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长教育体会与收获(成长教育道理“十四五”教育发展论谈1 | 施文龙:成长教育的新时代意义)
【编者按】
2020年是奉贤自2015年以来的六年教育综改和“十三五”收官之年,更是“十四五”谋划之年。六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下,奉贤教育人不忘初心、只争朝夕,实现了由资源规模、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到资源足、质量优的品质化发展转型,“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已然在路上。
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奉贤教育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践行“新成长教育”理念,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打响南上海教育品牌。
今天起,“奉贤教育”微信公众号开设“‘十四五’教育发展论谈”,全区教育系统党政干部一起来高起点研究谋划“十四五”发展,坚持“新成长教育”理念,奋力创造“新时代、新片区、奉贤美、奉贤强”的奉贤教育新高峰新奇迹。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讲的就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传承文明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础性、先导性价值。我们又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培养人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两年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精心培育、逐渐生长的过程。所以,重视对教育的生长性特点的研究是探寻教育规律、推动教育创新的一个必然视角。
●●●
一、关于全面发展和多元成长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件还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其一就是更加注重全面发展。
问题是如何理解全面发展,是不是全面发展就要求每个孩子各方面都要达到优秀?不仅品德优秀、语数英成绩优异,音体美能力也要强,还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这看上去很美好,其实是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他的本性特色,好的教育就应该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应该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让每个孩子的本真天性得到充分张扬,成为最好的那个自己。事实证明,我们不能也无法追求培养所谓的“完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甚至说:“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我们公司从来不用完人。”因此,“全面发展”更应理解为孩子基础品格身心、基础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不能有基础性发展的“瘸腿”,而不是追求每个孩子各方面都要全面优秀。如果我们的学校错误地把培养所谓“完人”作为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位,那么往往会用统一的高标准去要求基础不同而个性鲜明的孩子个体,其后果是要么拔苗助长、要么抹杀个性。
这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加德纳在研究传统智商测试及其结果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多元化的观点,即承认存在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认知能力,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加德纳的研究提出了人的七项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他指出上述多种多样的智能,在相当程度上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他认为每个成年人只有一种智能可达到辉煌的境界,但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
尽管加德纳在后来的研究中把智能数量扩展到九项,事实上人的智能到底有几项也许并不是问题的根本,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但“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这一基础结论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应在强调促进每个孩子基础品格身心和基础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看到孩子智能发展多元化的规律,更要重视促进每个孩子的多元化、个性化成长,更要创设适合孩子多元成长的教育。
二、成长教育的新时代定位
成长教育(Growth education)最初的概念,是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以荣格等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的。他们根据《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份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占有一席之地的、长达1000多页的教案,结合美欧二战后新一代青少年心理和思想中存在的焦虑和浮躁,提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在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做人、强化心理能力。” 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即生长,衡量学校教育的价值的标准,在于看它在何种程度上唤醒了持续生长的愿望,看它在何种程度上提供了实现这种愿望的手段。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教育的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所关注,并进入教育实践阶段。
今天,我们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基于新时代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定位,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杜威“教育即生长”的观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我们更要深入思考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更要深入思考成长教育的新时代定位。
教育价值观: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整体育人,“五育”并举、多元成长、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激发学生的成长活力和教师的专业活力,知行合一、整体育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多元个性成长,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成长教育的价值观当然要坚持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任务,坚持所有教育活动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次,要有学做融合、知行合一的理念,不能死读书、唯分数,要在知识学习和实践磨炼中、品德人格养成和知识技能习得中实现整体育人;第三,还要充分认识到人的智能多元的规律,不能追求那种理想化的“完人”和“全人”教育,坚持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让教育活动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多元个性成长;第四,更要全面回应新时代的要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观: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长潜在性、自我发展性、多元差异性。如何看待学生也是决定教育行为的关键标尺,如果你只是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对象,看作是收纳衣物的行李箱,那么实施灌输式教学也就自然而然了。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是青少年,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最具成长潜在的。杜威在分析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时指出,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我们把未成熟状态理解为一种生长的可能性,不仅是指现在缺乏一种力量,但将来也许会拥有,而且还指它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力量,即发展的力量。对此,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的观点也非常鲜明:教育绝不是往行李箱里塞满物品的过程;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是各有特点、多元差异的。
