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密语传说(教育局长艳遇成长史密语者,冰山下的黑洞)

严歌苓的小说作品很丰产,就算不看小说不看书的人恐怕也多半看过她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严歌苓的小说跟苏童有点像。都是有才情的,敏感的,画面感很强,人物形象很突出,给人深刻的印象,故事结构清爽好读很抓人。但都是看完之后怅然若失,故事是讲的很好,可是听完故事呢?所以呢?然后呢?作者下这么大力气铺排这么大场面讲了这个故事是为了什么呢?没了。

他们的小说,体现出的作者的灵魂太模糊了,看不出作者为什么写作,为什么选了这一个故事,技巧是很高明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费这个劲儿呢?隐含的潜台词呢?出于什么感受什么思考什么态度什么立场?

就好像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完全不考虑情节对错,你也会觉得人物一个个面目可憎,就是因为续书作者只想要把故事讲完,他不像曹公那么珍爱园子里的人物、对每一个姑娘每一个大小角色全都有深浓复杂立体的情感,也不像曹公在繁花下隐忧着覆亡,续书没有那种情绪和气场,悲悯的或者怀恋的。

欧丽娟老师说,为什么张爱玲是令人惊艳的小说家,但她不是第一流的伟大的小说家,就是因为她没有那份对人的悲悯,她太冷静,甚至于冷酷。

严歌苓与苏童们也是,他们的小说好看,畅销,抓人,适合改编影视作品,可以作为某个阶段的教材,但他们面目模糊、太冷静。

伟大的作家应该面对和思考整个人类的幸福和痛苦,推己及人,这种刻画、展示,是大修功德,为着唤醒、警示、赞美、纪念等等,能跨过千里之距千年之遥仍来打动人。这是一种使命感,一种自我价值。

而严歌苓们的故事人物通常往下走,沉沦于命运的泥淖,无奈或无知,没什么抗争或思考的意愿,或者所有的动作终归于消解,归于世界的荒诞。

实际上人们都生活在荒诞之中,尤其是当代,人有多少超过现实的想象力吗?现实的荒诞才是最大的刺激。

文学应当是美育,给予人一种精神的力量,不是鸡汤,也不是掩盖残酷,而是有直面残酷之后的正视、思考,是跟苦难肉搏过后、正视客观的应对。

即便是日本文学中那么多残忍揭露死亡、描述死亡,也有让人向死而生的反思。

要么彻底游戏人间也好,大张伟那种嘻唰唰的状态也是一部分人或者更多人的一部分所需要的一种醉生梦死大脑空白,可是别一副悲天悯人的大架势,让人觉得一个多有价值的探索,结果探出一地鸡毛。鸡毛一两次也没所谓,创作讲究状态,有个阶段性,别回回都鸡毛,花那么多时间精力精细描绘到后来只是个故事会的收口,也太浪费。内在思考力不足,故事一讲完就轰隆倒地,而不是历久尝新让人意犹未尽反复玩味。

这是对严歌苓一贯的印象,有一次听她在一席的讲座,说自己是职业作家,每次写作的动力就是好想讲好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憋在心里不讲出来会死不瞑目的,花钱体验生活赔钱也要去写,那样软软的语音,坚决的态度,勤奋的产出,还是很让人尊重的,不是最一流也无妨,也还是很优秀的作家。

不过最近读一本严歌苓旧作、代表作,《少女小渔》,最后一篇《密语者》确实是让我惊讶了。

不断闪回,不断倒叙插叙,而又严丝合缝。添加看似不相干的配角,实际上却是关键作用的解谜的钥匙,添加进来的情节自带深邃的想象空间,就是典型的冰山。从这里可以明显感受到冰山理论的魅力,体会到文学理论的价值。文学理论与创意写作是有相通之处,就是让读者好好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意义是由读者解读的,作者能控制的是他们自己想要如何,以及如何实现。

深入地剖析一个人的内心,展示每一个人都可能模糊体验到但说不清楚的那种细腻的情感、情绪、思路、变化,这也是文学的意义的一部分,单单是共鸣本身。也许很多读者就是喜欢这种呈现能力,而不需要作者的思考。读者也有自己的伟大之处,也有卑琐不堪不值一提的隐秘欲望,未必都需要伟大的作家作品。

