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兰海|不做贪心的父母 成长教育没有“一招制敌”

12月7日上午,由新浪网育儿频道主办的新浪2017早幼教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办,本届高峰论坛围绕“以专业赋能企业,以严选服务家庭”为主题,聚焦当下早幼教行业的用户生态和行业格局,展望早幼教行业发展的未来。

兰海作为成长教育专家受邀本届论坛。在主题演讲环节,兰海发表了以“成长教育 我不能‘一招制敌’”为题的演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能一招制敌吗?

从2000年到今天,我站在中国教育的第一线已经17年了。其实,我更愿意定义自己是一个教育的实践者,因为学贯中西,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扎根的地方。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成长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能一招制敌吗?很多爆款文章中都有这两个词,第一是快,用最快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第二是简单,用最简单的方式让我们的孩子快速地变好。

但是,快和简单真的能够达到最后的有效吗?我们看到育儿心得的时候,我们都会看三招制敌、两招解决问题,一分钟可以看到孩子有变化,从专业人士的角度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更多人认识我是从2013年的一档节目《超级育儿师》,我们从整个的一二线城市到了农村,到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家庭他们的文化背景不一样,他们的社会资源不一样,但父母面对的困扰是一模一样的。

在大家所看到的电视节目当中,大家会看到在一个家庭里面,兰海解决一个问题只用了三个方法,天哪,她只用了32分钟的节目时长就能让一个家庭发生变化。这是一档电视节目,但是真实的,我们在现场会付出多少的努力呢?

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快速解决表面问题。

首先我希望告诉大家的是,它并不是一个问题,它是多个问题。举一个例子,在2015年,我们去到一个河北家庭,小姑娘天天都在哭,最高峰的时候她一天可以哭40次。在我的观察记录上不断地记录她什么时候开始哭,一个4岁的姑娘已经哭得有眼袋了。可是妈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孩子晚上不睡觉。而我看到的问题是,是什么导致了孩子晚上哭不睡觉呢?

是因为妈妈一个人自己在家里,爸爸要应酬,妈妈累的时候会流泪,孩子模仿了妈妈,而且她发现如果她哭妈妈就不哭了,妈妈过来安抚她,孩子有一个意识,原来我哭可以让妈妈不哭。

第三,孩子心里想的是,她晚上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要做,她想等爸爸回家,因为妈妈在不断地告诉她说,只有你给爸爸说,爸爸我想你在家里,你的爸爸就一定会在家里了,所以孩子晚上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想看到爸爸回来,然后跟爸爸说,爸爸你早点回家吧。所有的这些原因是导致孩子习惯用眼泪解决问题,和她不能更早的入睡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用了非常多的方法,我们要帮助爸爸认识到他对家庭的重要性,我们要帮助妈妈认识到她需要做更好的情绪示范,或者是说找到更好的情绪表达的方法,我们还需要让妈妈认识到,她的示范作用去理解一个孩子对她内心的体会。

那么,我到底在一个家庭会呆多久呢?最少的我在一个家庭会呆上8天,每天10个小时,最长,我会在家庭里呆12天,所以最短的时长是4800分钟,解决一个可能大家在网络上看到只有一招就能解决的问题。

在我们这么快速想要解决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它呈现的是我们的贪婪。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贪婪的,我们渴望用最快的时间、最高效地解决问题,但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做不到。孩子是一个人,他有情绪要表达,他有自己的内心想要去诉说,可是周围没有人听他说任何的话,也没有人能认认真真地理解,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可能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够好,但他内心有渴望。我们太贪心了。

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没有捷径

我查到一个数据,在过去120年,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只长高了10公分,可是我们传播信息的速度加快的不止10倍,我们用越来越快捷的方式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但是我们能用快捷的方式来解决孩子成长的问题吗?答案肯定是不可以。

因为人在过去120年中,我们发生了变化,但这些变化相对于整个时代的变化来说,是微乎其微的。由于我们的贪婪,我们总渴望孩子要快速成长,我们总希望他们要像快餐食品一样,但我们大家都知道,所有好的饭菜是需要慢慢地熬、慢慢地煮、慢慢地炖的,只有垃圾食品是迅速的,我们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营养的人,还是可以成为快速消费的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因为人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当我们在寻求这些“快”的背后是看到了我们的贪婪,这样的贪婪还会体现在哪些地方?

孩子、父母和教育者,三方应该是合作关系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从成长教育的观点来看,孩子、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应该三方成为一个合作的关系,但非常遗憾的是,在很多的模式下我看到的是孩子并没有和父母和教育者之间形成合作的关系,而是指挥和被指挥的关系。

我们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好象我们也没有办法给孩子解释为什么。对孩子来说,他根本不知道这样做的价值,所以孩子们问,我学习都是为了你好吗?我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

而对教育者来说,我最怕遇到的一类父母是孩子就交给你了,我们就放心了,我们就可以什么都不管了,我不愿意遇见这样的父母,因为他和我之间没有变成合作。

而我相信父母也不愿遇到这样的教育者,是我丢给你一个东西,你回家带孩子做吧,作业你自己去检查吧,孩子的作业做不好你们去管吧。所以教育者和父母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的关系,才能和孩子一起共同地成长。

