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错在先,和有错在后的区别(慢慢成长教育在有理的错误中慢慢成长)
摘要:文章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结合从孩子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真实案例,旨在给予教育迷茫中的家长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让孩子在有理的错误中慢慢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 时时换位 事事溯源 适时示弱
古语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任何的想法都是基于过去及当下的情境所生,过了当下或放在别的情境下,对的有可能是错的,错的也有可能是对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人们习惯用对与错,去判断一个行为的属性,然而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叶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事,更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在孩子们的眼中万事万物都是新鲜的,对他们而言判断对错的标准和大人心目中的标准大相径庭。著名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群四岁的孩子一些简单的拼图,让他们去拼,孩子们都很快的拼了出来,并且拼得完全正确。然后,又给了这些孩子们一些较难的拼图,当然孩子们可以继续拼那些简单的拼图,也可以尝试拼这些难的拼图。有90%的孩子选择了还拼那简单的拼图;有10%的孩子则是选择越来越难拼的拼图,他们不断尝试,玩得很有兴致。面对同样的拼图,这群孩子为何能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呢?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不同。第一种孩子拥有的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第二种孩子拥有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作为一名家长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是何等的幸运,而把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培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任务又是何等的艰巨。
一、生活中时时换位,豁然开朗
记得那年儿子上一年级,放学我骑着自行车载他回家,他坐在后座上,双腿来回地晃来晃去,嘴里还不闲着喊着:“妈妈加油!妈妈加油!冲呀,冲呀!”我费劲地蹬着,车子把都不稳了,我跳下车子,我生气地大声斥责:“别晃了,你干什么!”。甚至都想扬起巴掌扇几下。儿子低下头委屈地说:“妈妈,我以为这样晃你会轻松一些”。
霎那,我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我为自己的无知和暴躁而深深的自责。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我们习惯用高高在上的样子去审视他们。而恰恰忽略了一颗童真的心,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想用实际行动让妈妈更省力一些,而我只是凭自己的感受去判断这件事的对与错。所以有的时候当我们静下心来问清缘由,转换一下立场,也许所谓的对与错就完全不同了,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是立场不同罢了。从那次我经常告诫自己,对孩子的问题不管什么事一定要保持冷静,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一切也许就豁然开朗。
二、学习中事事溯源,一笑而过
现在家长们最恼火的莫过于辅导功课,在辅导过程中面对孩子们五花八门的问题和错误,疯狂地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更有甚者被气病住院。那你有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真正理解孩子们的错误是如何产生的,当你平心静气的了解孩子们犯的每一个错误,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的错误好有道理,也许你会一笑而过。
例如,孩子们计算的时候频繁出错是学习中最头疼的问题,而很多家长会把原因归结到粗心,其实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而且只占一小部分。小学阶段特别是中段学生,其思维特征是由现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极易对相似的,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混淆,因此抄错数据,抄错运算符号,忘记进位退位,漏抄,搞乱运算顺序等等错误。
例如5+45()5+54,有的孩子就会在括号填上等号,而究其原因是加法交换律的“强刺激”掩盖了54和45的不同的“弱刺激”。再例如24*5和25*4好多孩子都等于100。当你认为这些错误,不可理喻大发雷霆的时候,静心细想这些陷阱不恰恰是大人设计出来让他们出错的吗?那他们错了难道不正常吗?
作为大人的我们,往往善于选择,凡事择优而从。而作为学习中的孩子,好多学习只是一个模仿演练的过程,他们缺乏比较意识,不顾细节盲目地比葫芦画瓢。到了小学高段计算的时候,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解题方法的灵活多样,选择合理的方法,从而达到优化,能力的提高就成了真正的难点。这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那就是适时溯源,强化训练,培养兴趣。
记得儿子上二年级的时候,算数是总数手指头,究其根源就是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不熟练。如果大量地增加练习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于是我自创了一个扑克牌娱乐算数法,每人出一张谁的大谁来算,算对就赢对方一张,赢光对方算一个回合。一开始都是比较小的数,有时我会故意只出一,强化训练加一后的结果,循序渐进加二,加三,加四…慢慢增加难度。一周之后,成效慢慢凸显出来,计算明显加快,当他张嘴就能说出得数的时候,数手指头的现象就自然消失了。在训练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他惊喜告诉我:“妈妈,我发现一个规律,加九就减一,加八就减二…”他的脸上洋溢爆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加法练熟了练退位减法,那天他又惊喜地告诉我:“减九就加一,减八就加二…加法和减法是相通的,加法里面有减法,减法里面有加法”。我大大地夸奖了他:“儿子,你太厉害了,我都没有发现。我们用你发现的规律来做一遍题。”
在娱乐中,儿子的计算能力大大提升,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 再后来,我开始训练他三张一起算,四张一起算,五张一起算…半年后,一冲扑克一起算,在多张计算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分组,凑十,渗透着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动手能力和计算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且他的分类整理能力超乎想象地完善起来,他会不自觉地收集整理自己的东西,甚至包括喝剩下的牛奶袋子都会整整齐齐的摆在床头。后来,我给好多宝儿妈们传授了这一方法,多次试用无一失败。直到现在儿子的学习习惯一直很有条理,生活也非常的有规律。
成长中适时示弱,柳暗花明
适时示弱,孩子就会强大。事事示弱,孩子则会无章法。
首先,示弱不等于屈服。有家长说:因孩子长时间玩手机,我把手机藏了,孩子执意还要玩,连哭带闹甚至不吃不喝,于是家长就示弱了。管不了,随他吧。我想对这位家长说:这不是示弱,是被孩子打败,认输了,是在推卸责任而已。当孩子认为自己是赢家时,怎么还会尊重家长。我认为示弱的同义词应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欲擒故纵,有张有弛,有的放矢。如果直接把手机收起来,孩子发飙时家长要视而不见,不进行正面冲突,但家长绝不能因为发飙就允许孩子玩,应等他冷静下来时,讲清利害,制定章法,适当转移注意力,找更有意义有的事情去做。
示弱不等于展现自己无能。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过这类的话“相当年我老考第一”,这是不妥的。父母的当年勇是否该在孩子面前提呢?如果孩子根本没有能力达到父母当年的水准就不要说,因为说了只会挫败孩子,使孩子产生无能感。如果家长当着学习不太好的孩子的面说:“我上学时,就老考倒数”,也是非常不合适,会让孩子产生自己就应该在学习上的劣人一等。
家长示弱的基本原则是:能助推孩子的发展。示弱就是家长不包办、释放孩子。孩子会做的事、有能力做的事家长要大胆的放手,智慧的调动孩子去尝试、去做。例如:为了让上初中的孩子自己洗衣服,我曾经假装身体不舒服,“央求”孩子自己刷鞋。
去年儿子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考得特惨,于是我在他放假的前三天就开始备课,研究他们最近讲的什么,搜有关视频自己看了一遍又一遍,其实还是看不懂。儿子回来了,我邀请他一起看并请他把我有疑惑的地方讲给我听。那天很冷,暖气还没有供,我们俩趴在床上,盖着被子一晃就是两个半小时。他头头是道地给我解释着,我仔细地听着,他的眼睛亮亮的,我的心暖暖的。那一刻,他真的长大了。
每次看到竹子被风吹过,它总是弯下腰,随风摇曳,而后又慢慢直起。这总让我想到坚韧这个词,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有一个优秀的孩子,就让他在有理的错误中慢慢成长,他应该像竹子那样,有韧劲、懂弯曲、而不会折断,拿得起,放得下,走的远。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第一影响源 纪载华
《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