟和寒门子女在认知方面的巨大差距。随便举个例子,当问到将来要不要考大学这个问题的时候,富家子弟Andrew是这样回答的:

出身寒门的Paul是这样回答的:

可不要觉得这幅对比照片很简单哦,我们在很多方面的认知,和高人相比,就是这种差距。

我对于“认知”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一个人的视野和可理解范围内,什么是正确的(信念)?什么是重要的(价值观)?由于一个人会做自己认为正确和重要的事情,因此这个认知会转化为他的行为。

视野之外的,比如大学之于Paul,当然不会去理解和追求。视野之内但不可理解的,当然也不会真正认为它正确或重要,因此也会在行为上忽略。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山长在博文中说眼光、心胸、格局、经营付出--马云也经常提到这些字眼。但是大多数人不理解,或者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当然也不会去追求。中低阶层能理解什么呢?— 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过个好生活。

举个例子详细说明一下,为什么这个层面会和驱动力挂钩。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他有这样一个信念:

具备这个信念的人,会拼命学习和改正自己身上的毛病,力求让一年之前的自己看上去是个蠢货。事实上,富人一般都具备开放学习、拥抱新事物的心态,反而是穷人往往封闭固执,拒绝或者懒得去学习新知。为什么呢?

心理学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这是实验当中涉及的一幅图:

实验说明:对于一个受试者的逻辑推理能力来说,带方框的实线代表他认为自己具备的能力,带三角框的实线代表他认为自己会取得的测试成绩,虚线代表实际测试得到的成绩。还有其他方面能力的测试,几幅图中,这三条线的趋势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这个发现表明:越是能力低下的人,自我感觉越是良好—其实那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能力越强的人,越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因此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习--真是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这就是为什么说认知是穷人和富人之间最大的鸿沟,富人的很多认知,穷人往往无从知晓,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有必要去了解,于是认知不同—行为不同—习惯不同—命运不同,人生的差距就这样拉开了。

再举个教育方面的例子。

《黄帝阴符经》上有这样一句话: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最近有个热播的电视剧,姚晨主演的《都挺好》,苏家三个兄弟姐妹的成长经历,完美演绎了这句话的含义。

认知高的人,如果这句话在他的视野和理解范围内,他知道如何以害生恩,才能最大程度的成就子女。认知低的人,凭自己感觉乱来,或者跟着广告乱走--爱孩子就给他最好的,结果由恩生害。当今这个社会,富二代越来越出息,往往是穷家多败儿,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认知这个问题,最可怕的就是,高人看你看的很清楚,但人家不会告诉你。而你自己是很难看清楚自己的,因为家庭不知不觉就遗传给你了,父母不自知,你自然习得也不自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才是最可怕的。

对小伙子来说,这才是最难破的局。当然,难破也不是不能破。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文章都在谈论阶层固化,在本人目前的视野范围内,还只是发现新教育给出了解决方案。

新教育,是父母首先成长的教育。父母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引导孩子的心理行为习惯,向精英阶层靠近。如果真正具备精英的思维和价值观,赤手空拳扔到哪里,都能东山再起。

那么父母的认知和思维提高,从哪里来呢?

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2010年之前只是个小富即安的上海白领,如果没有接触新教育,现在应该正面临着中产危机和子女教育焦虑。2010年接触清一博客开始,清一老师为我打开了慧命之窗。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说过,他只是《指月录》中的手指,指向通往智慧的道路。八九年过去了,虽资质愚钝跌跌撞撞,所幸还有些曾国藩的呆笨傻坚持精神。目前在这条道路上,越来越能够听得懂高人言论,看得懂优秀经典、书籍和文章,婚姻生活、子女教育、事业发展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顺便再分享一个很多人都不会知道的认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这就是我们文章开头的那副字: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资质平庸之人,要摆脱自己和孩子的无明,一定要找到明师。

普通家庭有可能逆袭,且机会平等

但需要弯道超车的眼光

学习力和行动力

很久之前看到过一篇关于西方世界教育分层的文章。它根据人类阶层,把教育也分成了三个阶层。最底层的是毛毯厂那种批量制造螺丝钉的应试教育,中层是中产阶级狂热追逐的素质教育,以多才多艺为象征。顶层的精英教育实质上是决策力教育,实际上是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而这些孩子的更多认知,已经得益于高端父母的教导了。

所以,有一次在仁青微信群,有位焦虑的家长提问: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另一位家长回复她:如果没有接触新教育,自己也是四处送孩子上兴趣班的焦虑大军一员了。那么,新教育的老家长为什么不焦虑?

因为我们不在同一个层面和大多数人竞争。拥抱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已经给孩子换了赛道,正在试图弯道超车。智能时代,万物快速更新,父母教你可能是错的,学到的知识可能是没用的,规划好的专业和工作可能是不存在的,多才多艺?那不是重点,还把孩子的心性给弄浮躁了--这可是学习力的天敌。最靠得住的还是个人高度的底层认知和思维能力。

但认知和思维,这些东西学校有没有教?父母如果不学习,能有多大的高度来教?与《人生七年》那个时代不同的是,我们早已经迎来了平等开放的网络时代,海量的学习资料和课程向大众开放,学习机会从来没有这么平等过。这虽然是一个阶层加速分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平民可以迅速崛起的时代。

自己不学,想让孩子飞黄腾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放养时代结束,现在拼的是父母能给孩子提供多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像电影《起跑线》中的父母一样,有机会把孩子送到最好的精英学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把自己的家庭变成精英学校。您现在不是精英,也可以成为精英的孵化器。

回到开头的故事:小伙子如何逆袭?

在原有的认知层面,他只能待在原来的阶层,和高层竞争必输无疑。给他的建议,结识新教育,换个赛道训练自己。设想,如果他把自己训练的具备强大的学习力和表现力,即使家庭出身一般,不能像武志红、万维刚一样,晋级网络时代的知本新贵吗?

敲黑板,看重点!实现的关键:眼光、学习力、行动力。

最后,摘自《寒门难富 豪门难败》文章里的一段话,与天下父母警醒共勉:

这种事儿你也不能怪那些为人子女的,因为他们出生的第一天就时刻笼罩在父母压力之下。

备受庸人父母的教诲,他们自然不可能会有杰出的独立思维了。

所以寒门反而容易出败子,这才是真相。

但是精英阶层却完全不一样,因为他们有太多太多的软性技能,能够传承给下一代了。

中低阶层的原罪

就是无知 且拒绝学习知识

反而特别依赖自己那些失败的人生经验

这种无知的恶果就是让他们陷入了

永世不可跳出的阶层瓶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一线商城!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