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985是怎么由来的(成长教育大卫是干嘛的你以为985很惨,其实他们爽着呢)

1

今天,想向各位推荐一部电影。

在此之前,希望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即「在1961年的英国,一个中产出生,住着小洋房,上私立名校,目标是牛津大学,有拉大提琴这项雅致爱好的少女,她有多大可能是个做题家?」

考虑到这个世界的中产,不分中外都十分重视教育,所以以上这位少女,她起码有过半的机率是个做题家。

最近,大家都把视线放在了小镇做题家身上,甚至默认所有的985废物,都是小镇做题家。但事实上,城市才是做题家的孕育场比如说,我国最早经营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它的创始地在哪?在我国的首都海淀区。哪怕孩子资质平平,那群居住在城市的中产爹妈也能通过给孩子请一对一的家教、报各类补习班,给孩子来个后天发育,然后一个「城市做题家」就这么诞生了。而这群人发展成的倾向值是多少呢?考虑到城市做题家,还有一个别名叫温室废废怪这群被娇惯放纵着长大的人,或许比小镇做题家更早一步就废掉了。

而电影《成长教育》,说的就是一个关于城市做题家的故事。看完以后,你会发现其实无论是来自北上广深,还是四线小城,一旦踏上了做题家的道路,那么所需面对的困惑与烦恼,都跳脱不了做题家的格局。

2

《成长教育》是根据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的回忆录所改编的一部电影。从表面看来,又是一个关于老男人与小姑娘的故事,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儿陈词滥调。可如果往深处细究的话,你会发生这部电影的人物设定是非常有意思的。

比如说,女主角珍妮,并不是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空有美貌,而毫无见识的懵懂孤女。她父母双全,家境小康,读私立名校,成绩名列前茅,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对她的起居生活,以及供书教育可谓从不吝啬,她以拉奏大提琴为爱好,并把进入牛津大学,视为其读书的奋斗目标。可正是这样的珍妮,却在高三的时候,决定放弃学业,跑去和一个在路上偶遇的,叫大卫中年男人结婚。

而在退学之前,珍妮还在校长办公室,雄赳气昂地发表了一通,痛批当代教育之虚伪「伟论」

没有学习的人,没有值得做的事,有学历的人,也没有值得做的事,至少女人是这样…

她们的出路在哪?教书吗?学习艰苦又无聊,工作(教书)同样艰苦又无聊,所以你告诉我要无聊,然后更无聊,最后还是无聊,但这个(结婚)是个可以改变我下半生的机会!这个愚蠢的国家都很无聊,没有生机、没有色彩、也没有乐趣,就像是哪一天俄国人要像我们投放原子弹一样。所以我有两个选择,做艰苦无聊的事,或者去嫁给那个犹太人,去巴黎罗马听爵士乐、读书,在高级餐厅吃各种美食,享受生活。

教育已不足以满足我们了,沃特斯夫人,你必须告诉我们为什么还要做这个,这一切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像不像当代做题家们的控诉声?

如果废寝忘食地学习进入985,之后接着废寝忘食地学习,卖身入BAT,完了在BAT继续废寝忘食地工作996,这么多的废寝忘食,最终却连一个能让人暂时休憩片刻,放松身心的藏身之所都换不来,那这一切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教育,似乎已是一个接近无用的过时游戏,它既无助于改善物质生活,也无助于提高社会地位,而这正是不分中外的做题家们,所要面对的共同困局。

3

而回到电影,能生养一个像珍妮这般具有「前瞻性」, 毕竟自以为已有充分的见识,足以视教育为敝屣的小做题家,其实可想而知,她的父母亲,起码是她的父亲,十有八九也是一个做题家,并且是一个没有得到他所「应得」的,被社会吓坏了的做题家。

虽然电影没有交代他到底做什么工作,但通过珍妮的家,她的学校,以及她的大提琴,你不难推测出这个男人的背景。

在电影里他与珍妮的每段对话都是很有意思的,电影一开头,他就向珍妮,强调周末家里天花板上,只允许出现珍妮「努力读书的汗水滴落在书本的声音」。不允许出现任何音乐的声音,因为那没出现在学校的教学大纲上,至于练习大提琴?简直是浪费时间。

大提琴是兴趣爱好,而所有兴趣爱好都是为了应付他人的说辞而已。他给珍妮买大提琴,让她参加少年管弦乐团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珍妮应付大学面试,当牛津的老师问起时,有拿得出手的好听爱好,显得像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学子,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进名校。

一个十足的「虎爸」形象不是吗?他甚至在其后还当面痛斥珍妮的小男友,同为少年管弦乐团成员的格雷,是个游手好闲的小伙子,只因为格雷还没想好要报什么大学,甚至还胆敢冒出休学一年去旅游,这种不着调的想法,完全配不上他即将要上牛津的宝贝女儿。

而谁会想到这样的一位「虎爸」,居然会在其后会默许女儿直接从中学退学,放弃进入牛津,而嫁给一个中年男人呢?甚至只是因为那个男人看起来,以及听起来像似富贵多金。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珍妮的爸爸杰克,人设似乎出现了一点前后矛盾的地方,毕竟一个人如何能既重视教育,又如此轻视教育呢?

