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教育即成长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学校将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风格”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关键词]立德树人;时代新人;人才培养体系;育人理念

在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为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奋力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营造更好的成长生态、集成更优的教育资源、打造更强的服务支撑,形成更多人才培养的“中国经验”,更加生动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的优势,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脉相承的育人理念

一百二十年来,南京大学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教之进步,在育人实践中积累形成了重视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在不同办学阶段中形成了“教学做三合一”“三元结构”“三个融为一体”等教育思想。21世纪初,为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形成“四个融通”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构建了以学生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多元化发展为特征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新时代,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凝练形成新时代“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新理念。一是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融通。坚持以德为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综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强化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的意义;同时,基于学科专业的特点设计教育内容,注重德、知、行的发展。二是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融通。坚持科教融合,寓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于教育教学,激励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本科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寓教于研、研中有教、学研相长,把科研资源和优势转换为人才培养的资源和优势。三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坚持通专融合,强化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和整合性,建立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的通识教育体系,融汇不同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广博的视野,提升综合素养;推动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搭建平台,使学生能够在特定学科领域内开展有深度的探究,拓展多元的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四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融通。坚持以适为基,在德智体美劳互相促进、有机融合中推进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尊重并适应学生特点和个性选择,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育人氛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优势潜能。

在南京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学校提出要提升“最好本科”第一品牌示范效应,持续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向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转变。实施全面科学教育,既要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培养肩负时代使命、具备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未来各行各业拔尖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风格”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南京大学始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着力构建交叉融通、教研相长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支撑。在学科建设中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依托基础学科优势、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通过目标引导和学科交叉,特别是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知识和知识传播与应用的并行互通、校内校外优质资源的合作共享,不断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建设潜心育人的高水平师资体系、科教融合的强活力研究体系和开放共享的多层次科研平台。

第二,着力构建模式贯通、全面培养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以思想性、学术性、交叉性、实践性为出发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全面教育体系。深入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保障,建设通专融合的优质课程体系、知行合一的实践体系、全面发展的能力提升体系。

第三,着力构建育人为核、融合前沿的教材体系。教材体系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载体。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应坚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建设规范质优的思政教材、经典原创的通识读本、科学先进的专业教材。

第四,着力构建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保障。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机制建设、评价改革和多元化评估,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内在动力,建设协调高效的师生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智慧优化的育人生态环境。

南京大学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育人资源的有效集成,不断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第一,全面加强德育,注重理论武装、价值引领、强化“养成”。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成立本科生院,将多部门分散式的管理队伍转变为高效率综合式的育人队伍;成立新生学院,强化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改革学生教育模式,实行书院制管理,推动以书院为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坚持不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课程作用,深入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构建完善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促进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善用“大思政课”,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思政育人作用。

第二,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注重活学活用、能力提升、强化“学成”。坚持以能为重,围绕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在多元化选择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学习路径、加强导师指导、推进学业评价改革等机制,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坚持成果导向,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围绕学生受教育后“学到什么”和“能做什么”,对接社会需求,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环节。坚持梯度衔接,围绕学科与认知发展规律,建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以合理的课程梯度、挑战度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的有序发展。同时,注重厚植人文底蕴,推动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读思行相结合的校园阅读与学习文化。注重培育科学精神,实施“科学之光育人项目”,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敢于创新创造的雄心壮志,养成科学精神与品德。

第三,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注重兴趣导向、生存习惯、强化“炼成”。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兴趣与效果相结合、体能与技能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运动潜能,培养运动兴趣,传授体育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有效方法,养成锻炼习惯。构建了由基础、拓展、提质三个阶段构成的“三段式”体育课程体系。通过建设丰富多元的竞赛体系、完善学生自主锻炼机制、开设体育名人大讲坛等举措形成多样化课外锻炼体系,实现“每月一赛”“每生一俱乐部”“每月一讲”,着力构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体育综合育人体系。

第四,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注重审美情趣、审美品位、强化“化成”。充分彰显美育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融合人文艺术与科学,建构课程、学科、校园文化三元互动格局。围绕文学人文、视觉人文、音乐人文、戏剧人文、媒体人文、工艺人文等美育核心课程,建设美育课程群,形成有效的美育教学和实践系统;发挥文理工医综合性多学科优势,探索“学科之美”的美育南大特色,将美育融入专业的智育过程,实现“始于知识、终于审美”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成为校园审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将美育融入校园的学术、社团、机构、展演中,营造浓郁并可持续的校园审美文化。

第五,全面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注重亲力亲为、愿做乐为、强化“干成”。深入挖掘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形成有效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培育学生出色的劳动能力;创设“小蓝鲸劳动周”“小蓝鲸义工团”“小蓝鲸专业服务队” 等劳动教育文化特色品牌,形成浓厚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教育引导学生淬炼优秀的劳动素养。

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南京大学始终聚焦“办大学、培养人、融时代”的联动交融,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中走好育人之道,为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出“南大方案”,全面构建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育人新格局。

第一,全面落实“熔炉工程”与“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一是深入推进“熔炉工程”。引导学生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唱响“青春向党、强国有我”的新时代青春之歌。实施“熔合计划”,推进“三全育人”新模式;实施“熔炼计划”,打造“五育并举”新格局;实施“出彩计划”,构建“人人成才”新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统为要、以育为重,把“熔炉工程”建成“大德工程”“大爱工程”“大家工程”“大智工程”。二是全面构建“三元四维”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将德、知、行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做人,在“三三制”基础架构下,将学习成长和教书育人两端的互动进行体系设计,在学习成长端拓展个性化适应性学习维度和内涵式层次性成长维度,在教书育人端拓展融合式全面型育人维度和通达式全方位环境维度。三是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评价 反馈 改进”闭环系统,加强信息化手段、教学大数据等应用,营造卓越教学质量文化;建立多维评价体系,注重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完善学生学业支持与预警帮扶体系;优化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加强教学动力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本科教学教师荣誉体系。

第二,大力推进“卓越领袖人才培育计划”。坚持“四个服务”,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进一步创新育人模式,突破常规培养国家急需人才。一是聚焦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着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依托学校拔尖计划2.0基地、强基计划,吸引学生立志投身基础研究,促进交叉融合、鼓励奇思妙想,激励学生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同时,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做文化的传承者和理论的创新者。二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培养未来技术领军人才。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依托未来技术学院,集聚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深化产学合作,全面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三是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杰出人才。全面推进“四新”建设,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依托国家级双创学院,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创业杰出人才,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提供生力军。

南京大学将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以自主探究和交叉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优质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协同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以及智慧多元的学习场景,支撑学生富有使命、高价值、高挑战、可持续的学习经历,构筑师生成长与创新共同体,为科技进步与创新、人类文明传承与创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全力打造立德树人的“南大方案”。

【作者王志林:南京大学副校长】

原载2022年第11期《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王志林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