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王露薇:“活教育”理论下幼儿园“活学”实践活动初探 |行知纵横

作者:王露薇

大邑县建华幼儿园园长助理,成都市教坛新秀、成都市骨干教师、大邑县学科带头人、大邑县优秀教育工作者。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热潮从“福绿贝尔热”到“蒙台梭利热”,从“高瞻课程”到“学习故事”,身处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中,我们不禁思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应中国土壤的教育方式呢?随着建立中国特色幼儿园的呼吁,“活教育”一词又重新走入了中国教育者的视线。何以谓之“活教育”?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在《什么叫做‘活的教育’》一文中写道:“什么是‘活的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不是死的教育’。”在认真研读了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系列丛书后,我们认为“活教育”就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为教材,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活的”教育过程。

我们要培养现代的中国儿童,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思想无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分析我园实际情况后,我们开始践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体系,确立了“活学课程”研究方向,并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探索。我园的“活学”课程以《指南》为背景,将陈鹤琴先生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标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在结合五大领域的预设课程的基础上,生成体现我园园本特色的“活学”实践活动。在“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结合陈鹤琴“五指活动”及“单元教育“的方法,提倡教师在活动中运用四部发现教学法,通过探索式的操作与体验,积累丰富的经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活学”中培养“活儿童”。

活学实践要有“活”的选材

如大二班在4月初的时候,用孩子们关注的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树、春天的花为焦点,以幼儿园中的春色为活动契机开展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校园微旅行”。孩子们通过看、闻、听、触多从感官的生活体验,设计了“春天的调查表”,成立微旅行小分队,开始了对幼儿园里春天的探访。从大草坪处飞舞的蜜蜂与蝴蝶,到园门口的花草香,再到大型玩具旁的鸟叫与虫鸣,最后到操场上的春风与暖阳,孩子们沉浸在无限春光里,时而追着蝴蝶、时而闻着花香、时而听着鸟叫、时而抚摸着阳光,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整个微旅行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摸一摸、说一说的方式,在别样的旅行中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美好与希望。

又比如我园中二班开展的一次名为“泡菜高手“的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泡菜“带入到教学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讨论将自己种植的萝卜通过以做泡菜的方式进行美食分享,从清洗到腌制,孩子们都亲身操作。当要研究如何调试出自己喜爱味道的泡菜时,孩子们通过不断的尝试,在失败中总结和调整,最后终于研制出“柠檬味泡菜”、“橙子味泡菜”、“川式辣味泡菜”等多味泡菜,并将自己小组的泡菜带到全园各班进行分享活动。看似平常的泡菜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做美食的生活技能,更在活动中体味到了分享的快乐。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让孩子们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去感受,结果往往总是令人欣慰和惊喜的。同时,此类活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素材要取自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直接直观的事物,让孩子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体验、操作、探索中获取知识。

活学实践要有“活”的儿童

儿童是幼儿园活动的“主人”,活学实践则更需要“活”的儿童。“活”的儿童能够制造一个个活动契机,并在其中“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进步中不断生长。

以我园中一班开展活学实践活动《松塔的秘密》为例,它正是以孩子们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松塔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松塔的探秘活动。怎么样打开松塔呢,孩子们经过观察、设计、讨论之后便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打开松塔。当打开松塔后,孩子们发现有的松塔有松果,有的却没有,于是便带着疑问去大自然里寻找答案,通过一次家长进课堂的活动,孩子们了解到了松果里面有松子的问题。当孩子们在清洗松子的过程中却又生成了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松子会沉到水下,有的松子却漂浮在水面上。于是孩子们又打开松子,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松子里面是空空的。孩子们还生成了松子除了吃还能干什么的活动,最后投票决定用松子作画。一场由松塔引发的活动在孩子们主动地、自发地学习中仍在进行。

又比如大一班《我们开了理发店》的活动,从孩子们探秘理发店,了解理发店里有什么,到设计自己的理发店,经过大家的共同商议,搜集了大量的材料,理发店终于开业了。可是开业第一天就状况百出,东西到处都是、分不清谁是理发师等等问题引发了孩子们一场激烈的探讨。经过一周的不断尝试、讨论,孩子们制定了理发店的规则,在N次尝试和调整之后,理发店终于步入了正轨。在活动的最后,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经过理发店这个主题活动,当幼儿的操作越来越具体,流程和分工越来越明确,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显性进步,而更多的收获来自于这个过程中所学会的反思精神,以及合作意识和服务他人的愉快体验。”

活学实践要有“活”的教师

例如我园的肖老师,当她发现孩子们在树叶飘落的过程中,特别喜欢追着树叶跑,并对树叶形状和花纹产生浓厚兴趣时,便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开展了“小树叶、大惊喜”的活学实践活动。首先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寻找树叶的活动,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的方法观察发现树叶的特征与不同。并由孩子们的观察发现,原来可以用树叶的纹理印出各种漂亮的图案,从而生成树叶拓印画的活动,孩子们将清晰的叶脉跃然纸上,拼出了漂亮的小花、动物的耳朵、彩色的羽毛……同时,通过前面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基于孩子们对树叶特征额认识,再次引导孩子回到大自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树叶进行实物写生活动,把课堂延伸到了大自然中。

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是教育的有效起点,也是孩子真正的学习动机,教师则要成为善于发现这一动机的人。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教师在未定课程以前要随时随地地留意儿童的行动、好尚与兴趣之发生、持久等状况。”作为幼儿老师,要善于在一日生活中把握教育的契机,追随儿童成长的脚步,不断为“活”课程的生成而努力,让“活学”实践活动生根发芽,实现儿童“活泼”的成长。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活学实践”仍是稚嫩的,但在整个活学实践过程中,当我们通过了感官的体验、头脑的思考,我们的孩子是活的,我们的教师是活的,我们的教育便也随之“活”了起来。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19年6月下旬刊/栏目:知行合一

编辑 | 张競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