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学龄前需要掌握的知识(学前成长教育学龄前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把握好这三点就够了)

父母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又常常寄希望于外力,买学区房想要依靠学校和老师,上早教班想要依靠培训机构。

但学前教育与家庭生活是分不开的。很多证据表明,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力其实比老师大。

对于家长自身,往往对孩子的成长感到焦虑不安,就怕自己没有给孩子很好的教育,以至于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但是,很多家长在焦虑的同时,却也缺乏对孩子的实际成长和学习方式的深入了解,并不知道怎么去教育孩子是对的。

尤其是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在这个成长的基础和关键阶段,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

1.学会表达爱的能力

观察很多6岁之前的孩子,会发现有的孩子特别会说话,也特别会来事,能够交到很多好朋友,身边一直有小伙伴一起玩耍。

而有些小孩则是经常与别的小朋友产生矛盾和暴力冲突,伴随的是苦恼与伤痛,也容易被其它小孩孤立。

是有的小孩就喜欢打架么?可这样的小孩,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老和别的小朋友打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就是想和他一起玩。所以才会有事没事去撩别的小朋友,抢夺和藏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希望引发别人的注意,但最后却往往引发矛盾冲突。

还有一类小孩,性格内向特别腼腆,在班里和小区里,羞于表达自己的意思,不敢主动找其他小朋友玩,甚至不敢和想要一起玩的其他孩子说话。

这背后的原因,是小孩们没有学会如何表达爱。

中国人骨子里是含蓄内敛的,不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总是要“兜着”,要矜持。

对孩子爱的表达自然也是委婉的,对自己的父母则更羞于表达了。

要教孩子表达爱,父母自己也要多表达爱,对长辈、对另一半、对孩子、对所有爱自己的人,大方地表达出来。

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学到如何表达。

爱无小事,多为孩子创造表达感情的机会。

2.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

在中国一线城市,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学业压力正在逐步地向低龄化推进,这与家长的期望是分不开的。此外很多家长觉得老师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也高估了专业机构对于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帮助。

但是,学龄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习更多的知识更重要?还是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

我们中国的家长往往以孩子会识多少字,会背几首诗,会认识多少英文单词,会唱几首歌来评价孩子是否优秀。

但是,学龄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获得最好的成长力。成长力是什么?是从孩子所处的环境和能获取的材料中学习的能力。

举个例子,我们家的孩子上小学前应该认识几百个字吧,但这几百个字没有一个是我们父母主动教的,这些字而是他自己学会的。在2、3岁左右的时候,他喜欢在电视或ipad上听卡通儿歌,我就给他下了一个叫《鸿恩识字》的APP,这个APP把识字的过程都做成了通关游戏,他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就天天玩,但是每天有限制,只能认几个。一段时间后,对别的感兴趣了,觉得这个没意思了,我们也不管他。可能再过一段时间,他又觉得有意思 了,就再认识一些字。我们就觉得这样很好,比我们做父母的直接教孩子认字和写字的方式好多了。

在认字这件事上,孩子认了多少个字重要么?我们认为完全不重要,当他不认识某个字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可以不依靠父母和老师了,自己就能想办法去认识它。这就是在学习上的成长力。

孩子具有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中学习的能力。学习其它的东西也一样,每个幼儿的大脑中都存在学习的基础。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孩子在,我们就能找到可供其学习的课程。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

我们要避免让孩子成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要鼓励孩子敢于行动、敢于试错、在错误中迅速成长。

给有困惑的家长推荐一本书,《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作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在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任教多年,教授与儿童发展和教育政策相关的大学课程,这本书的内容就源自作者的工作经验和研究。

3.让孩子独立作出选择并承担风险

做父母的都有一种本能,就是替孩子做选择。按照我说的做,我是爱你的,我是为你好!

做父母的还有一种本能,庇护自己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做出错误的行为,甚至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时候,会以他还是个孩子而不愿意责怪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更甚。

而无数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学会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在家里,孩子的任何选择造成的后果都可以由家长来承担风险,解决问题。但上学了,很多时候就需要孩子独立的去做决定,也会独立的去承担行为造成的风险。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孩子需要父母为他们构建一个良好的早期童年环境,这是一个能够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安静地思考和体验生活的环境。

在这里,他们可以独立作出选择并承担风险,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有人听他说话、跟他交谈,要有足够的睡眠和玩耍时间。

不收拾玩具,ok,但玩具在下一次家庭清洁时就会被扔掉。想多看一集动画片,ok,那就今天不能睡前讲故事。

让孩子知道,他们的选择和行为是有结果的,有风险的。今后,他才能很好的独立面对这个世界。当你这样做了以后,你会发现,原来孩子是会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天看两集动画片,下楼玩一个小时……

我们只顾着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实际,我们对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一无所知。

当我们不再固执于想把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们就能发现,孩子的生命是那样的丰盛,有那么多的可能性,超出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