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心得体会(孩子成长中的教育问题青春期孩子成长教育问题的分享)

        

   晓晴老师  

   波士顿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感谢李双老师的邀请,也感谢各位家长热情的欢迎,今天很高兴有机会能跟大家聊聊青春期这个话题。各位家长提的问题我都看到了,集中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敏感,难以沟通(不听家长话,家长不能管)这几个方面。先请各位家长放心,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不只是你和孩子的问题,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这是非常典型的现象,很多家庭都在遇到这些问题。

        我想先请各位家长跟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他成长为今天这样的人,是为什么?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归根结底应该就是两方面因素: 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 

        在中国,领养现在还不是特别普遍的现象,咱们群里的大多数家长,孩子应该都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孩子身上的先天条件,他的遗传基因都是我们给他的。后天环境呢,孩子小时候跟我们在一起时间很长,后来虽然短了一些,但是基本每天都还能见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家长就是他的环境。孩子不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比如小时候,如果家长没有条件自己亲自抚养他,可能送给我们自己的父母,让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帮助抚养孩子,然后我们为他选择幼儿园、为他选择小学、初中、高中,所以他后天的环境,如果不是我们自己,也是我们家长为他创造的、为她选择的。这么看来, 孩子今天的样子,即使不完全是家长造成的,至少大部分是由家长决定的 。

        大家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再看到孩子身上,我们不那么满意的一些行为习惯,是不是可以想一想,他今天这样的行为习惯背后,原因是什么?根源是不是能够找到我们自己身上? 孩子是一面镜子,对着孩子,看到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

我们来讲一个具体的问题:孩子不够努力、学习效率不高、不愿意学习、成绩不好。

        我们想一想,在学习上我给孩子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榜样?我给孩子提供了哪些资源、什么样的环境?举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家长会问老师,我和孩子他爸,我们从小学习就不好,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自己孩子能够成绩特好,超过我们俩;另一些家长可能会跟孩子讲,我要出去了,回来检查你的作业!家长出去是去打麻将、见朋友、逛街。

        第一种情况,不管我们有多么不愿意承认,但已经有很多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如果我们家长本身能够意识到,我的智力水平并不高,请降低你对孩子的期待 。为什么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故事能够被传颂,被大家津津乐道,其实我们想想,是不是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太少了?所以它能成为传奇。大多数的情况,孩子跟家长的智力水平,会是很接近的。第二种情况, 管教治理不如引导,我们对孩子提出再高的期待、再多的要求,不如我们自己给他做一个好的榜样 。如果孩子从小看到家长在工作之后还会读书学习、讨论问题,孩子是自然而然会跟着学的,但是如果家长自己没有很积极的工作态度,业余时间都用来娱乐,同时还要求孩子很努力地学习,孩子不仅很难达到你的要求,同时心里还可能产生怨气。

        跟学习问题联系比较紧密的,刚才还有家长提到了孩子沉迷于游戏怎么?我们还是先看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会沉迷于游戏?我知道很多的孩子,包括我自己也很喜欢打游戏,因为游戏给我的成就感实在太强了!我多玩儿一会儿,多搜集一些攻略,游戏肯定是能一步一步通关的。但是学习不是这样,我可能努力很长时间,成绩还是上不去。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竞争的环境下,我的成绩即使上去了,其他同学可能比我提高得更快,那么比起来,好像我还是在退步,这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行为主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基本操作方法: 我们强化孩子的优良行为,选择忽视他的不良行为 。 比如说我今天看到孩子学习了一个小时,平时他只能坚持半个小时,我去鼓励他的这个过程:可以说孩子你今天真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妈妈看在眼里,觉得你特别的棒。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我们鼓励孩子的时候要选择鼓励他的行为过程而不是结果,鼓励他的努力而不是能力和聪明。这里就需要提到一个理论,就是Carl Dweck的思维模式 。我们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能力的实体观 ,我认为我的能力是先天决定了的,不管做什么努力,我能力就是这样,不会提高也难以降低。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孩子,他在选择完成任务的时候,会倾向于选择简单的任务来完成,这样能够表明我很聪明、我比别人能力强、我比别人聪明。另一种观念是: 能力的发展观 ,有这种观念的孩子他会觉得,我通过不断的努力,我的能力是可以得到提高的,这些孩子会选择给自己找到一些挑战,因为他觉得我通过完成一些比我现在能力水平高一些、难度高一些的任务,我会得到提高。那家长听完之后都会相信也都会同意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发展观——通过你们的努力,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所以第一,当我们表扬赞美孩子的时候,我们肯定的是他/她的努力,他/她比自己进步了 ;第二,尽量避免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较 ,我们每个人其实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大家出生时的智力水平、身体健康状况都是不相同的。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他/她自己能够越来越好,而不是他/她能够超过别的人。