但如果说,杰克是个老做题家,他从教育身上得到一些好处,却没得到足够的好处,以至于时常要为养妻活儿,供书教育,弄得紧张兮兮的话,那么一切都说得通了。

电影里,杰克总是紧张兮兮,甚至显得妻女有点儿不识愁滋味。看到家门口,有人给珍妮送来的一盆昂贵的花,他会紧张的问:「男人送的?哪儿来的男人?他就这点儿心思吗?他哪儿来的钱?他赚的?他为什么不去上学?还有我不喜欢这个,这个起码值十先令,对一个还在念书的女孩来说有点太多了不是吗?」

当他妻女对此显示出不以为然的态度,他就只能扁着嘴说:那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把花留在这里,显得咱们家财万贯似的,这会招来小偷的。

而当紧张兮兮的杰克,发现珍妮的拉丁文成绩并没到达到足够的水准,可能进不了牛津时,他甚至整个人都要崩溃了,他说:「也许这一切都是在浪费钱!如果她不能上牛津,只能读一个普通得不行的英语学位,那这三年我花在让她学习大提琴,练习法语的钱全都打水漂了!对了,她或许能借此认识一个不错的律师,那不如就让她明天的那什么宴会钓一个算了吧!」

而当妻子提出或许可以给珍妮请一个私人家教,杰克简直是要跳起来,他大声地吼叫:「这个家难道就没人听我说话吗?请私人家教要多少钱?1小时5先令,私人家教或许更多吧,这里5先令,那里5先令,马上我们的存款都没了!而这个家全部的东西都是不要钱的!花瓶不要钱的!椅子不要钱的,统统都不要钱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免费的,这是生活的美妙之处对吗?珍妮?

你什么东西都不用花钱买,花园里长着一颗可爱的牛津大树,你很幸运,因为牛津看管着它,那儿还有一院子学校树,说不定还有私人补习树,而它们都围绕在(我这颗)摇钱树的周围!珍妮啊,如果你足够好运,说不定就有个男人,身上会有源源不断的钱长出来!因为上帝知道你需要一个!

到这里,或许大家都不意外为什么杰克这位虎爸,会鬼迷心窍地允许女儿退学,和一个其实他根本就不认识,只是表面看起来很体面的中年男人结婚了。因为这位虎爸被一直以来沉重的家庭负担给吓坏了,以至于把一个不知道从哪跳出来的陌生男人,当成了女儿与自己的救生圈,甚至到了丧失了判断能力的地步。

所以当他最终发现女儿被人骗了以后,他对女儿是充满歉意的。因为他应该发现大卫的骗局,他早该发现大卫的骗局,他是个爸爸,是个成年人,不是个16岁的小姑娘。可之前当珍妮告诉杰克,大卫向她求婚了杰克却对珍妮说:「那这下子牛津就不是非去不可了,不是吗?」

而当珍妮反问他:「那这一直以来,那些拉丁文,那些写作练习,有什么意义呢?你还不如一早就把我送到夜店外游荡算了!」

这位父亲是这么说的:「我不知道什么夜店,但我懂教育,无论如何,这看起来都是最好的结果。」

一个自称懂教育的老做题家,生了同样自称懂教育的小做题家,而他们一老一小,之前还共同为了牛津而奋斗着呢,一个不惜耗存款供书教育,一个成天废寝忘食地熬夜做题,可转眼间,他们同时陷入了教育无用论。

而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他们的层次能让他们清楚看见,教育所能提供的极限那无非读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继续兢兢业业。可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层次,所以他们看不见教育的底线他们不知道那些真正缺乏教育的人,他们到底过得是怎样的生活,他们会因为缺乏教育,沦落进怎样的田地,教育对他们来说太自然了。

许多人曾问过升值君,当代年轻人到底缺点什么?

这么说吧,这群衣食无忧,没有失学危机,生活在当代中国的年轻人,他们对自己所属的阶层缺乏共情,对不如他们的阶层缺乏同情,却偏偏通过教育掌握了许多能用以想象生活的素材,以至于把所有触不可及的远方,皆梦想成一切尽善尽美的天堂。

与其说他们缺乏某种能力,不如说他们缺乏某种素养。既尊重教育,同时也尊重生活,而对所有人来说,这两者本来就不是唾手可得的。

4

最后,大家或许都很好奇,大卫到底是什么人,居然有能耐既骗倒了珍妮,又骗倒了杰克。非常讽刺,同时似乎也带着某种意味,大卫是个「社会大学」毕业的人,换而言之,他没接受过任何高等教育,却凭借着「社会大学」所教授的街头智慧把俩大小做题家,玩得团团转。

