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生活生长(生命成长教育《生命.成长》梁冬:教育的本质,就是抓住不变的东西,太深刻了)
文/阳光小房子
最近《小舍得》这部剧很火,很多人说在这两个女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太真实了。
南丽和田雨岚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南丽想要孩子快乐一点,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毕竟童年只有一次。田雨岚是直升机式的父母,她不上班在家陪读,儿子的成绩就是她的业绩,所以鸡娃就是她的日常。
在饭桌上,看到孩子们,也会各种进行比较,说自己家孩子得了什么奖,又考了第一名之类的。
她家悠悠明明成绩已经很好了,但一旦分数没有在她期待的范围之内,她就开始焦虑。想要给孩子报补习班。
报补习班的时候,那阵势,真的是有点吓人,但在大城市的一些地区,就是现实的写照。
说真的,这部剧看得我很焦虑,毕竟我是那种不怎么鸡娃的妈妈,但看到大家都那么拼,难免会自责,觉得自己不负责任,生怕会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01 养育孩子的焦虑,确实是会传染的
在《小舍得》之前很火的剧是《小欢喜》,更往前的《小别离》,三部剧里面教育孩子这部分都是重头戏,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很焦虑。
最典型的要数《小欢喜》里的宋倩了,她是一个太尽职尽责的妈妈,而这种尽职尽责背后,透露出的就是她的焦虑。
她对英子的照顾是360°无死角的,吃什么有营养,吃什么对助于大脑发育,垃圾食品绝对不能碰。考试成绩出来后,第一时间看女儿的卷子,看她哪一科需要补课,立刻就去找相关资料,开始给英子“加餐”。
这样密不透风的爱,让英子喘不过气来。
她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考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妈妈不允许。她能够感觉到妈妈的焦虑,而她因为年纪小,对焦虑的承受范围有限,患上了抑郁症。
其实这里存在着一种典型的错误观念,父母认为催得越紧,逼得越狠,孩子就能更成功,长大之后就能更有出息。
另外,长期处于高压之下的孩子,容易患上焦虑症或是抑郁症,甚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不健康了,孩子的身体自然难以为继。
02 过分的担心孩子的未来,没有切实的意义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现在看来,父母曾经担心孩子的前途是多余的?》下面有很多条留言,但反对这篇声音最多的是两类,其一是,如果不担心孩子的未来,就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另外一部分家长说,如果我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那ta现在只喜欢打游戏,难道我就这样放纵他吗?
当然这篇文章让很多家长不满了,因为我们都不想承认,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能做的真的不多。
不过,这篇文章根本就不是让父母做甩手掌柜,而是要做托举孩子的人。
我承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很多人都有一种焦虑感。我们不希望自己走过的坑,孩子再走一遍。
所以,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一直保持好成绩,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之后进一家不错的公司,有不错的收入和不错的生活。
可先暂停一下,想象确实很美好,但我们凭什么就能断定,自己对未来的预测就是对的。即便孩子就这样走向了工作岗位,谁又能保证他们中间不会遇见别的挑战。
孩子的未来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没办法替他们一一规避,所以让他们拥有抗挫折的能力至关重要,面对挫折是坚持还是放弃,跌倒了能不能爬起来,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路实现目标。
想要孩子拥有抗挫折的能力,就一定需要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父母能做的还真不多,但也不是什么都做不了,具体方法这篇文章里有提及《内在动机》:别再随便奖励孩子了,真的会让孩子失去真正的动力
03 教育中不变的东西,才是我们最该关注的
最近看了一期《生命.成长》的节目,被采访者是梁冬老师,他曾经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以及主编,电台《冬吴相对论》的主讲人,前百度的副总裁。
节目里,谈到了现代孩子面临的困境,缺少一大群人玩的机会,80后以及之前的那些孩子,小时候基本都是在孩子堆里长大的,在群体里学会了沟通和成长。但现在的孩子注定会比较孤独,因为每家差不多都是一两个孩子,放学想找个人玩,要错开各种补习班的时间,非常困难。
在这代孩子身上,孤独是主旋律,也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孩子有各种心理疾病也是非常正常的。
之后人工智能的发展,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要只看到变化引发焦虑,而要看到不变的东西,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他提到三个点,甚是受用:
首先,尽量让孩子每天都能睡醒
澎湃美数课曾经在江苏南京抽查了1144个学生样本,看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是否达标,结果发现,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是9.5小时,而达标时间是10小时。初中孩子睡眠时间8.4小时,比达标时间少了0.6小时。高中生的状况更糟,根本达不到一天睡8个小时的指标。
充足的睡眠对孩子们的生长发育有多重要,不言而喻了,只有睡得好,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以及精神状态才能好。
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大人睡不醒都会心情不好,何况是孩子呢?
其次,多给孩子正向的心理暗示
梁冬老师在节目中说,每天在孩子睡前跟孩子说:
你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开心的人,你将来会成为所有人都会喜欢你的人,你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健康的人。
这些心理暗示要植入到孩子的潜意识里,这样在他们长大的时候,遇到困难或是挑战时,他们才能把这些意识调动出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说:
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式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
最后,让孩子学好中文
与其投入太多时间学外语,真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中文上,因为我们身处的环境就是中文的环境,学好母语,怎么也能靠嘴吃饭。
他在北京的郊区开了一间小学堂,叫喜舍,就是教孩子音律和诗词,让孩子能够感觉到韵律的美,中国文化底蕴的厚重。“语言能够塑造我们的行为,它也是我们诗意的源泉。”
写在结尾:在这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想要抓住变化很难,但想抓住那些不变的东西却不难,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让孩子有个健康的身体,积极的思维习惯和学好母语,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关注不变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