        这里多说一句,并不是针对孩子而是针对我们成年人的。就是我们对小孩子,越小的孩子越愿意强化、发展他的思维发展观,但是当我们到达一定年龄之后会发现,在某些方面我们怎么努力都很难提高,所以作为成年人我们也要学会接受现状。我自己现在是这个样子的,接纳我自己,然后才可以有一个更良好的心态,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关注自我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无论有没有孩子,丈夫和妻子都可以组成一个家庭。这就可以看出,夫妻是这个家庭的核心,并不是孩子。夫妻关系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在于当他成长为成年人,建立自己家庭的时候,他的原生家庭-也就是他小时候看到爸爸妈妈是怎么样过日子,会成为他心中的一个模式,他会认为这样过日子是理所当然的,这个模式就会影响他和配偶的相处,以及其他人的交往。如果他看到爸爸妈妈非常的和睦亲密,同时互相尊重,他以后和自己的配偶的关系,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至少他会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当然也需要他的配偶一起来配合。但是如果他小时候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关系不和睦,对孩子的要求也不一致,那他可能自己对于婚姻的理解也就成为了这个样子。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日后自己建立家庭影响重大,对现在孩子的性格以及孩子的学习也是有影响的。反面来讲比较好理解,夫妻关系不好,经常吵架,对孩子有哪些影响?第一种可能性,孩子由于对父母感情很深,不希望父母吵架,他自己变成一个矛头,认为自己或许能吸引父母的关注,那么父母就不会吵架了。我想做得特别优秀、成绩特别好,天天让父母看到我的出色,这太难了;那我就故意做得不好,如果我做一些出格的行为,犯一些错让父母顾着批评我,他们就来不及吵架了。还有一种,孩子选择忽略,不想听到家长吵架,那也拒绝了和家长的沟通。当然也存在一些完美的情况,孩子又懂事能力又强,做从中调节父母,自己也做得很好,但是我们得承认这样的孩子太少见了!

        很多研究表明,家庭不和睦的孩子,经常会对自己产生非常不满的错误认知,他会认为爸爸妈妈吵架是因为我,这样他以后会产生一种把错误都归结到自己身上的倾向:一定是因为我的错,所以才发生了这些不好的后果。情绪上和行为上,孩子很可能以父母为榜样,学会了说话以争吵为主,甚至产生暴力。

        关注自我 >夫妻关系 我在国外看到不少妈妈真的是含辛茹苦,先生留在国内,自己辞掉工作,放弃亲戚朋友,放弃自己的爱好,陪着孩子来到海外,做一个全职妈妈,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但是效果却不容乐观。

        想一想我们的先生、我们的孩子,他们一天要经历什么,其实孩子在国内和在美国上学差不多一天都要上五门到七门课,那他的信息接收量是很大的。可是如果我在家呆一天,我的新信息接受量有多少?非常少,对吧?长期来看,很多先生在工作,孩子在上学,他们的成长是非常快的,人生不断接受新的信息,有新的拓展,有新的提高。可是妈妈如果只是在家全身心地关注孩子的话,自己的成长就比较慢。那我们和孩子、和先生的共同语言就会变得少了。短期来说,孩子学习一天从学校回来特别的累。我在想如果我工作一天特别累,回到家真的就想静一静,自己好好待着;可是妈妈呢,在家里期待了孩子一天,回来之后一定会嘘寒问暖,特别想孩子要告诉我你今天发生了什么?那冲突在这儿就产生了。一个希望静静的休息,而另一个则在不停的说;这种矛盾在夫妻关系上也经常发生。

 家长们提到的另一个问题: 孩子不听我的话怎么办? 

