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唐廷铨简介(教育即成长唐延明老师《周国平论教育》摘录)

周国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我相信,人生问题与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我的这个信念,构成了我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周国平论教育》序言

2、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周国平论教育》序言

3、懂得了“教育即成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语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典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周国平论教育》第4页。

4、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试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周国平论教育》第5页。

5、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成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周国平论教育》第6页。

6、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周国平论教育》第7页。

7、爱因斯坦入学以后,很快发现自己不具备做一个“好学生”所需要的一切特性,诸如专心于功课、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记笔记和做作业等等。因此,他便始终满足于做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上。“以极大的热忱在家中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周国平论教育》第9页。

8、我一向认为,阅读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就不能只做一些表面的功夫和枝节的文章,而必须正本清源,追问何为教育,使教育回归教育之所是。从根本上说,教育即成长,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属性得到健康成长,使之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周国平论教育》第26页。

9、对于人类每一个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质的成员来说,它都是最广阔也最深刻的文化环境。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传统呢?我的回答是,到经典著作中去,因为经典著作正是这个传统的最重要载体。《周国平论教育》第27页。

10、青少年时期是生长的旺盛期,也是一个人阅读趣味和精神品味形成的关键期,因此,若能从中学开始走近经典,阅读经典,乃至迷上经典,必将终身受益。《周国平论教育》第28页。

11、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唯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周国平论教育》第29页。

12、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味。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周国平论教育》第29页。

13、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遗憾的是,当今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正在无情地扼杀人性中这种最宝贵的特质。在这种情形下,我只能向有识见的教师和家长反复呼吁,请你们尽最大可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能保护多少是多少,能抢救一个是一个。我还要提醒那些聪明的孩子,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你们要善于向现行教育争自由,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救。《周国平论教育》第30页。

14、“一个人读什么书诚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还是要有读书的爱好,而只要真正爱读书,就迟早会找到自己的书中知己的。”《周国平论教育》第35页。

15、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领域。我相信很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有时候我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时间,使我蒙受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多读,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周国平论教育》第36页。

16、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周国平论教育》第39页。

17、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列车上,地铁里,我常常看见人们捧着形形色色的小报,似乎读得津津有味,心中不免为他们惋惜。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读这种无聊的东西上?《周国平论教育》第39页。

18、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阅读。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周国平论教育》第41页。

19、“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周国平论教育》第41页。

20、“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用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周国平论教育》第41页。

21、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 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青少年时期是养成读书爱好的关键时期,一旦养成,就终身受用,仿佛有了一个不会枯竭的快乐源泉,也有了一个不会背叛的忠实朋友。《周国平论教育》第44页。

22、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的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周国平论教育》第46页。

23、“正确的做法是,在所有的书中,从最好的书开始读起。一直去读那些最好的书,最后当然就没有时间去读较差的书了。在一切事情上都应该如此。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周国平论教育》第50页。

24、“认真说来,一个人受另一个人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被唤醒。对心灵所发生的重大影响绝不可能是一种灌输,而应是一种共鸣和抗争。无论一本著作多么伟大,如果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和抗争,它对于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周国平论教育》第55页。

25、我觉得,一个人有没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只有喜欢一件事,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想方设法要把它做好。如果只是跟着老师和课本走,对别的都不感兴趣,这样的人功课再好,将来也不会有大的出息。所以,从学校和老师来说,最重要的也不是讲授知识,而是培育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周国平论教育》第62页。

26、现在的应试教育是创造力的大敌。因此,对我正在上小学的女儿,我着力于保护她尽量少受现行教育的危害,不让她上任何补习班、强化班,启发她轻分数而重理解,鼓励她读感兴趣的课外书。总之,如果说我对她有所培养,放在第一位的是超越应试的健康心态和快乐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本身,尤其不是分数。《周国平论教育》第72页。

27、哲学到底有用还是无用?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看待所谓用。如果你只认为应试、谋职、赚钱是有用,那么,哲学的确没有什么用。可是,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那么,哲学恰恰是最有用的。所以,如果你真正爱孩子,关心他们的前途,就应该把你自己的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要挫伤孩子自发的哲学兴趣,而要保护和鼓励,而最好的鼓励办法就是和他们一起思考和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都不可能有所谓标准答案,可贵的是发文和探究的过程本身,使我们对那些根本问题的思考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中。《周国平论教育》第102页。

28、一个人活在世上只是追求世俗的成功,名啊利啊什么的,他的成功只是表面的,仍然是在混日子而已,区别只在混得好不好。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世俗的意义上不很成功,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周国平论教育》第109页。

29、根据我的经验,要真正领悟哲学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大哲学家的原著,看他们有什么问题和怎样想哲学问题。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周国平论教育》第110页。

30、人们在道理上都知道生命的宝贵,实际上却常常做一些损害生命的事情:抽烟,酗酒,纵欲,不讲卫生,超负荷工作等等。因此,人们为虚名浮利而忙碌,却舍不得花时间来让生命本身感到愉快,来做一些实现生命本身的价值的事情。往往是当我们的生命真正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才幡然醒悟,生命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才凸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有时候醒悟已经为时太晚,损失已经不可挽回。《周国平论教育》第127页。

31、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的,他们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场上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照我的理解,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如此感到的喜悦才是不掺杂功利考虑的纯粹的成功之喜悦。《周国平论教育》第144页。

32、在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不应该把成功作为首选。首要的目标应该是优秀,其次才是成功。所谓优秀,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有高尚的人格和真实的才学。一个优秀的人,即使他在名利场上不成功,他仍能有充实的心灵生活,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相反,一个平庸的人,即使他在名利场上风光十足,他也只是在混日子,至多是混得好一些罢了。《周国平论教育》第145页。

33、励志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励什么样的志。完全没有精神目标,一味追逐世俗的功利,这算什么志?恰恰是胸无大志。《周国平论教育》第147页。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