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到底讲了什么(中国成长教育狗十三:中国式成长教育!!)
你的青春
很自由or很叛逆?
被关爱or被驯服?
真懂你or爱暴力?
这是一部属于我们的青春片
尘封5年《狗十三》它是曹保平导演作品中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8.5分);
它是小范围试映后就被密封5年终见天日的口碑佳作 ;
它获得了第64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委会特别推荐奖、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
狗是一只名叫“爱因斯坦”小狗,13是一个13岁的小姑娘。连在一起的「狗13」,是导演给这个社会是悼词。
曹保平导演。看小人物在并不复杂的故事中挣扎扭曲是他的特点。这次他让国产青春影片回归“真实”本源,卸去矫饰妆容,素颜直面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成长回忆。
很久之前,我在朋友圈问过: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一个在银行上班的朋友留言,读高中时很想学画画,报名那天我放假回家,想和父母商量,却听到父母为家里用钱发愁。我想学美术,这句话始终没能说出口,这一藏就是十二年。
当时,我刚看完电影《狗十三》的展映,看着他的留言,心中郁闷难过。
我们总是目睹一个个孩子因为懂事,失去梦想和初心,最终走投无路,被逼成人。这其中,包括我们自己。
在电影《狗十三》里,13岁的少女李玩,父母早早离异、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李玩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内心的孤单可想而知。后来,父亲送了她一条狗,因为喜欢物理,李玩给狗取名叫“爱因斯坦”,在青春期叛逆少女的宇宙中,终于有了陪伴和温暖,可惜有一天,爱因斯坦丢了。
继母为了讨好李玩,找来一条狗冒充,全家人一起演戏,认定这就是爱因斯坦。李玩一再否认,可大人们却说,不就是条狗吗,都一样的。在丢狗和找狗的过程中,李玩渐渐看清大人的世界,充斥着虚伪和谎言,他们永远听不懂自己的话,却还自以为是。
所以伊坂幸太郎才会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导演曹保平接受采访时,谈及拍摄《狗十三》的初衷: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长大,一切就好像自然的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电影里,李玩在经过一系列冲突之后,似乎突然长大,接受了棱角被磨平,安静、懂事,听大人的话。她不再希望,甚至害怕找到爱因斯坦。后来在一次聚餐时,大人们“贴心”地为李玩点了一份狗肉,李玩犹豫了下,还是把狗肉放进嘴里,大口咀嚼。
卓良月评论说:牛奶换成红酒,旱冰变成刀冰,成长中总有我们学不会的东西。
我们终将成为我们讨厌的那种人。
很多人都说,《狗十三》讲述的故事,才是我们的青春。不是在狗血爱情故事中,激烈地和世界对抗,而是在大人的环伺下,渐渐地妥协,直至完全成为懂事的孩子。因为成长就是对一件件事进行妥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学会了察言观色、隐藏心事,不再执着于答案。
豆瓣上,有人评论说:李玩丢的不只是狗,还有整个青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李玩,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掉了初心,最终成长为一个平庸的大人。
电影中最让人难忘的一幕,父亲带着李玩去流浪狗收容所找狗,却发现狗早已经绝食而死。李玩上车后,低下头沉默,对父亲说了一句:谢谢。而后父亲在车内泪眼朦胧,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
这个画面像极了《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父亲在让女儿失望后对她坦言:爸爸也不是生来就是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当父亲。在这里,李玩和父亲达成和解。我想,父亲也曾有过和李玩同样的经历吧,毕竟在任何一个年代,青春都是残酷的。
正如白岩松说过: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这个时候,李玩已经和现实世界妥协,她不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思考平行宇宙,而是学会了像大人一样思考。
成长路上,很多问题都没有答案,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将上岸前行。
年少时,我们和父母对抗,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后来,我们在职场中学会了圆滑世故,才终于明白父母的内心,同样有一份无奈。电影结尾,李玩和表姐在路上遇到了丢失的爱因斯坦。当表姐认出那就是爱因斯坦时,李玩轻声对狗的主人说,对不起,我们认错了。
之后,一个人跑到没人的角落哭到不能抑制。这种感受,如同年少时,无力守护一段感情,与喜欢的人擦肩而过,再重逢时,早已物是人非,只能痛哭流涕。
那一刻,我们才明白,青春这种东西,真的已经不属于自己了。
因为电影不仅讲述年少的疑惑、纠结与成长,还有对教育的质疑、对重男轻女思想的批判、对中年人生存困惑的同情。不过,在我看来《狗十三》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忘记。
不要忘记曾被粗暴对待的青春,不要让那种疼痛继续流传下去。虽然没被世界温柔以待,但也请勇敢面对生活的一切。
点击【阅读原文】19.9元起特惠约新片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