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简答题及答案(教育成长发展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 教育的概念
一 教育 定义的类型
1 日常定义
作为一种制度的教育 ,例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又如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 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你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又如“在当前这样的社会,应该教育孩子自立、自强、自尊作为一种过程或结果的教育 ;例如;看完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又如“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2 理论定义
规定性定义 是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也就是说 “不管其他人所用的教育一词是什么意思,我所用的e"教育”一词 就是这个意思。描述性定义”,是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定义 。如 “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 尚未成熟的几代人 所施加的影响”纲领性定义 ,是关于教育应该怎样的定义 。通常包含 “是”和“应当”两种成分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可以说是 描述性定义 和规定性定义 的混合 。如;唯一真正的教育 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 而来的 ,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 所在的社会情境及各种要求引起的。3 科学定义
对 教育概念的一些权威性 的界定 有;《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指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 的活动 ,都是教育 。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认为 ,广义的教育 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教育大辞典》认为 ;教育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未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这是对 教育 的一般性定义或对广义教育的定义 。
还有一种对“教育”的特殊性定义 ,即狭义教育的定义 ,亦称学校教育 ,就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 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 所实施的有目的的 、、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二 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 教育概念的内涵
教 和 育 两个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孟子最早将 “教” 与 “育”连用一起(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荀子曰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中指出 ;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据考证,1902年,教育 开始成为汉语系统中一个常用词汇
在西方 ,有关 “教育”一词的语义 为 “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 ,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 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 ,从一种“潜质”,转变为 现实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教育活动 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与儿童的成长发育有关的活动
2 教育概念的外延
教育的外延 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 的 本质属性 的对象的总和 ,即教育所指 称 的对象范围 。广义教育 这一概念的外延 是以正规的学校教育 为核心 所构成的 一个多层次的教育系统 。具体包括 ;
正规教育 ,如学校 教育非正规教育 ,如培训班 、补习班 非正式教育 ,如大众传播媒介 、图书馆二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一 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者;教育主体,主导性 和社会代表性
学习者;教育对象——教育主体
教育措施(教育中介系统);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教育系统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是指教育机构总体 的各个部分 的比例关系 及组合方式 。教育系统的结构 具有多层次性 和多方面性
教育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教育类型结构;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
办学形式结构;全日制、半工半读学校 、业余学校、函授、广播、电视学校
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公办、民办 、社会团体办、企业事业办以及私人办学
二 教育的功能
1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作用(本体功能、固有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对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2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从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是针对教育作用 产生的积极的良好的效果而言(又称积极功能)
负向功能:是针对教育作用 产生的消极的不良的后果而言(又称消极功能)
3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 所出现的与之相符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功能 ,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 ,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
三 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一 教育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说的论点 ;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连接 是直接的恶、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教育总是 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恶,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二 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 ;
1 教育劳动是生产的劳动
2 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3 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
4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
5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三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 ,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
一种是传授 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另一种是传授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 生产知识 ,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
教育本来就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不能把它简单的把它归之于生产力 ,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的特点。
其亚种有;
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 ,但整个来说,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 ,但主要属于生产力。3 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
教育即属于上层建筑 ,有属于生产力
四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都有联系。
即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
即同经济基础 相联系,也同政治、法律、道德 等上层建筑 相联系 ;
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和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 。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 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给与的影响与作用 ,是促使人发展的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即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 ,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 。
有鉴于此,提出 社会化说 ,这个过程的规定性是 ;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教育内容 向受教育者的主体 转化 ,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 ,促使和限定 个体身心发展 ,促使个体社会化 。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 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 ——社会要求 和个体 心理发展水平 的对立统一 ;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及其教育的作用。
六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说 一开始是作为 上层建筑说 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的悖论出现的。有论者 认为 ,不能把教育作为观念形态 ,唯物主义 的观念形态是第二性 ,而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 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与教育思想、教育观点 是两码事 。
作为促使 年轻一代 身心发展的主要属性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 的 对受教育者给与 影响和利用 ,促使 其发展 的专门 培养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长期处于 生产力说 或 上层建筑说 争论 的人们 来说 , “社会实践活动 说”似是一股清风 ,但 “社会实践活动说”不久就遇到 “特殊范畴说”的调整
培养 人的活动 ,并非人类所有教育现象的本质 社会实践说不可能 成为教育区别于 其他 一切社会现象 的根本依据 ,把教育的本质 ,把教育的本质 定义为培养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很难说明教育与文学 、艺术、道德 等其他 也具有培养 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 的根本差异 ;教育与培养常为通用词语,故为同义反复四 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一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 利托尔诺 、英国教育家 沛西 能 等。
主要观点 ;
教育不是人类 独有的社会现象 ,动物界内大动物 训练它们幼崽的活动也是教育人类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其起源应该延伸到 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出自动物的本能 ,是种族发展的本能基本评价;生物起源说 是教育学 史上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 上开始从 神话解释 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 和社会性 ,从而没能区分出 人类教育行为 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
二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
家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 对成人的无意识 模仿 。孟禄 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 ,然而,在早期阶段中 ,教育过程 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 的所有基本特点 ,即承认儿童 对成人的无意识 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
基本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 ,因为无意识的模仿 是本能 的 ,而不是文化和社会的 。只不过,这种本能 是人类的类 本能而不是 动物的类本能。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 ;前苏联米丁斯基 、凯洛夫 等教育史学家 和教育家 和中国学者
主要观点;
人类教育起源于 劳动或劳动过程中的需要 以制造和使用工具 为标志的人的劳动 不同于动物的本能 ,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产生于劳动 是以人类语言 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为传递生产和盛会中积累的经验 教育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并不是超越阶级的永恒基本评价;劳动起源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从而为 科学、合理的揭示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 ,但是关于教育起源的确切提法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五 教育的发展
一 原始社会与教育
原始社会的特征;
生产工具是旧石器和新石器,生产力水平低下 泛灵论和仪式性知识主要是狩猎和和捕鱼为主 原始共产主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正式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如狩猎)中进行,教育内容贫乏 ,教育的方法 主要是口耳相传 和实践中的模。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成人礼有密切关系。二 古代社会与教育
古代社会的特征;
生产工具是金属工具古代哲学、文学、经学、科学、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等知识体系产生 古代社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国家的产生 与发展 ,阶级斗争出现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 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 对被统治者 实施宗教道德教育 教育内容以宗教知识、道德知识和军事知识为主 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联系和实践训练 (道德反省与宗教忏悔)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形式为主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理论三 近代社会与教育
近代社会的特点;
商品经济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化大生产取代手工生产近代民主政治取代古代的专制政治社会关系从人身依附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 的 人的独立性日益健全的法律与宗教、道德 一起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 科学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目的 是培养统治人才,同时对广大劳动人民 进行一定的科学文化教育建立了近代学制课程内容、结构不断调整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 师生关系民主化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教育目的是培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公民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科学研究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论四 现代教育的特点
1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 社会的公共事业,为全体人民服务
2、现代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普及化;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法制化
3、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面向世界 (教育要先行)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面向世界(全球意识)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 ,而是贯穿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