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成长教育真实的结局(成长教育影评影评 | 《成长教育》:见识青春的庞贝城)
看完《成长教育》,我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一个真正的十六岁女高中生——这正是本片女主角的岁数——对这部电影会有怎样的观感?
也许可以猜测一下:“切!我才不会像她那么傻。”大概是其中一种。或者竟会有人羡慕这故事的前半截:“为什么我没有遇到一位英俊多金能带我去巴黎的大叔?”
电影改编自英国女作家林恩·巴伯的同名自传,在电影中,女主角叫做珍妮。她美丽、聪明、试卷上总是A+、在学校乐队拉大提琴、很有自己的想法……是那种会让老师格外偏爱的学生。父母对她的期待是考上牛津大学,她自己对此也颇有信心。直到有一天,她在大雨中遇见了一个名叫大卫的中年男人。
如何让一个骄傲又聪明的少女倾心,片中的大卫给出了教科书一般的答案。最初大雨中的搭讪是这么开的头:“你如果懂事,你不会肯搭陌生男人的车。但我这音乐爱好者担心你的大提琴,我建议你把琴放我车上,然后你在旁边跟着走。”他慢慢开着车,问珍妮刚才演奏的是什么曲子,随口说出对作曲家和音乐相当内行的评论。雨中走了没多远珍妮就问:“我能和我的大提琴一起坐车吗?”
大卫带珍妮去听古典音乐会,大卫朋友的别墅里随便摆着出自名家之手的大提琴,艺术品拍卖会上大卫指挥珍妮举手拍下她心爱画家的作品……热爱艺术的少女珍妮仿佛一步跨入阿里巴巴的宝藏,面孔上掩不住兴奋的光芒。“找个对什么都懵懂好奇的年轻人多有趣啊。”这句大卫发出的感慨大概也是真心的。
连珍妮的父母都不反对女儿和这个中年人交往。学校的课堂、试卷、作业此时显得如此枯燥乏味。终于,珍妮向校方提出退学申请,一心想立刻和大卫结婚。然而,一件事好得不像真的,往往就不是真的。珍妮随即发现她向往的生活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令她崩溃的不仅仅是在大卫的汽车里发现了大卫妻子的来信,明白自己竟是在与有妇之夫交往。成人的世界在少女面前轰然垮塌。
珍妮毕竟是曾经的优等生,她回到学校,向校长和老师道歉,申请复学,苦读后如愿考上牛津大学,交了年龄相仿的男友,那段伤痛的往事仿佛从未发生。
电影最后一句台词,是当现任男友邀请她同游巴黎时,“我告诉他我很乐意,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巴黎——就像我从没去过一样。”
还能怎样呢?对于这堂摧毁式的成长教育课,也只有把它深深埋在记忆中不为人知的角落。女主角在自传的序言中也是这么写的:“我并没有刻意忘记这个人,但我很有效地将这个人驱逐出了我的生活。我不愿意去想这个人,也不愿意去说这个人,因为我看不出有任何要去回忆这个人的理由。这就好像是说,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发生了一起非常让人厌恶的车祸,幸运的是我做了非常多可怕的手术后完全康复了,所以为什么要去反复回忆这些血淋淋的细节?”
直到半个世纪后,女作家才有勇气动手写下这个故事并拍成电影。数十年前曾有火山爆发,熔岩所到之处一路燃烧一切也毁灭一切。最终,在厚厚的火山灰下,在尘封的记忆中,女作家发掘出一座记录了所有喜悦与哀伤的、青春的庞贝城。
作者: 阿眉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华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