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教育科研中成长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实现自我成长 ——《现代教学》2018年度优秀教学论文颁奖仪式成功举行)
点击标题下「第一教育专业圈」可快速关注
2019年3月26日,《现代教学》2018年度优秀教学论文颁奖仪式在上海教育报刊总社顺利举行。这一公益性质的年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吸引了来自上海乃至全国各地大批中小学教师参加,共评出获奖论文100篇。在本次颁奖仪式上,来自获奖作者代表以及评审团专家代表的发言精彩纷呈。
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实现自我成长
——《现代教学》2018年度优秀教学论文颁奖仪式成功举行
2019年3月26日,《现代教学》2018年度优秀教学论文颁奖仪式在上海教育报刊总社顺利举行。本次征文自2018年7月1日始,至2018年12月31日止,历时6个月,共收到上海市及北京、广东、福建、四川、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部分外省市学校的七百余篇教学论文。2019年1~2月,《现代教学》编辑部对这些教学论文进行了初审,有262篇(中学158篇,小学和幼儿园104篇)教学论文入围复审。3月,《现代教学》编辑部组建了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高等师范院校专家,资深教育编辑,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等组成的评审团队,对入围文章进行了复审。最终,本次教学论文征文评选活动共评出获奖论文100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35篇,三等奖55篇,分“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两个类别(中学59篇,小学和幼儿园41篇)。
颁奖仪式伊始,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致欢迎辞。之后,来自上海市上海中学的赵菲老师、上海市崇明中学的潘峰老师、上海市七色花小学的杨静老师,分别作为获奖作者代表上台作主题发言。赵菲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基于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的校本教材设计的实践研究经验。潘峰老师介绍了自己如何利用思维建模,对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的实践研究。杨静老师则与大家交流了自己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接着,来自评审专家团队的四位专家分别对此次优秀教学论文征文评选活动和获奖论文进行了点评。
《现代教学》杂志自2013年7月开始举办首届年度优秀教学论文征文评选活动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欢迎。我们将继续坚持每年举办一次面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教学论文征文评选活动,并为获奖者颁发奖状和奖金。同时,《现代教学》杂志将坚持活动的公益性,从征文到评选,再到获奖作品的结集成册,不向应征作者收取任何费用,以期为中小学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研究信息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真正发挥好教育媒体宣传和服务教育的职能。

在颁奖仪式上,评审团的诸位专家代表对此次论文评选活动的意义、效应以及参评论文的质量都予以了高度的评价,以下选取评委代表的部分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夏惠贤:
通过论文评选这样一种手段,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如果长期坚持下去,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这次活动,我有几点感触。
第一点感触是教师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认识,再将这个过程写出来,这就是真实有效的研究。这种研究带有行动研究的性质,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同样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第二点感触是这些获奖的文章捕捉到了当今教改中的热点问题,如思维建模、思维导图、信息技术与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家校育人等。教师要围绕着自己的课堂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捕捉热点问题,并把这些热点问题以你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告知别人你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论文的写作我有两个建议。一是要提升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多读理论书籍。以刚才发言的三位教师为例,就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在做研究之前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很多教师在写文章的时候,由于知识储备不足,陈述的时候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往往生搬硬套理论和例子,对问题没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这样的论文是有缺陷的。二是要注意写作手法的使用,要有合理的结构和清晰的条理,才能把问题讲清楚,才能够使读者觉得言之有理,甚至能够有所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教授
葛大汇:
教师做研究、写论文,包含了两个范畴。
一是内容的范畴。在内容范畴方面,强调的是要真。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做研究,一定要找到真的问题、真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真的痛苦和快乐,最后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富有生命力的。真实性的反面就是不要写套话、空话。
二是方法的范畴。关于写作方法,我认为要有一些理性。就比如论文中最简单的因果关系要呈现出来。不少教师的文章中往往只有果,没有因,缺乏逻辑,而且光有因果关系还不够,还远远达不到优秀论文的标准。用实验研究来打比方,最吸引人的不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而往往是中间变量。如果整篇论文不仅包含了因果关系,而且能够进一步体现出中间变量,把这一块内容充分表达了,这篇文章就更漂亮了。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
张敏:
参加了今天的活动我有两点感受。
第一点是要知己知彼。所谓知己知彼,一是要学会研究自己,要研究当前上海教育改革的一些前沿的东西,如项目化、高阶思维、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等。这些都是上海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我们需要牢牢地把握住;二是要学会研究别人,比如,如何研究文献资料,如何解读专家学者说过的话以及相关文件中的一些规范的表述,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去把它体现出来。教师也就是在不断研究自己、研究别人的过程中,解读教育的内涵,理解教育发展的规律,形成个性化的论文表达。
第二点是要知行合一。不少一线教师,往往是能做能说,但是不会写。看到那么多的教师能够在这次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中获奖,说明大家的专业水平、专业特色都非常明显。刚才三位获奖教师都非常详尽地做了他们论文研究的表述。在表述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是融为一体的。这也就表明了,研究型教师的成长路径就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内化实践研究,反思和总结。只有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才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海市市东中学校长、体育特级教师
沈洪:
之前夏教授讲到在英国,数学是体育教师教的,因为我是一位体育教师,所以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如果数学是体育教师教的,实际上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体育学科一是要通过身体的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要研究脑科学;二是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所以就要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再举一个例子,体育竞技中涉及的高度、速度、强度、力度等,最终是要通过对人的机能的挑战来呈现的,所以就要研究人体科学,而这些研究没有数学的基础,肯定无法完成。
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他的起点就是从反思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总结出了哪些经验?还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这样的思考,我相信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涯中,他的专业一定会呈现出高品质。

《现代教学》2018年度优秀教学论文
获奖名单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编辑 | 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