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教育孩子珍惜生命素材摘抄(教育与生命成长生命教育: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生命是神圣的,没有任何东西的价值能够超越我们的生命,但是,有一些孩子却因为与父母发生冲突就轻易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者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

仅是3月份,这样的生命惨剧我已经听说了两件:

3月3日,石家庄市某小区一名12岁的男孩跳楼轻生,原因是父母训斥他上网课不积极;3月11日,厦门市的一名中学生因与父母发生冲突,持刀捅伤父母,母亲当场死亡,父亲送往医院。

这些在我们看来对生命很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失而引起的。

如果孩子没有敬畏生命的意识,就很容易思想空洞、精神萎靡、沉浸于游戏或网络中无法自拨,认为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没有多大的价值,一点小事引起情绪冲动就可以让他们舍弃生命。

所以,生命教育必须成为我们培养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

自然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长度,即寿命的长短;

社会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宽度,它是以文化为内核和根基,从零开始不断拓展的;

精神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它并非纯粹指人在成功的顺境中所能达到的高度,人在失败的逆境中所处的低谷,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生命长度、生命宽度和生命高度统一在一起,共同凝聚成了人的生命历程。

生命教育看起来是一个很大很笼统的概念,那么在具体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呢?

教孩子敬畏生命

在今年这个灾难突袭的时刻,我们比以往更多地见证了死亡,这其实是我们引导孩子敬畏生命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人的肉体生命也即自然生命是脆弱的,且仅有一次,死后不能复生,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随便放弃生命。当遇到任何人对自己进行侮辱、打击时,也不要随意否认自己的价值,哪怕这些打击来自于最亲近的父母。

《孝经·开宗明义章》里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父母赋予我们以身体,所以我们的身体不只只属于我们自己,我们不能随意损毁伤残,更不能随意放弃。

100多年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医学家、哲学家阿尔贝特史怀哲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史怀哲敬畏生命的伦理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包括动物、植物和那些人看来显得低微的生命都是神圣的,何况我们人类。

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是支撑我们生命意义的根本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当中说:对于我们而言,不只要追求肉体的发展,还要追求心灵的发展。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自然生命结束,肉体与心灵的合作都是持续不断的。

社会生命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人的行为中就蕴涵着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诠释着他所认为的生活的意义。

这次疫情中各类人等的表现就展现出人们不同的精神层次:有人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成为最美逆行者;有人却不遵守公共道德规范,拒不配合检查,不戴口罩出门,甚至明知自己患病,却隐瞒病情,导致传染给别人……

湖北襄阳,有一个叫孙峻梓的男孩天天背着50斤的消毒水,到社区内确诊及疑似病例家中开展消毒工作。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想到的是匹夫有责,用担当精神让自己经历了一场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和考验。

而郑州的郭某,却在这个全民抗疫的时刻,辗转半个地球去意大利看球赛,回家之后不主动隔离,反而继续上班,导致无数密切接触者被隔离;单位被封楼,无法正常工作;政府本来的复工复学计划全部打乱,被大家愤而称为“郑州毒王”。

人的自然生命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精神的支撑。而真正的精神,只有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时候才真切地存在。

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只想让自己活得舒服、自在,但却没有发现,假若他们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不会留下一点痕迹。如果想要让自己变得至关重要,就要对他人的生活做出一定的贡献。

在这场与病毒的战斗中,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会被历史铭记: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每天拖着一双不方便的腿脚,带领医护人员“保卫武汉”,连续三十多天奔走在抗疫一线;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告诉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以最快速度上了“战场”.......

