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鼓励孩子抗疫情的句子(成长路教育成长路上,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抗逆能力?)

目录

抗挫力”看似是一个简单等能力,却是许多核心素质的集合。

包括但不限于:

承受他人质疑、非议的能力;承受失败的能力;承受负面事件、消息的能力;经历失败后能继续振作的能力。

这些能力分别需要的是不同的培养方式。

一、培养孩子承受他人质疑、非议的能力:

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分不清他人和自己的。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孩子们才逐渐有了知晓“他人怎么看我”的需求。

自我意识有两个爆发期,一是2-3岁的幼年时期,一是13-19岁的青少年期。

在这两个阶段的孩子,都会因为“叛逆”而让家长非常头疼。很多家长为了便于管教,直接采用暴力手段让孩子屈服。

可实际上,父母管教省事了,但却留给了孩子一辈子的祸根——因为这两个阶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

暴力地要求屈服,就是在让孩子将“自我”置于他人的评价标准上,形成“必须要让他人满意才可以,否则自己就会遭殃”的潜意识

这会使其整日活在他人的眼光下,自卑、讨好,迷茫;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一点不耐烦的语气,就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会毫无主见、懦弱无能、任人摆布,受了委屈也丝毫不会反击。

想要避免,父母需要做好两点:课题分离和积极引导。

课题分离:是指要教会孩子分辨一件事情中,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可控),哪些是他人的责任(不可控、不可指望)。

例如:孩子想要融入某个小群体,但却被排斥,感到很伤心。

这时你需要让孩子知道,喜不喜欢他是别人的事情,自己是无法控制的,自己能够控制的就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让别人有喜欢自己的理由。

可是即使自己尽力做到了最好,别人也不喜欢自己,那也没有办法,因为喜不喜欢自己是别人的感情,是自己不可以控制的。

积极引导:是指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并引导孩子的注意力至非负面的事件中

还是用上面的案例举例:

当孩子沉浸在不被小伙伴接纳的悲伤中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论小伙伴们是否接纳他,父母都会无条件地爱他,他不需要害怕没有人接纳自己,因为父母永远都会是他的底线。

同时,鼓励他去尝试与其他的小伙伴进行融入,并配合适当引导。

二、培养孩子承受失败的能力;

失败的形式包括:没有拿100分、没有拿第一、没有把杯子拿好导致水撒了一地杯子也碎掉……

很多人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不是的,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在心理学上,直接影响一个人是否会在一件事情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条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成功的经验。

即,我必须曾经尝到过成功的滋味,才有动力继续下去。

如果我一直面临的是失败,那么可能几次就放弃了。

这时候可能就会有人疑惑了:那一件事情不失败几次,怎么可能就一次成功呢?

其实,这个“成功的经验”,不一定是要把事情做成了才叫成功。做出一点成就、进步一点点、类似或相关事情上的可借鉴经验都能算做成功经验。

而很多人之所以不将这些看做“成功”,是因为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教育其看到自己与成功的距离,而不是自己已经比0进步了多少。

所以,如果想培养孩子承受失败的能力,首先就是要教会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优点。

通常传统的父母总是喜欢拿孩子和别人比、让孩子只和比自己强的人比、只和最优秀的成绩或满分比,其实就是在教孩子一直只看到自己有多失败,而忽略自己有多成功。

于是很多孩子长大后就会陷入病态的完美主义,即使自己已经做到了99分,也会因为那1分的不完美而彻底否定自己,甚至还会因为害怕做不到完美而畏畏缩缩,不敢尝试任何有挑战的任务。

很多家长可能认为:那我一直让孩子看到自己已经做得很好的地方,哪怕他只考了1分也夸他比0分强,那岂不是就会让孩子学会自满?以后随便一点成绩他就该沾沾自喜了。

要知道,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想要达到更好的成绩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你可以一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肯定他现在的成就和进步,一边告诉他:你还有那么大的进步空间可以提升,既然你已经从0走到1了,那么下一步从1走到2吧!

