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教育还存在何困难(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孩子的教育差距,是如何扩大的?跟孩子一起成长!)
面对众说纷纭,家长更应理性应对
最近,教育部门接连送出的“减负大礼包”,在家长圈里炸开了锅:“减负实际是增压器”、“应试体制”、“课外培训机构”等话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纷纷被强制下架的关于杯赛和升学的资讯,让原本摩拳擦掌的家长无所适从。
面对众人的议论纷纷,家长更应该保持一份理智的认知,看清形势,寻找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攻略。
一、“减负”让我们所遇到的窘迫与尴尬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竞争。
快乐的教育是否会害了孩子,我们不知道,我们能确定的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考上知名学府的孩子,成绩都不会是玩出来的。否则,又怎么会有凌晨四点灯火通明的哈佛图书馆呢?
在“减负”大旗扬起的这些年,“口减神不减”的现实,让家长和孩子都被迫面临了许多无法言喻的窘迫与尴尬。
1、只有公立学校实现如愿减负
减负,无非就是“三少”——少上学、少考试、少学东西。这“三少”政策,到最后如愿减负的似乎只有公立学校。
校方的学习放松了,考试制度和升学体制却执行如故,失衡的家长安全感顿失,于是就想方设法领着孩子出没于各种课外培训机构、补习班,图的就是保持自己对各种教育政策的应对能力、保持孩子的升学优势。
多年的减负结果就是: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家长的教育支出越来越大。
2、“学习压力过大”的矛头直戳家长
在“减负”浪潮中,学习主体产生严重的位移。求学主体原本是孩子,但大环境让孩子减负,基于对现实竞争和升学压力的考虑,家长逐渐演变成孩子学习的驱赶者。
被灌输了“学习压力大”的思想的孩子,频频以受害者的无奈选择跳楼、吃药、杀母等极端行为,花钱费力的家长反而成了增加孩子学习负担的“恶人”、成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对立者、成了中国焦虑群体的代表。
减负中的家长,左右不是人。
3、疲于奔命的家长终究放不下的是现实
这些年减掉的所谓“负担”,其实都统统被课外班和培训机构挑了起来。反而是那些傻乎乎真的“减负”的孩子,回头发现身边的同龄人个个已经“身怀绝技”,自己只能在现实面前傻眼。
家长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宁愿不吃,家长都容不得自己的孩子只落得傻眼的下场。
与“减负”风向不对称的,是当今社会的生存高压,包括水涨船高的房价物价、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不断增高的就业门槛等等,思及孩子未来的发展与出路,岂是说“减负”就能让家长放心减掉的?
4、谁敢打包票“减负教育”的孩子真的适合社会
在这一轮的“减负”浪潮中,日本2016年所宣布的“将实行‘教育强劲化’的发展方向”被多番提及,因为日本在“宽松世代”教育出来的孩子,纷纷被社会打上了脑袋空空、目中无人、胸无大志、唯唯诺诺等标签,不少人都认为我们的“减负”要以此为鉴。
二、减负教育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不管是“三点半放学”,还是“华杯”、“希望杯”等杯赛的全面喊停,如果“减负”是大势所趋,那家长就要在纷纭的言论中保持该有的理性,懂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1、爸爸与妈妈要对孩子的教育达成共识
“妈妈焦虑+爸爸缺席”的家庭教育必须要引起重视,孩子的成长不应该是妈妈或者爸爸单方面的一厢情愿。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共同的引导,明智的父母应该进行共同的深入探讨,发掘适合自己家庭、符合自己孩子成长特性的教育理念、途径和技巧。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最大限度获益,孩子的教育才能更优质高效。
2、尊重孩子,让孩子充分参与
孩子是求学的主体,不要因为年龄幼小就不与孩子进行沟通,不同的年龄只是要用不一样的沟通方式。
包括减负政策、考试制度变化趋势、参不参加托管、是否愿意补习班、同龄人的竞争力、“宽松教育”的后遗症等等,这些都要跟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孩子对现实有更全面的认识。
如果父母不与孩子进行充分沟通,一旦他从别的地方听说他本该“减负”,孩子反而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
努力学习,和快乐的童年、健康的成长不是对立的。在该努力的年纪奋斗,通过努力和练习,考试名次获得提升、在竞赛中获得奖杯,这些喜悦对孩子而言也能成为的美好回忆。
3、多向了解政策动向,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近日的采访中表示,教育部门将通过多种模式解决小学生“三点半”放学给家长接孩子造成的难题。
在广州,越秀、天河、黄埔等区已经开展了课后托管的试点,并且收到十分不错的反响。
从此可见,此次“减负”所带来的压力,还是有望能得以解决,但是就需要父母对相关政策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实际的家庭情况、孩子的意愿等进行最后的抉择。
4、理性应对挑战,与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所有关于孩子的问题都极易带动家长的情绪。
越是如此,家长越是要理性应对,即便颁布的政策的确产生了压力,家长也不应该参与过多负面的讨论,更不应该在家里散播负面的情绪,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状态。
孩子大部分的成长问题,都是父母问题和家庭教育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没有天生优秀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是父母不断学习、自我提升的结果。
培育孩子,本就是父母的一段人生修行,优秀的父母更善于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