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所谓教育,就是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最近看了米爸的一篇文章很是受益,他说如果有人问他,未来最担心孩子什么?他会说,最担心孩子“不会玩”。当然这种玩,是健康的玩,是自得其乐、是兴趣广泛、是朋友众多,不是简单的感官刺激或金钱消费。前者是幸福的体验,后者是懒惰的放纵。

有本书叫《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它说娱乐在重构一切行业规则,重新定义你的产品、消费者……从娱乐化的角度,用娱乐化的方式。没错,以后就算是开公司,其实也是领着一群人在玩。小时候,如果能够组织一群人去玩,长大了,自然也能组织一群人去赚钱,这些能力都是相通的。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是“孩子王”,他总能带着一群孩子嗨起来,那么他的未来,恐怕要比那些只会死读书的孩子要强很多倍,因为他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亲和力,都可以秒杀其他孩子。

再来看西方名校的录取标准,看那些哈佛、耶鲁、牛津、剑桥,他们是怎么选择新生的?其实总结起来,不过三条:

学得好、玩得好、能带着大家玩。

“学得好”是基础,基本的GPA、SAT成绩要过得去,托福雅思要搞定,有些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就更好了。世界这么大,成绩上考个好分数,实在是小意思,更重要的比拼其实是“玩”。

“玩得好”,玩出性格、玩出创意、玩到世界顶尖,而且还能带着一个团队玩到世界顶尖,或者玩到感动世人,那就没问题了,这些名校就排着队过来录取你了。

所以,很多中国父母总在为孩子的考试成绩担心,却很少见过中国父母为孩子会不会玩、会不会自得其乐、会不会呼朋唤友和呼风唤雨而担心。如果孩子真会玩,以玩的激情和能力,那点应试能力真不是个事儿。

因为,有“玩”的心态垫底,现在的应试教育不过是一个拙劣的考试游戏罢了。既然参与这个游戏,咱们大可以放松心情,设计攻略,在保证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思想阳光的前提下,激发对知识的兴趣,顺便把这个考试游戏考个高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把一切教育的科目都转化成游戏来玩,又有什么不可以?

有个话题很火,就是说教育到底是快乐的还是辛苦的。两边都吵得一塌糊涂、不死不休。咱和个稀泥吧:假设你怀着登顶的梦想去登珠峰,空气稀薄、路途艰险、寒风刺骨,辛苦不辛苦?当然辛苦!但是呢,挑战自我、实现理想、登临绝顶,快乐不快乐?当然快乐!

要怎样培养孩子“会玩”的能力呢?

☘ 要有游戏世间的精神 ☘

咱们做父母的,自己本身也要慢慢地学会玩。在忙完一切工作以后,回到家里,可不能再对着孩子大眼瞪小眼,或者自己看手机不去管他哦。

下班的路上,就应该是情绪模式转换的过程,从公司的“白骨精”模式,转换成家里的“神经病”模式,百无禁忌地陪小朋友疯玩吧。

吃饭、走路、洗澡、睡前,都可以是游戏嘛。

吃饭不重要,吃得开心才重要;

走路快慢不重要,走得有趣才重要;

洗不洗得干净不重要,洗得好玩才重要。

让咱们慢慢锻炼吧,因为30年后,会设计游戏、会讲故事、会随手利用任何道具和资源、会角色扮演、会共情和会跨界的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聚会策划师、游戏组织者是社会上最核心的人才。

☘ 要有体验幸福的能力 ☘

一定要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而幸福的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

独处时,一个人能自得其乐、专注沉迷于某项活动,能力水平迅速超越大部分人,就是幸福体验;

聚会时,一群人能呼朋唤友、组织策划于某项活动,让大部分人都玩得非常嗨爽,就是幸福体验。

想必大家都参加过同学聚会、老乡聚会、公司年会、朋友婚宴、客户酒宴、死党生日,如此等等,你能找出几次印象深刻、尽兴而归的场合吗?

很少!对吧?除非碰巧遇到一个“会玩”的家伙。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扭曲气场、影响环境、哄抬气氛,让我们可以轰轰烈烈、爽爽快快的宣泄。这些人才,才是21世纪最贵的,也是最幸福的人。

总之,会玩的孩子,才有未来。

什么样的教育,能让孩子成为幸福的人?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30年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有钱?有房?有车?有工作?未来30年,你知道他们将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

对于70、80后来说,进名校、入外企、做公务员,不管出身如何,通过个人拼搏,总有机会踏上父辈们期待的那种——中产阶级生活轨迹。

而我们的孩子,他们面临的环境和竞争,会远远超出我们这代人的经验可以理解的范畴。未来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以往依靠智商和经验的工作岗位,早晚会被计算机和机器人替代;无限存储和3D设备,已经走进家庭;

想搜索一下要通过技术克服人类语言之间的障碍,需要多少年,才发现今年已经诞生了可以实时翻译的手机工具.……

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苏格拉底发明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本意是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孩子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的学校的。)

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现在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是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今天的小学生最需要小学所教的能力,是什么时候?

不是高考的时候,而是35岁的时候,这一辈子他在职业最顶峰的时候,最需要运用到的:从小到大学习的人际技能。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要适应他35岁,也就是2040年的社会,而不是适应16、18岁高考时候的人才。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第一个:从理性到感性。

着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当2040年,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第二个:从规划到创造。

未来我们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选择都没有做过。

所以一个真正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就足够了,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个: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

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爱因斯坦成功的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

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讲一个真实的发生在小吃店的故事:一天,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过一个小演出,但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原来小姑娘刚参加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她父亲就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

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

在未来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你一定要帮你的孩子,拿到这个能力。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电话:18912632062  联系邮箱:519850521@qq.com)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在线报名预约情商体验课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