三、培养孩子承受负面事件、消息的能力;

负面事件具体比如:一位亲人的离世、一位小伙伴的离开、父母无法兑现的承诺……

根本上,其实每个人都是具有这样的能力的。

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当的教育环境会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不幸的事情发生,是因为我。

比如:如果不是我多吃了一块糖,爸爸妈妈今天就不会不开心了;如果不是我和同桌说话,同桌今天就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了;如果不是我说错了那句话,他就不会不喜欢我了……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这些事情发生,是许多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自己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因素而已。

可自卑、讨好型人格的人,就总喜欢归责于己,不论发生什么问题,只要这件事情和自己相关就认为一定是因为自己,并且因此陷入无尽的内疚、自责、自厌情绪中无法自拔。

如果你不想让你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那就要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能够正视自我价值。

而想要做到这点,你需要摒弃两种教育方式“打击教育”和“表扬教育”。

前一种的不合理性已经被说烂了,我就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说下后一种“表扬教育”。

为什么表扬教育是不可取的呢?

因为它看起来是一种夸奖,其实是一种贬低。

当你对你的孩子说:这次做的不错、没给爸爸丢脸、真棒居然比XXX都强……这样的夸奖的时候,你以为你是在夸奖他,其实你是在居高临下地定标准。

你将标准定在了你的判断,或者他人的成绩,或者100分的满分等等对于孩子而言是身外之物的东西上。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自我评价自身价值的能力,而必须要依靠他人的眼光、与他人的对比、他人的评价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如果想要孩子获得自我评价的能力,你需要的不是赞扬,而是鼓励、感激。

“你能做到这样,让我为你感到骄傲”、“我真的为你开心”、“我感谢你能一直这么努力地学习”……

这样的激励之词,和前面的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评判标准来源。

你只是因为孩子做了一件事情而给予肯定,而不是因为他达到了什么标准而给予肯定。

这种反馈就能够让孩子逐渐构筑起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不论一件事情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和值得肯定的地方,自然也就拥有了更强的抗挫能力

四、培养孩子经历失败后能继续振作的能力。

这其实是一种“接纳现实”的能力。

很多时候,当我们做错了一件事、出现了一个失误,最终导致了一次失败经历,我们总会陷入后悔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

即使事件掩埋了伤痛,我们还是会时不时地回想起这些事情来,陷入反刍负面情绪的痛苦中,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认为如果不是当年的那个失误,自己会比现在好得多;但既然历史无法倒退,所以要不我直接死了回炉重造吧……

容易陷入这样情绪的人,都是没有“接纳现实”的能力。

接纳现实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词语,但其实它要求的是我们将“希望”和“期待”能够明确区分开。

“希望”是你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是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期待”虽然也是你对未来的期许,但却带有“强求”的意味,也就是如果你达不到这个期待,那就是失败的。

很多家长认为这样的心态能够让孩子一直进步,其实不然。这会让孩子学不会活在当下。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如果一栋房子突然塌了,但这是你唯一的居所,你会如何做?

是看看它到底塌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据现有情况进行修缮,还是一直站在废墟上大哭说怎么办,我该住哪,要不是XXX就不会这样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应该选择前者,但现实中当我们遇到让自己后悔的事情的时候,多数人做的事情却是后者。

所以,如果你对你的孩子有期待,请别去强求孩子一定要达到这个目标,否则就施以惩罚。而应该告诉他你希望他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但如果这次没达到也没什么好气馁的,一点点接近那个目标就好。

与此同时,你也需要行动起来,帮助孩子看到这次的不足,盘点现有条件,然后制定进步的计划,和孩子一起按照计划执行。

总而言之,就是每次孩子“失败”后,不论你是问责、贬低还是惩罚,都是毫无用处的马后炮行为,其意义除了让孩子活在已经无法改变的负面历史中之外再无其他。

让孩子意识到结果已经造成就不可改变,活在当下利用好现有条件去改变未来,才是唯一值得耗费精力的事情!

其他

除以上四点之外,我一直认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少些建议、少些保护,多让孩子尽早吃亏、早犯错,才能让他们长大后在没有父母的辅助下少吃亏、少犯错。

再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不可斗量的。不论你想要让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你都要首先变成那样的人,以自己为榜样才能让孩子突破你的天花板。

否则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还要孩子做到,那么孩子只会认为你一点都不爱他们、不关心他们,从而对你产生距离感和不信任感。

到那时候,你说什么对他们都毫无意义了……

----------------------------------

李谊之帮:科普抑郁知识,治郁经验分享,郁友抱团取暖

关注我,可免费抑郁、焦虑自测,进郁友互助群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