将生命教育贯穿在陪伴孩子的生活当中

生命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会是一次性就完成的,我们要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点滴进行。

养育植物、动物,感受生命的成长与死亡给孩子一个感受生命成长的机会。可以让孩子亲自动手养一棵花,种下一粒种子,观察幼芽破土而出带来的新生命的活力。也可以让孩子养小动物,随着孩子与它们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孩子将体验到生命的神奇。

花儿会枯萎,鸟儿会死亡,孩子终究要学会慢慢地接受。

记得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特别喜欢小鸟。我给她买回两只据说最好养活的小鸟——虎皮鹦鹉。女儿每天给它们喂食,定时下楼溜一溜,跟鸟儿们的感情越来越好。

可是,有一天放学回家,女儿突然发现有一只鹦鹉躺在笼子里面已经死了。这件事让她伤心了好几天,但也让她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死亡是怎么回事。

影星孙俪在这个方面就做得很用心。去年,她从朋友的农场拿回一些受精的鸡蛋,放到孵化器里面孵化,她与孩子共同观察毛茸茸的小鸡从蛋壳里摇摇晃晃地钻出来,让孩子亲自感受新生命诞生的神奇和喜悦。

读书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读的书籍很多。对小一点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绘本,比如《我是怎么诞生的》、《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等。

《爷爷变成了幽灵》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完整又细腻的讲述了小男孩艾斯本如何接受最喜欢的爷爷死亡这件事情。

艾斯本最喜欢的爷爷在大街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妈妈说“爷爷变成了天使”,爸爸说“爷爷变成了泥土”,这样的说法让艾斯本无法想象也无法相信。

艾斯本在爷爷死后,着迷地看一本关于幽灵的书,书里面说如果人死了以后,还有一件事情忘在人间的家里,那么他就会回到家里。

于是,艾斯本说爷爷变成了幽灵。一天晚上,艾斯本发现爷爷坐在床头,爷爷真的变成幽灵回来了!于是爷孙俩一起拼命地想爷爷忘了什么事,爷爷想起生前的很多事情......他们共同回忆了很多,但就是没想起来忘记了什么。

后来,爷爷终于想起来了一一他忘记在离开时,跟艾斯本说再见。

最后,爷爷说:我很快就要见到你的奶奶,我会代你向奶奶问候,你要乖,我们两个以后要互相想念,但是不要想得太多。然后,爷爷的幽灵破墙而出,走到街上,渐渐地走远了......

艾斯本终于释然了一一他找到了亲近爷爷的方式,把爷爷的相片挂在墙上。

“好了,明天可以去幼儿园了。”他说。

观看电影、电视对死亡诠释的最好的电影莫过于去年上映的《寻梦环游记》。电影用特别温情的方式描述了一个异彩的死亡世界,它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只有黑白两色、青面獠牙,它跟我们一样五彩缤纷,充满生机,已经故去的亲人们在里面过着快乐的生活。

如果有在世的家人把他的照片供奉起来的话,每到“亡灵节”,他们会跟随着花瓣的指引回家与亲人团聚。只要在世的家人还记得他们,他们就永远不会消失。

这部电影让孩子们知道:死亡并不是真正的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

引发心灵触动的新闻事件前几天,我看到一个特别令人悲痛的故事。

武汉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原本春节过后就可以去幼儿园上学了。

可是,疫情来了。先是爸爸被新冠病毒感染,医治无效走了。当担架将蒙着白布的爸爸抬出家,不明就里的小女孩哭着追着要爸爸。

过了几天,妈妈也走了,当担架抬着妈妈出门时,小女孩似乎明白了什么,她挣扎着哭喊:“妈妈,不要扔下我,带我一起走......

又过了几天,这个可怜的孩子也走了,医护人员看见孩子的小手紧紧攥着一张照片,那是她刚满3岁时和爸爸妈妈的全家照。已经看惯了死亡的医护人员都禁不住嚎啕大哭。

我流着泪给两个孩子读了这个故事,女儿听完唏嘘不已,感叹自己现在能够坐在家里安然上网课,应该珍惜此刻的幸福。儿子太小,还不能够听得懂这个故事,但他也能够感受到我们伤心了。

每一个人的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因有所贡献而彰显意义。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勇敢地面对所有的风霜雨雪,面对所有的困难挫折,乐于合作,甘于奉献,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充盈而丰满,等我们的自然生命化为泥土的那一刻,我们肯定能够收到地球的感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