         第一我们来思考:我自己愿意听什么样的人的话。我就说说我自己的感觉吧?这个人我希望跟他/她对我的态度是积极正面的 ,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消极的态度,那我们刚才讲到家长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对他的不良行为尽量选择忽视少批评,就能帮助达到这种效果。其他几种这些特质: 第一,这个人跟我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话题,第二,这个人性格风趣幽默,跟他/她在一起让我很开心;第三,这个人有智慧,有能力,让我佩服他/她、敬佩他/她。 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就跟容易跟孩子成为朋友,首先,我们尽量去体谅孩子一天的辛劳,不要让他觉跟你在一起让我更累更不开心;然后我们要提高自己,拓展自己的眼界,也去了解一下孩子这个年龄段喜欢的东西,以便创造共同话题。我们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相信不光是孩子、还是先生,很多人都会更加喜欢我们。

孩子难管,叛逆怎么办?

         刚才我们提到了一些技术,让自己变成孩子愿意听话的人。我们再来想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希望孩子听我的话听话是我们口头语,仔细想想这个听话意味着什么?其实它是代表服从。有两种答案,得票率特别高。

         第一,我告诉孩子的才是对的;第二,我是为他好啊!我们真的就那么确定我们教孩子的东西,真的比他自己的所想所做更加正确吗?我们和孩子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年代、完全不同的环境里,现在社会变化这么大,他所经历的很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那我们在自己的这种经历经验条件下做出的决定,对她来讲,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退一步讲,即使我们做出的决定可能比他更明智那么一点点,长期来讲,孩子丧失了自己的决定权,而只会听从父母,这是一件好事吗?

        我觉得长期来讲这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大多数的孩子在中学阶段,他即使犯了错,这个错能大到哪去啊!但是如果他没有了这种对自己生命的掌控力,自己不能给自己做主,没有做出判辨是非做选择的能力,他以后的人生发展会跌多大的跟头呢?我们家长说“我是为你好”的时候,请再反思一下,我替孩子做决定,我让他听我话的时候,是不是有那么一丝自私:这样我能少些麻烦,我的孩子看起来更让我风光,并不是完全从孩子的角度,从他的参考框架,来为他想。

        我们还要承认一个确实特别让人难过的事实:孩子从生下来到一天天长大,他和我们关系注定一天比一天疏远。孩子小时候,上学前,我们几乎是他的全部,作为家长他会一直围绕着我们,我们就是他的世界;但是从他上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他的同龄人,他的好朋友,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会一天天地上升,而我们的地位也会一天天下降;再到以后孩子结婚了,有了他自己的家庭,那我们真的就是要离开他,在他的生命中,更加退后一步。所以家长越早一天接受这个现实,自己的心里就会越好过一点。

        已经超时了很多,最后再分享一个自己的故事来作为今天的结尾吧:我上大学学习心理学之后,回家经常跟我妈妈讲一些教育孩子的原理和技巧。我妈妈说:哪有这么多规矩啊,我们不知道这些不也一样把你养大了嘛。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估计懂得科学育儿的很少。但今天看到咱们这个群有500人,这么多家长在关注怎么学习教育和心理学的知识来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孩子,让我特别感动,我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一定成长得比我们更好!

        再次感谢李双老师的邀请,以及各位家长的热情欢迎、耐心聆听!

祝大家儿童节快乐!

-----

感谢德才兼备又有大爱的晓晴老师抽出宝贵时间给大家做的分享!

犇犇妈妈根据晓晴老师语音整理

                                                                     2016年6月1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