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成长教育公开课(成长教育通兰海 | 成长教育,是全人终生的教育系统)


成长教育理论体系,应运而生。
成长教育既不是普通的素质教育,也不是为了保证升学的应试教育,而是关乎个人成长的内容。
成长教育是一个关注全人终生、合作互动的科学体系,以科学成长规律为基础,以上濒独创的成长教育模型为依托,目的是帮助在成长中的每一个角色(孩子、父母、教育者)解决问题,实现成长。

在这个体系中, 我们帮助个体在心理、生理及认知与能力水平上的全方位成长,关注个体当下的快乐体验,更在意个体长远的发展。
因为强调个体全方位的发展,所以在成长教育体系中强调多元的评价标准,对个体的发展不以唯一的学业成绩或竞赛表现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更全面地看待个体发展。正因为如此,成长教育才会把研究个体(孩子、父母、教育者)在生理、心理及认知与能力方面的成长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成长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帮助个人成长的目的。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核心,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为补充,共同合作,帮助个体成长。
这样的现象在成年人中也是屡见不鲜。当我们的沟通表达能力提高之后,工作中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同事之间合作也会顺利,自己的心情愉悦,也会有更优秀的工作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外显变化,比如身高、体重的变化越来越少,但是心理状态、能力水平这些隐性因素的变化却从未停止。但是容易引起关注和被观察到的往往是这些外显变化,个体在早期发展中的变化更容易引起关注,或者说觉察。打开网络进行查找,我们能找到无数种工具来记录孩子的早期变化,什么时候喝奶、大小便、睡觉及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爬行、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说话、第一次掉牙是什么时候。但是6岁之后,我们的记录本上可能就只剩下孩子的身高记录了。发现个体生理上的变化容易,但观察到心理和能力这些隐性因素的变化就很难,并且也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但这些隐性因素又需要我们的关注。所以我们更容易发现婴幼儿的变化,而对于越来越大的孩子们,我们发现其变化的难度就越来越大。有不少父母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求上进,除了学习对其他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看上去“不求上进”的孩子,真的仅仅需要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发生变化吗?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在学业上有优秀的表现,有时候恰恰是太渴望优秀了,内心设定了高于自己能力的目标,在几次不可能实现之后就放弃了努力。还有就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让自己满意。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看待自己的失败时,他们会把自己的努力和渴望隐藏起来,然后表现出各种的不在乎。这些“不在乎”在父母看来就是他们的“不求上进”。设想如果基于父母的判断,我们不断给孩子鼓励,激发他对学习的渴望,却没有发现孩子需要实实际的学习方法的帮助,更需要制定一个能够实现的小目标来体会付出努力的成功。结果可想而知,就是孩子们会继续对学习不感兴趣。所以,无论是渴望帮助孩子提高还是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都需要观察孩子这个“人”的全部,才能给孩子切实可行的帮助。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来向我寻求帮助,我都会用超过50%的谈话时间去确认“问题”。这个确认的过程就是通过提问来进行观察的过程,只有看到更多的内容,才能让真正的问题呈现出来。横向来看,成长教育关注的是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和能力水平的成长,所以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一点,而是个体发展的全部方面。纵向来看,成长教育关注个人的一生,拥有更大的格局,这也是成长教育能够帮助父母和教育者进行教育规划的原因。真正的教育需要有从未来看现在的眼光,作为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是当孩子要独立生活的时候,他拥有可以独当一面的能力;当孩子面对失败的时候,他有可以从头再来的勇气;当孩子想要获得的时候,他能够不畏艰难敢于争取。这些都是成长中一点一滴的积累。
人的学习,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小时候,父母为孩子选择幼儿园、小学,慢慢地,孩子需要自己考上满意的中学、大学。成年之后,个人完全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不论是职业发展上的学习,还是作为父母的学习都是成年人的主动选择。
如果孩子一岁开始,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主动学习的能力,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那么孩子走向社会真正独立的那一刻就充满了力量。如果幼儿园老师在帮助孩子获得现阶段的成长之后,还能考虑到孩子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情况,如果小学老师同样考虑孩子在学习能力上的独立能够帮助他更好地适应中学学习,就能顺利地帮助孩子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教育者需要有这样的高度,父母也需要不断培养这样的思考角度。在我看来,父母和教育者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需要放弃眼前的诱惑,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更长远的成就。这个诱惑可能是暂时的赞誉带来的喜悦,也可能是孩子面对困难时的痛苦,这两种极致的情绪最容易扰乱我们的心智,让我们做出满足当下却缺乏长远目光的选择。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仅带来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也带来了教育的变化,带来了个人在世界的定位、生存和生活的状态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会要求教育内容和方式有所改变。
成长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够让我们所有人站得更高,不局限于某一点,能够系统地看待一个人的成长。
当我们把格局放大,就会减少目前暂时的焦虑,心态的放松也会带来家庭环境的愉悦,从而带来幸福的感受。
本文整理自《兰海成长教育公开课》
长按识别 星标★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