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刘禅真是个扶不起的君主吗知乎全文免费阅读(成长教育刘禅刘禅真是个扶不起的君主吗)

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阿斗)当真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弱智的君主吗?当然,我们不存在替历史人物翻案的想法,但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那些刻板的印象或约定俗成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纵观三国历史,刘禅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又做了30年蜀汉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刘禅能执政这么久,应该有过人之处。

看看他的亲人、大臣以及史学家是怎么评价刘禅的: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评价刘禅时说:“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上述这些人中,诸葛亮不是一个阿谀奉承得大臣,刘备也不是徒好虚名的君主。陈寿、裴松之更是史学大家,这些人是不会把一个平庸的人硬说成“智量甚大”“循理之君”的。这些都可以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

表面上看,刘禅有诸葛亮辅佐,却没有什么作为,确实是扶不起的。事实上,刘禅做了皇帝后,因为父亲刘备有遗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加上诸葛亮在当时的崇高威望,所以,军政大事必须“咸决于亮”。诸葛亮当政期间,正值刘禅青春年少。按照常理,丞相必须让“见习”皇帝迅速转正。可他偏偏“政事无巨细”,这对刘禅来说,不仅被剥夺了政权,而且连成长权和锻炼权也被剥夺了。

谁说阿斗扶不起?你扶过人家没?

诸葛亮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工作经验,所以说才总揽全局。这让人不禁要问,你不给人实践的机会,他哪儿来的经验?如此,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

诸葛亮带兵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而刘禅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只好从大局考虑,做个配角,“团结与支持”,如果不是这样,势必会打击诸葛亮的积极性,甚至引起蜀汉政权的内讧。

即使诸葛亮死后,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帜。如此形式,即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要是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刘禅对此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的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所以,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说:“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公元263年,刘禅主动降魏,结束了自己的帝王生涯。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曹魏兵围成都,客观地说,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刘禅开门投降,虽然背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财产,无论从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这在中国帝王中并不多见。

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己性命,甚至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傻卖憨,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他主演了一幕著名戏剧“乐不思蜀”。乍一看,刘禅的确一副无药可救的样子。可细细一想,刘禅又能如何?司马昭的阴险毒辣是出了名的,不光专权夺势,且欲谋篡帝位,就连魏帝曹髦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性命,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所以刘禅处处上演“乐不思蜀”的情景,给司马昭留下了他无志无能的印象,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意识里,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在三国史上,刘备去世后,刘禅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然而在41年里,刘禅知人善任,政权稳固,使百姓免受生灵涂炭,如果刘禅真的是个扶不起的昏君,又怎能做到这些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