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关心关爱幼儿成长(幼儿成长教育幼儿“关爱”的养成教育)

摘要:“关爱教育”是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互助学习、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的良好情感教育。 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越来越普遍,家庭教育环境以幼儿为中心,幼儿从小便感到“至高无上”、“惟我独尊”,家长完全把幼儿视为“掌上明珠”。幼儿在家庭中的位置,使他们得到了父辈和长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许多家长只知道一味对幼儿施加“溺爱”,而不懂得引导幼儿去感受和理解成人给予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关键词:相互 关爱 尊重

幼儿感受关爱的存在

如果让孩子学会爱,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存在。孩子刚入园,分离焦虑还没有过渡好,这时候他们哭闹,心情很沮丧,特别需要别人的关爱。这时候,就需要对幼儿进行爱的培养。

1比如:教师可以给中班的哥哥姐姐布置一些小任务,当弟弟妹妹哭的时候,你可以给他们擦擦眼泪,安慰他们,出去活动的时候,大孩子带小孩子,陪伴他们做游戏。

在这样一个有着浓浓爱意的环境下,刚入园的孩子很快就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同时也能充分感受到哥哥、姐姐对他们的关爱。

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环节,和孩子谈谈心,对特别的孩子给予特别的关爱;午睡时,轻轻的为孩子盖好被子;起床后,帮女孩梳漂亮的小辫;离园时,和孩子说再见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关爱会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们的爱。

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抓住教育契机,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可利用主题活动的时间,渗透爱的教育内容,如:”“ 学会感恩”、如何爱护图书”、“保护动植物”等等。再比如:看到其他孩子摔倒后,能够扶起跌倒的伙伴;适时的对这些做的好的孩子提出表扬和鼓励。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相互关爱

爱心的培养和其他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样的,要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在游戏之中利用情景、语言等表演艺术手段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使幼儿的心灵在得到美和情的熏陶的同时,爱心也一点点的渗入孩子幼小的心灵。   

(一)充分利用集教活动中的“爱心”素材   在幼儿园的集教活动中,会有一些关于“爱心”活动,如:语言活动:《爱护动物》、《我的布娃娃》等。通过类似活动培养幼儿关爱的真挚情感。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所表达的关爱之情,更教育幼儿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而激发幼儿的关爱之心。  

(二)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相互爱心”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幼儿游戏自主的特点,将爱心教育贯穿于游戏中,诱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娱乐中愉快地体验“爱心”行为。如:在区域游戏的角色扮演中,孩子们自主扮演妈妈爸爸的角色,让孩子们学会照顾。  

三、创设“爱”的环境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因此,可在环境创设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以爱为主题的内容。

(一)植物角或者动物角的饲养  

  让幼儿知道小小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每天用爱心小水杯进行浇灌、修剪。可以从家带来一些小动物进行饲养,让幼儿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体验付出爱心的喜悦。教师以温柔的动作、耐心的态度去感染幼儿,让孩子从中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激发幼儿的爱。   

(二)营造爱的氛围   

我们要做一个时刻充满爱的老师,时刻关注、爱护我们的孩子,让爱始终盈满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用喜爱的目光去注视孩子,经常与孩子拥抱、拉手。使他们在一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感受到别人对他的爱,将每周固定的一天定为玩具分享日,让孩子把家里自己喜欢玩具带来幼儿园与同伴分享。久而久之,孩子在享受别人爱的同时也慢慢的学会主动给予别人爱。

角色扮演

游戏活动中分享和自由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好吃的东西和好玩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才快乐。"这也是我们班小朋友经常说的一句话。在自由活动中,引导幼儿把自己带来的玩具和没有带玩具的孩子一起玩,或和同伴一起玩,交换玩。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又如在娃娃家中,幼儿会以爸爸妈妈的身份照顾生病的娃娃,给娃娃喂药,帮娃娃洗澡、穿衣、盖被子等,体验照顾娃娃后的开心和快乐。  

四、家庭教育中的相互关爱

家长是孩子行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更要家园共育。告知家长们,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来自大人浓浓的爱;比如“妈妈,你辛苦了”、“别急,我来帮助你”、“谢谢你为我做的事”等等。在长辈面前,多表达一份尊敬和关心,比如给老人让个座,说句体贴的话,送个礼物,等等。成人之间的体贴尊重和相互关爱恰恰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关键。要注意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细节,处处保持良好的形象,避免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家园一致,共同进行相互关爱

相互关爱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让孩子在被人爱中感受温暖、快乐,并由此学会爱别人,帮助别人,形成健康的人格。父母生病了,让孩子来照料;父母上班累了,让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在外边玩的时候照顾比自己小的伙伴等。

借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孩子明白帮助别人,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来快乐。道德根植于生活,把德育大课堂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带领幼儿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体验爱带来的幸福感。幼儿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期,对爱的感受最自然、最丰富。通过教育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的人格的人,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幼儿园的最佳合作伙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社会和幼儿园无法比及的,孩子最依恋的是家庭,最亲近的是父母,最爱做的是游戏,关键时刻配合幼儿园共同教育,会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

  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关爱之心。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关爱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奠基工程,幼儿感受到关爱是对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性的作用。是啊!孩子的童心需要百般呵护,只要在孩子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一定会受到丰硕的果实。

斯特娜夫人说得好:“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的确,孩子的心灵是一快神奇的土地,家长要用心去耕耘;孩子的心灵也犹如一块“白板”,家长要精心去书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相互关爱的种子;在孩子纯洁的心灵里,写下习惯的篇章。让孩子从小沐浴在相互关爱的阳光里,让关爱伴随孩子一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