当然不得不说,大卫很英俊,也是个有真本事的人,就像他说的:「我没有珍妮你的聪明,就得在其他地方别有所长。」

而让他能够带着珍妮,出入各种高档的场所,艺术品拍卖行、古典音乐会,高级餐厅酒吧的,他的好眼光,以及卓越审美力。换而言之,他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有价值的,而他凭借着这个赚钱,当然,辅以一点儿狡猾的伎俩以及手段。

大卫和他的朋友丹尼,用低价收获无知妇孺家里的珍贵藏品,然后高价卖出去,他们故意帮助黑人,搬进那些恐惧有色人种的白人老妇隔壁,逼迫她们搬走,从而再用低价买下她们的公寓。

而大卫看上珍妮什么呢?

他看上的是因为珍妮和他不同,她确实受过教育。虽然珍妮看不到教育的意义,但大卫这个「社会混子」,却看到了教育在珍妮身上发挥的价值。而借用大卫的朋友丹尼的话:

那些拉丁文课、法语课、大提琴课等等,并不是无用功的。只不过教育的功劳,已深入其骨髓,所以她察觉不到而已。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以及卓越的眼光已经成为她的一部分了,她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却惊艳了大卫以及丹尼。

珍妮以及大部分的当代青年,有个幸也不幸的地方,即在于他们不需要在生活里打滚翻腾,由生活来告诉他们到底什么是好的,是有价值的,接着才慢慢去学习、去接触这些事物。

他们没有那个阶段,从出生起,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直接摆在他们面前的,音乐课、法文课、绘画课,跳过了思考为什么学的阶段,他们就开始练习大提琴,学习法语。而这里的坏处即在于,他们拉奏着美妙的音乐,说着流利的法语,但远离了生活,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美好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就像珍妮很有品味,并且她的品味是具有价值的,但是如果没有大卫以及丹尼,这些具有非常充分的社会经验,以及生活智慧的人告诉她,她是不自知的。

而这一点一滴的不自知,导向的便是教育无用。不是从生活中来的,你便觉得它就无非到生活中去、不是从社会上知晓的东西,你便自觉它无法用到社会当中。这对像大卫以及丹尼这样的人来说,是多么奢侈一种愚蠢啊。

5

大部分的做題家,在一生的某个时分,甚至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都会陷入对教育的怀疑当中,他们会间歇地愤懑于教育并不能换来他们想象中的生活,辛苦进了985也相当于一个废物。而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教育确实无用,而是因为做题家们离开真实生活太久了。换而言之,学了一身的本事,却从没真刀真枪到社会练过,甚至连从题海中,抽出一点时间到社会看看,都觉得是对生命的浪费。

他们在书本中学习生活的技能,在书本中设想生活的美好,某种程度他们是活在书本里的。无论是珍妮,还是杰克,他们都缺乏对现实复杂性的了解。

杰克最后向珍妮道歉时,曾说「 大卫说他认识很多著名的作家,大卫也知道怎么去古典音乐会…有一天,你妈妈和我听到一个广播谈到CS.路易斯,说他1954年就搬到剑桥去了,我还说肯定是他们搞错了,不然大卫怎么可能带着珍妮到牛津拿到CS.路易斯的签名呢… 」

毕竟杰克也是老做题家了,一毕业就进企业的人,他没想到这世上原来还有如此多意想不到的活法。特别是那些肮脏的活法,他对此非常缺乏想象力,比如说,假装体面,装腔作势,冒充名家签名。

此外,做题家们对如何让知识落地,实际运用于现实生活,也常常受到了做题家特有的格局所影响。比如说,学大提琴的意义在哪里?老做题家很自然,会认为是用来应付大学的面试官的。。。

如果说像大卫以及丹尼,这些「 社会大学 」毕业的孩子,比起做题家们有什么长处,其中之一就是他们知道如何把知识,化为行动的利器。他们知道怎么用知识应用到社会中去。而不像做题家,学了一堆,除了用来作为继续升学的踏脚石,也不知道还能用来干嘛。学以致用,学以致用,但做题家把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学上了。

不过其实也不用为他们担心,毕竟他们缺少的只是实战经验而已。何况现在2020年,而不是1961年了。大部分自称985废物其实心里都门儿清着呢,引用小组里一个帖子的话:再怎么废物我们平台还就比你高了。我们重新开始的门槛也比你低,门路也比普通人多,这些都是我们之前十几年努力换回来的。既然认定高考的成功是阶段性的成功,就意识不到废物的失落也是阶段性的失落吗?」

做题家以及名校废材的确有他们的局限性,但以为他们真的是废物,会一辈子一蹶不起,就有点自做多情了。就像电影里的珍妮,确实是退学了,但隔一年还不是照样上牛津,两父女是一下子想歪了,但事实上他们有多惨呢?

实电影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