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少年君子歌拼音(君子成长教育少年君子的养成之道人民资讯2022-01-29 19:15人民资讯2022-01-29 19:15)

本文转自:半月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现代君子人格的培育,既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又需要学校教育的引导和培育。学校可以说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关系,培育出当代的少年君子,是值得当下的教育者去探索的问题。济南市槐荫区刘庄小学历来注重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在努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微”和“实”这两个关键词以及“明”“暗”两条主线,来达到筑牢君子人格的目的。“微”环境、“微”声音、“微”活动、“微”社团,这些有形载体是培育学生良好品格的主线,以切实、扎实、踏实、夯实的态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则是暗线。刘庄小学紧抓以期“明”“暗”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微”环境润物无声,为君子人格的养成奠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良好的环境是孩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形成的基础。刘庄小学秉承着“一墙一廊都说话,一砖一石都有情,一草一木皆育人”的原则,将优秀传统文化细致入微地融入校园环境之中,以期达到校园无空地,处处皆育人的境界。“一墙”即校园文化墙,学校的三风一训在文化墙上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一廊”为经典文化走廊,经典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随时随地映入学生眼帘,让学生可以“抬头受教育,低头有感悟”。廉洁家风“长廊文化”阵地则以古典唯美的诗词诠释礼智义廉信仁,传递着社会正能量,达到了文化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学校东南角的“开心农场”,是学生的综合实践乐园。君子处世,以勤为基,我们以此培养学生勤俭、勤劳、勤快的人格。每天早上,学生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的园子里看看植物长势如何?是否该浇水?是否需要除虫?是否需要施肥?给蔬菜扎架?每当学生为农作物除草、施肥、捉虫的时候,那种挥汗如雨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体会到了劳作的艰辛与不易,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的意境,同时学到了农作物生长的知识。学生在春季种上花生、玉米、辣椒、茄子、黄瓜、豆角,秋、冬季节收获萝卜、花生、棉花。在寒冷的冬天,小白菜、油菜、香菜会在学生自己制作的简易拱棚下静静地成长,一片绿油油的生机让学生体验到了辛勤劳作的乐趣。学生对于大自然的无限热情都寄托在其中。采摘下一颗颗饱满的花生,放到锅里煮熟,然后坐到教室里快乐地品尝收获的滋味,这是学生最幸福的时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学生胸中有天地,眼中有光芒。“微”声音传播人文关怀,培育纯善温良的君子品格要想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烙印,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于无形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刘庄小学以“微”声音为切入点,通过有声诵读、广播经典、“学经典、写人生、强素质”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活动,以及吟唱诗文歌曲、编排小品短剧、演绎古代人物、演奏古典名曲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来让学生体味传统文化魅力,促进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和感悟。在编排小品短剧、演绎古代人物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了君子品格的含义。在小品短剧《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不与廉颇计较,大将廉颇认识到了跟大臣蔺相如不和,对国家不利,便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学生在编排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做事要顾全大局,知错就改以及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愚公移山》则让学生感受到做一件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会有收获。在吟唱诗文歌曲,演奏古典名曲的过程中,学生则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美”。譬如: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感受到保卫家乡的浓厚的爱国情怀;在唐代诗人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中,体会到辛勤劳动换来的丰收果实让人欣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品味其虽辛苦劳作,却怡然自得的心境;由“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可看到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优美的诗句中可与诗人一起领略中华民族的地大物博,景色宜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在让学生读懂读会,更加着重于指导学生朗诵古诗文,感受其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回看两千多年前,孔子将《诗经》作为教育弟子,培养君子性情的重要途径。通过诗,可以博观天地,感通万物,亦可以培育学生纯善温良的品质,这是君子品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微”社团中实践体验,夯实君子品格现在的孩子多数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有所欠缺。根据这种现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我校的工作实际,我们开展了多样化的社团——布贴画、国画、象棋、书法、陶艺、版画等。这些项目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让学生真正亲近传统文化,需要他们置身其中去亲身体验。制作陶器是一门古老的中国技艺,陶器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陶艺小组成立之初,可谓处于“零经验”状态。我们先是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专门派美术老师外出学习陶艺,再组织同学们集中观看陶艺纪录片,让大家对陶艺这门古老的技艺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开始具体教授陶艺制作方法,如盘泥条,泥巴成型等。每次授课,陶艺教师都会留出相对宽裕的时间,让学生亲手捏制陶艺作品。作品虽然略显粗糙、稚嫩,但传达出来的是属于儿童的烂漫与天真。布贴画亦是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与陶艺相较,布贴画更容易操作,方便学生广泛参与。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是中国民间常见的手工艺术之一。发展至今,所使用的材料越来越广泛,可以用纯色棉布、各种印花棉布、丝绸等。为了便于在学生中普及,我们用无纺布等便于收集和制作的其他材料来代替棉布。学校采用的这些替代材料,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可以突破一些材料原有的限制,更加有利于师生创作。学生的布贴画作品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中亮相,笑容满面的弥勒佛以及活泼灵动的十二生肖,还有色彩丰富鲜艳、富于现代气息的瓶花等作品无不展现出教师与学生们的构思巧妙与制作精良。在布贴画的选材上,我们发动学生把家里的旧挂历拿来做背景,搜集妈妈们购物的各色编织袋,利用废弃物品来制作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既环保又健康。社团的学生齐心协力制作了一幅十米长卷。学生在春节期间制作的《财源滚滚》参加了在济南市文化馆举办的《“金猪贺岁” 己亥年剪纸艺术展》,受到了参观者的好评。社团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挖掘,并有助于培养其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在社团活动中,学生既能学到知识技能,又能很好地培养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下来,学生均感慨在社团中受益颇丰。在“微”活动中传承践行,延续君子之风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信仰、习俗等内容。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学校总会举行各种活动,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给学生以展示才能的舞台。春节时,学生整理自己的家风家训和家乡的传统习俗,与父母一起写春联,赶年集,三十晚上包水饺,准备年夜饭。元宵节时,学生动手制作各式各样的灯笼,走出家门到大明湖、趵突泉赏花灯,猜谜语。清明节的活动是古诗词赏析。端午节时,学生制作香包、包粽子,感受屈原的爱国热情;八月十五则动手制作各式月饼,和家人赏月等等。其中最为特别的是家风家训整理活动。《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司马光告诉人们“《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风是世风之基”。历史告诉我们:“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道德传家,是如何传下来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以家训家风相传。比如最著名的《曾国藩家训》就使得曾氏家族十代人,出现了多达300人的栋梁之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学习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掉进故纸堆里,而是要让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锤炼我们的品德。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更应以君子养成教育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够体悟文化、践行文化,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来源:文化大观,作者:济南市槐荫区刘庄小学 郑惠)举报/反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