《少女小渔》是个集子,都是移民题材,可能跟她自己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密语者》这是这本书的大轴,最反转,最丰富,最冰山的一篇,写作特别抓人,主角密语者一上来就直接出现了,就是一个悬念,一直拖着女主角也拖住了读者,很大一部分情节只是通过往复的电邮推进和补叙,这是很考验手艺的。

“弑父女孩”的出现,是一条暗线,归于主线后轻轻一挑,真相大白,令人震惊,而又情理之中,意犹未尽,戛然而止。那个十几年前的案件只是寥寥数笔,消隐者的手段方式方法经历全部都没有具体写,只写了结果。这条线让故事丰富了不止一个维度,当然其实也是故事之所以能够成立的那个隐含的支柱,太典型的冰山!

许许多多巨大的痛苦、磨难、细节、传奇,都无需细写,读者自会脑补。格兰这个形象从一个后知后觉的老儿童傻大个,突然跟那个超级细腻、体贴到变态的密语者重叠,极其丰富动人,尤其是作为密语者的那些幽微的洞烛人性的细腻感觉,这个小说里面,他才是中心。他的秘密邮件,目的是为了向妻子展示自己痛苦的秘密:女儿。爱与了解与观察是副产品,他真的那么娇纵自己爱的女人。

小村庄二百多个牺牲的处女,草垛里面的鲜血与激情,知青的疯言疯语,这些是塑造女主的心灵成长史,也给出了又一重丰富的久远的历史内涵,又是一个冰山。

虽然只是一个中篇,内涵却十分丰富,耐读。

下面略记一下其他几个中短篇,备忘。

《少女小渔》,温柔善良到不真实的少女,邋遢放纵的老男人老混蛋在少女的圣洁影响下回归人性,但那个年轻男人却越走越远。

《红罗裙》,还是为了移民的少妻老夫配,加上了中年女人与儿子、继子的角力,女人自我意识的萌发。

《海那边》,给智障人一个希望会比较更好吗?海那边的大陆有一个姑娘在等泡。冰库的场景加分,最后一笔血尸雕塑加分。

《抢劫犯查理和我》,女主对少年劫犯的迷恋,迷人的坏小子形象,易迷失的女人,精神沟通的力量。有时那种让女人以为他“懂”她的东西,气韵,有极大魔力。

《风筝歌》,关于两代女儿的私奔。女孩子们追逐新意,新的,不同的,不可捉摸的,就是诱惑本身。然而,她们追到了什么?风筝,是个隐喻。

《失眠人的艳遇》,把失眠写得很具体,想必是切身体会,那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有点惊悚。重点是深深的孤独感,失眠只是个表象。

《吴川是个黄女孩》,大背景是种族的隔膜,而姐妹的血亲的情感在对冲种种层面的隔阂,每个人都是固执地在自己的立场去看问题,不知道另外一面可能藏着你深深渴望着的温情。倒叙补叙的手法非常娴熟,可能作者所受的创意写作训练在叙事链这方面很有效。

《茉莉的最后一日》,老年人孤独无望的晚年,销售员的残酷努力,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不同立场不同处境的人的无奈的冲突。

《拉斯维加斯的谜语》,关于一个执迷于赌老虎机的父亲吗?有的人可能真的把赌博当成事业了。也可能他说的是实话,为的是通过自己苦行僧一般的赌博,博一个概率,给女儿真切的金钱。开放式的描写吧,有点耐人寻味。对爱丽丝关于物质没有“实感”的描述十分精到,新巧。

《青柠檬色的鸟》,老人,鹦鹉,少年,沟通,孤独与排斥。

《女房东》,老柴这个中年单身汉对女房东的好奇,倾慕,对女人内衣的联想,比较有趣,竟然还有自制力为了脸面赶紧搬走,实在是有良知到不太真实的中国人了。女主始终没有正面出场,严格按老柴的视角,叙事科学。

--------------------------------------------------

(阳台观陌原创,转载请留言)

在出版业十余年,最熟悉的始终是书,作为出版人、读者、作者,变着角度看,微信公众号“终身学习笔记”,内容以读书笔记、书评为主,还会有阅读技巧、学习方法、学习新技能的干货和经过等分享,希望经过时光的浸润,能有渐进的转化。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