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智慧的父母都这么教育孩子的句子(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和成长智慧的父母都这么教育孩子)

智慧的父母都这么教育孩子

每日教育· 悟

所谓成长,就是经历。所谓卓越,就是经历非凡。

“孩子的未来拼得是父母的人生功底,说到底是拼爹拼妈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是同意并支持这个观点的。我在不同的场合讲过,“孩子身上呈现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能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找到原因”。101远程教育

不管我们有多少孩子,不管我们的孩子多大,我们都会深爱每一个孩子。爱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与动物一样具有的本能。但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情绪的表达。

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如何践行这种爱,对于父母而言,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和艺术。十几年的教育学习、研究与实践,加上自己二十多年的子女养育经历的沉淀,我总结出真正智慧的父母一般都这么教育孩子——

01

智慧的父母懂得不言之教,他们更多地与孩子一同成长,并执着地不断修行自己。

我认识的一对父母,经济条件非常不好。全家几乎所有的收入只有父亲一个人上班挣取。尽管这样,孩子的妈妈也没有去上班,就只在家里带孩子。这个孩子的妈妈也是名牌大学毕业,甚至刚毕业工作的工资比孩子的爸爸还要高。

我曾问孩子的母亲:“当时的经济条件这么不好,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幼儿园,自己也去上班,也能多挣点钱,改善下家里的条件,让孩子可以接受更好地教育啊。”

这个孩子的母亲回答:“孩子这个时候最需要妈妈来陪”。

“那上幼儿园晚上回来也可以陪啊?再说,人家孩子都要上幼儿园的啊。而且,在幼儿园不仅有小朋友一起玩,还能学习很多的东西。”我追问。

“只有晚上陪孩子,我觉得太少。幼儿园学得的那些东西,我觉得不重要。另外,与小朋友一起玩,相处,不在幼儿园我们也能实现。”

“那您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什么最重要?”

“吃好、睡好、玩好。”

“那你平时都怎么陪孩子玩?他都玩什么?不学习吗?”

“我们每周有一天去城市公园,一天去博物馆,一天去书店或图书馆,还有一天是我们全家一起自然户外运动。其余的时间,孩子自由安排,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没有的话,自己呆在家里玩也行。”

“那你不教孩子学习吗?”

“基本不教。我也就自己每天看看书,和他一起玩,一起对话,有时也针对孩子感兴趣的书里的内容讨论。”

……

这个孩子后来上了小学就有点更“不靠谱”了。小学也经常请假,据孩子的父母和校长说,这个孩子小学六年在校期间,平均每个学期都请近两个月假。甚至,六年级的下学期都没上。

为此,我特别难以理解。孩子不上学,主要干什么去?孩子的父母就不怕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出问题吗?

后来,我知道我还真是想多了。这个孩子不仅学习成绩非常好,而且生活、运动习惯都保持的非常好。说到这,可能很多人还有疑问,“那这个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这么好,他是怎么做的呢?”

“孩子天生喜欢学习探索的,只要我们相信孩子,并给予他机会,在学习上,孩子一定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尤其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那些东西,六年真的太浪费了。另外,在行为上,我和孩子的父亲平时都喜欢读书,喜欢运动和户外,我们也喜欢聚会等。”孩子的母亲说。

其实,这个孩子父母的所为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他们行的是”不言之教“。他们相信,”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父母先自己教育好自己,作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多地是陪伴孩子,做好引领。“。

02

智慧的父母相信孩子,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力所能及的所有经历。

在不断的经历中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真正兴趣和爱好,在不断的经历体验中去感知真实的社会和所有的困难、压力、挫折和挑战。

“只要喜欢上了学习,所有的方法都是高效的。“我记不清这是我在哪本教育专著上看过这句话的了,非常认同这个观点。这句话说的就是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哪来喜欢?没有喜欢,何能主动,更何谈高效学习?

“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学习?怎么培养?“经常有家长问。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喜欢学习,也会学习的,这不需要培养。为什么后来不喜欢了?那是因为我们成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湮灭了学习的原始动力。

以往说到这里,很多的家长和老师不服气,还挺委屈。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尊重孩子,还给孩子报了很多的兴趣班。是的,是报了很多的兴趣班,但兴趣真的是孩子的兴趣吗?我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兴趣吗?你知道你是如何扼杀孩子的兴趣的吗?