教师观:好教师要有敬业精神、专业智慧、乐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做“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被誉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活化石”的吕型伟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事实证明,没有一颗爱心,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肯定做不好教师工作的,好教师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同时,教育是科学,教育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工作,好教师应该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中凝聚专业智慧。当然还如孟子所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好教师还应该具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业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做到乐业育人。
课堂文化:让课堂充满学习活力。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什么样模式的课堂培养出什么样特点的学生,满堂灌的课堂出来的必然是习惯接受式学习的学生,互动讨论式课堂出来的更多是思维活跃的学生。要提高学校教学的质效,首先要研究学校的课堂文化,因为一所学校的课堂文化就是这所学校教学文化的核心。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推动的“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认为,叶澜教授之所以大声疾呼“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主要是针对当时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把学生视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毫无学习和求知的生命活力。
班级文化:让班级洋溢成长气息。如果说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求知的场所,那么班级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角色定位、担任职务和作用发挥,正是促进他成长发展的有效载体,往往是什么样特色的班集体往往培育出什么样特色的学生群体。比如,有些学校的班级学生干部以班主任老师的选择任命为主,那么这样的班集体显然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反之,很多学校非常注重班级学生干部的民主选举和适度轮岗,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而且通过班干部适度轮岗制度,让更多学生得到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的锻炼,即便是有的学生竞选班干部失败了,其实也是一次挫折教育、成长教育,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与其将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束手无策甚至沮丧颓废,还不如让他在学生时代就接受风雨挫折的磨练教育,在磨练中成长。
学校管理文化:坚持科学管理、以人为本,让校园成为人文家园。管理出效益,办好学校必须重视学校管理文化建设。一方面,学校管理是科学,它需要科学的制度建设,需要对制度的科学执行。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是人,管理的对象学生和教师也是人,这就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新时代成长教育的学校管理文化的价值导向,应是坚持科学管理基础上的以人为本,即首先强调科学的制度管理,强调学校管理要重视科学系统的建章立制,强调学校管理是对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的有效执行,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建章立制和制度执行中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学校个体感受到人文的温度和向心力,让校园成为人文家园。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受管理对象、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其共同的本质是活生生、有情感的人,管理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性的激活。
三、新时代、新成长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教育当然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成长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激发学生的成长活力和教师的专业活力,知行合一、整体育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多元个性成长,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长潜在性、自我发展性、多元差异性的学生观;要坚持好教师要有敬业精神、专业智慧、乐业情怀的教师观;要大力倡导充满学习活力的新成长型课堂,要积极建设洋溢成长气息的新成长型班级,要着力推动科学管理基础上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让校园成为人文家园。
新成长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新时代新成长创设最适合教育!
(本文原刊于《教育家》2020年第四期,有修改)
点
链接
“和 润 新 语——引领奉贤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沙龙”征稿启事
宗旨:
交流新思想,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实践,传播正能量,为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集聚人文智慧和创新力量。
要求:
1.主题内容:重点围绕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成果和理性思考等,内容务必为原创,文责自负。
2.行文篇幅:不求大而全,欢迎文风随和、娓娓道来、篇幅凝练的教育和人文类随笔。最好能选配一些合适的图片等,可读性要强,不要写成学术论文或小结报告。字数控制在2000左右(1500—2500)。
3.征稿对象:全区在职和退休的奉贤教育人,以及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
4.刊发渠道:每周双休日在“奉贤教育官微”刊发,同时在奉贤教育网刊发,并选择部分在《奉贤教育》、《奉贤教育工作简报》上刊发,并积极向各级媒体刊物推荐。适时将汇编成书。
5.投稿邮箱:fxjyhrxy@163.com。请务必在稿件上署上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
021-37597011
奉贤教育热线
400-920-8761
奉贤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
奉贤教育
http://www.fengxian.gov.cn/jyj
微博ID:上海奉贤教育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