0到6岁早期教育阶段,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

在0到6岁早期教育的阶段,我可以说父母的价值又非常非常地大,我把孩子的成长分成三个阶段,可以用三个问题来回答。0到6岁的时候,孩子总会问父母,妈妈,这个是什么?爸爸,你能告诉我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吗?等到孩子到6到12岁这个阶段的时候,孩子会问,为什么?不好意思,到了青春期,孩子就会问凭什么,凭什么你要做这样,凭什么你要指挥我?在0到6岁的阶段是父母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而孩子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有的人只有最重要的人就是爸爸和妈妈,那么下面我和大家来看一组美国1995年的数据。虽然这个数据过去了20年,但是由于人的变化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样的一组数据来研究,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在美国,做过这样的一个研究,我们把人群分成了三类,一类人群可以看到是父母处于领取国家救济的人群,第二类人群是这类父母是属于中等收入的家庭,第三类人群是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领社会救济的、工薪阶层、高收入的家庭。

这三组家庭,当他们的孩子在16个月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拿政府救济的一组家庭中,测试这个孩子每一个小时听到的词汇大概是不到200个,在中等收入家庭的时候,略好一点,高等收入的家庭会更多,但这样的情况在24个月的时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父母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和孩子的谈话、孩子在每个小时接收外界信息的词汇会变得更多,到了36个月的时候,这样的差距在逐渐地拉大。

根据统计,36个月之后,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差别呢?差别在于对于说话最多的群组,也就是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群组,孩子到36个月的时候,听到的信息量已经到3000万个词汇了,而相比较而言,其他的两个群组是落后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他们听到的语言,接下来的这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在36个月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测试,这个测试会说,在36个月月龄的时候,来自于社会福利的这组家庭,他们孩子语言的词汇量是500个,工薪阶层的家庭,他们孩子的词汇量是750个,来自于高等教育和高收入的家庭,他们孩子的词汇量是1100个。从教育的研究者的角度来说,我们都知道孩子在4岁的时候语言的词汇量直接和未来的学业能力是呈正向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这些高等收入的家庭,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愿意更多地和孩子进行互动。

这些互动是怎么产生的?讲故事、聊天、带孩子出去玩儿,进行任何的探索,对孩子的价值意义非凡。当我去和我的老师们讨论这样的一个数据的时候,我说,2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电子产品了,也许在20年后的今天,父母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还是在用我们的真人和孩子进行互动沟通呢?还是说在用一个电子产品和孩子进行互动沟通,这样的结果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但我想说的是,不管他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知道一个词就是在0到6岁的时候,父母需要跟孩子进行这样的积极回应,才能帮助孩子有机会更多地接受外界的大脑刺激,让他们的大脑、让他们的认知、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这些却是我们现在缺失的。

0-6岁需要陪伴孩子们做什么?

昨天还有一个记者问了我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都说要带孩子去旅游,几岁合适?我说如果身体健康允许的情况下,随时都合适,那他会忘记了,我说这个孩子也许在他1岁的时候去了三亚,他到2岁的时候就会忘记,但是对他1岁零10天的大脑就会有帮助和效果。但大家还是会问这个问题,就是贪婪,我们希望带孩子出去旅游一次就可以记住终生,可是却忘记了对最近的生长阶段是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这是应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知道,到底我们需要陪伴孩子们干什么。

对孩子来说,0到6岁这个阶段需要观察孩子,观察他们的情绪表达方式,我们需要关怀孩子,需要激励孩子,给孩子讲故事,亲吻他们、拥抱他们,带他们去大自然探索,所有的所有我想问大家,哪一个不耗时间呢?哪一个不需要全身心地去投入去做呢?孩子们都特别地善良,孩子们永远只蜷缩在一个角落,听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在比较他和别人家孩子的差别。我有一次鼓励我的孩子说,你可以去和你的爸爸去谈一谈,别人家的爸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孩子是不会比较的,所以0到6岁的阶段我们需要给孩子积极的回应给他们一切探索的可能。

对一个教育者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有爱是不足以的,对职业来说要有职业的态度、职业的素养,只有爱解决不了问题,还需要有爱的能力。对所有的爸爸妈妈一般,我们要把爱付诸行动、时间和所有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我进入这个行业17年,自己的机构到今天15年,在这15年中我接收到的最大的质疑是兰海你没有孩子。是,我没有孩子,但是,我陪伴了2851个孩子最短的3年,最长的10年的成长,够了!

所以当我们在迷信一个经验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能够尊重科学,当然,我没有孩子,我也许没有办法真切地理解一个妈妈的痛苦,但是她可以依靠多年的经验去弥补对这种情感的理解,它会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地客观。今天新浪育儿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专业。我相信所有在早幼教行业的老师,没有孩子的人有大把,我们需要让他们明白,专业和科学才是能够让我们在这个行业里走得更远的原因。所以,爱,不止于爱。

兰海:儿童心理学专家,《兰海说成长》APP创始人,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卫计委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职业标准修订特邀顾问,《超级育儿师》特邀专家,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硕士,十五年一线实践经验,擅长教育规划及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她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专业,带领上濒教育团队创立了完整的“成长教育”模式,以私人化“成长顾问”服务支持中国青少年的成长。在《超级育儿师》节目中担任超级育儿师。

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文为兰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