“持续的好奇心就是兴趣。“

想想现实中,我们有多少举措是呵护孩子好奇心的?没有真正属于孩子自己好奇心主动探索的学习,说到底都不能说是真正兴趣驱动的学习,最多算是推动或拉动的学习。这种的学习不是为自己的,是为别人的,既然是为别人的,孩子为什么会主动呢?

兴趣需要培养,但形成兴趣的好奇心是不要培养的,是需要呵护的,甚至需要捍卫的。

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最大的责任是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并为此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不一样的经历。

经历,不仅是成长的最基础、最核心、最关键要素,经历更是孩子真正兴趣发掘的最便捷通道。没有多经历的探索和实践,孩子的兴趣很可能是虚假兴趣。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被这种虚假兴趣裹挟,被推着或拉着前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形成,孩子会发现,这不是属于自己的真正兴趣。于是,就陷入了迷茫。

另外,经历是一个人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所谓成长,就是经历;所谓卓越,就是经历非凡。“DE原创的这句话,道尽了经历与生命,经历与教育,经历与社会的全部精华。

只是,我们很多的父母和老师还活在虚幻的名和相之中。所谓,认为孩子太小,出去也看不懂什么,长大了去看,去经历会更为高效。孩子小时候基础最重要,这个时候一定要把孩子的学习基础打好,否则,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所有这些,都是活在了虚幻的名相之中。口口声声说起跑线,其实,连什么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都没有弄清楚。

对经历的重视,不仅是对孩子好奇和兴趣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只关注孩子最终的(学习)结果,我们会失去孩子(生命);如果我们能真正关注生命,用丰富的经历去丰盈生命,那我们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佛家所言,“万事皆空,因果不空”说的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所谓教育,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说到底其实就是引领孩子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并教会孩子自主地去探究这个兴趣。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倾尽一生,其实不就是在寻找并捍卫自己的兴趣吗?

因此,兴趣的发掘和捍卫,不仅是教育的意义,更是生命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天下所有智慧父母教育孩子进程中最最看重的方面。

03

智慧的父母会把精神财富传承给下一代,却从不把财产、权势和地位传承给自己的孩子。

为此,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他们注重孩子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就会让孩子“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从小力争做一个有独立生存能力,有健全人格和学习力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行动力的人。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但现实很残酷,真正能成为所谓精英的也只能是少数人。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接不接受,这个真实的社会还存在着广泛且深刻的分层,而且,这样的社会层级划分会越来越固化。

身为父母,我也希望能给自己的孩子多留下点什么?甚至也想过多给孩子留下点财富,省得像我们这辈如此辛苦地打拼。

作为父母,我根本没有弄懂到底什么能传给我们的孩子。我甚至很傻地认为自己省吃俭用多留点物质财富给孩子,甚至想通过各种关系和资源给孩子的未来谋个一官半职。

现在想来,这是多么可笑的想法,又是多么无知的思考。物质财富、权势和地位不能真正的传递给孩子,执着地操作,可能留给孩子的是痛苦,甚至是灾祸。

两周前,我刚从新西兰的毛利人原始部落探险回来。在那的一周多时间中,我跟随毛利32岁的向导Herry深入到毛利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去体验和学习。

没有深入之前,我认为新西兰的毛利人和非洲某些部落的原始应该差不多,刀耕火种,意识落后,野蛮无比,又脏又臭。但这次,我的认知彻底被毛利人刷新了。

除了他们的确住在非常原始的地方外,其他的都和我的想象不一样。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Herry给我说,毛利人部落基本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训?毛利人都还有自己的家训?你们家的家训是什么?”于是我们就深入地探讨起来。

“毛利人的家训一般有三点:第一,必须要接受最好的教育;第二,要努力找到喜欢的工作,并全力做好它;第三,必须结婚,多生孩子。” Herry给我说。

Herry在毛利人的原始部落区他已经做了10年的向导。这位做着我们看似最不起眼,或被我们很多人看得很低贱的还兼着背夫职责,被阳光晒得黑的不能再黑的32岁男人,竟然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留学四年。Herry家里兄弟姐妹16人,他的父母要求他们16人每人都要学习一门外语(但目前还没有人把中文学好)。

Herry讲完这些,我记得我有好几分钟没有说话。

Herry的父母给孩子留下了什么?我们又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了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

爱自己的孩子,保护孩子,人有如同动物一样的原始本能。但人与动物不同,人会思考,人具有智慧。身处向“乌卡时代“挺进的父母,不仅需要不断地学习精进,还要不断地提升认知,积淀智慧。否则,自己痛苦,也更谈不上教育好孩子。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