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育之父(教育家成长管理教育家成长的通道在哪里?)
点击上方“中国教育新闻网”订阅我们
让懂教育的教育家办学是近年来教育改革形成的一个共识。社会之所以呼唤教育家办学,是因为现在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学校办得像机关、像企业,没有学校的味道。学校高度僵化、功利化,太看重眼前利益,过分注重分数,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大家希望教育家按教育规律办学,让教育更多地体现理想价值,注重人格陶冶。但什么样的教育工作者才能称之为教育家,如何才能培养出教育家?
教育家要立功、立德和立言
教育从业者中的佼佼者,有名师、名校长,也有教育思想家、教育学者,还有教育政策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和教育社会活动家等等。教育家无疑是比以上各类人层次更高的人。作为教育家,首先要有教育情怀,具有慈悲心、有利他主义倾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在业内有良好的口碑。教育家办学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最后要有明确的教育主张,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也就是说,教育家要立功、立德和立言。简言之,教育家要有情怀、有实践、有理论。
陶行知作为我国近代公认的教育家,一心想通过教育改变当时落后的社会面貌,除自己亲自举办幼稚园、中学、师范学校和大学外,还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如提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他的思想、主张和办学实践影响了许多人,所以被尊称为教育家。
打通教育家成长的通道
在各类教育从业人员中都有可能产生教育家。一线教师和校长是教育从业人员的主体,数量众多,产生教育家的可能性最大。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与此同时,学者经过教育实践也有可能成为教育家,如陶行知等民国时期的一批教育家,就是走学者办学的路径成长起来的。当然,其他教育从业者只要有情怀,愿意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发展,也有可能成为教育家。
一方面,一线教师和校长中最有可能成为教育家的首先是校长。他们一般是从学科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成为校长后办学业绩突出,会逐步成为名校长,并在业界获得较高的声誉。另一方面,学者办学是产生教育家的一条途径。他们有相对宽厚的知识基础,对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的理解有认识上的优势,通过办学容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相对容易成为教育家。
以上两种途径是教育家成长中最为常见的。这两种类型的教育家各有所长,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家来自一线,他们对于教育问题的论述比较具体,著作中有许多生动的案例,在实践中很受欢迎。
陶行知是走学者办学路径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他本人曾做过东南大学的教授。陶行知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思想,以及通过教育改变儿童贫困命运的情怀。陶行知的教育更多的是和他的教育救国梦与通过教育改变现实的社会理想结合在一起的。学者型教育家往往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对教育有更深入的思考。当然,这两类教育家各有所长,都是当今社会特别需要的教育家。
培植教育家成长的沃土
强化行动研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在行动中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解决教育具体问题的有效办法,并加以思考总结与提升。要想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家,校长必须做有心人,认真细致地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尝试用各种办法去解决,并进行思考、总结和提升。
提升理论素养。名校长管理学校有经验,但知识面普遍偏窄。现在,有各级各类培训中心承担对校长的培训任务,为名校长成长提供支持。这种培训的范围是全方位的,既有国外考察、同行交流、专题研究,也有各学科的高端学术讲座,无疑是推动教育家成长的“催化剂”。
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研究教育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不行。教育是与人类自身再生产有关的学问,教育的对象是人,没有相对宽厚的知识基础,我们可能就不了解某类知识对人成长的价值,实际工作中可能会指错方向。(作者乔锦忠,系北京门头沟区京师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