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歌曲你在哪里的原唱(教育局长艳遇成长史《你在》精选留言汇集)

[长篇散文《你在》连载结束已一个月,我说过要写的《写在连载之后》仍未出炉。不是我说话不算数,而是在翻阅这些篇章中,总被这些读者留言持续感动而流连忘返了。近日将所有章节的留言收集存档,发现竟有五万多字。忽然想到,这些文字,不该就此散落风干 。回头看看,有的人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不知不觉中写下了几十年都没写过这么长的文字呢!现将精选留言汇编发表,主要是方便我自己翻阅。大家有兴趣也可看看,不感兴趣就请略过。再次感谢各位。

]

《你在》1-2璞园一丁:关于外婆的这一节,揉合了早期散文《写给我的外婆》《外婆听我诘故事》。这两篇散文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分别发于报刊并收入多个选本。为了自传体长篇散文的完整性,旧文字也得拿出来晒晒。西湖微澜感动!写得好细腻,可读性很强。文中所叙述的灾难一直在这块土地不断地轮回,但很少有人去揭露灾难的根源。悠悠琴河:正准备送老母亲,老人最后的命运,哎,一声长叹,无法言说。清风:文章写得细腻深情,特别是外婆听孙女讲故事那部分很感人。恶有钱!:公号迄今发出的,都浏览一过,我跟勤姐说,有一阅而不可收的念想。看到杨教授在序里说:(《你在》)至少是写了三代人,而且写出了个体各自的差异性和个人自我的多变性。更难能可贵的是:时代变迁在个人生活的得失成败、悲欢离合中未曾被漏过。如果李勤老师进入地方志的视野,那么她的《你在》很可能会被更多提起并被津津乐道。我也是这感受,甚至闪现出鲁迅评《史记》的话语。《你在》虽写小我,但大我并未缺席之间,小我大我,言外的那根丝线、那座桥梁,是我珍视的存在!整个身体不见而留下一只手握着拐杖——你是说,生命随时可能消失,要把握坚实可靠的东西?还是要我像手中的拐杖一样坚韧刚强?可以告慰你的是,我这一生和你一样老实巴交、笨嘴拙舌,但我找到了不用嘴的表达方式。而且,从你的不幸中,我找到了幸运的引子。在对外婆身世的唏嘘中,欣慰见着别样的鲜活身影,沉重的心头灯火点亮。洪少鸿:《你在》是散文精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一颗遗落在泥土里的夜明珠。外婆这一节,今天重读,犹其感动。人啊人!怎能这样良心泯灭!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也不会过时!乌鸦反哺羊跪乳,禽兽不如枉为人!荞歌:一个老人到最后所能仰仗、所能握住的只有一根拐杖,而不是其他的人或人生!黄桃桃子:原生家庭是身上的一处胎记,伴随终生。出生在这样一个高压的家庭里,又生就一个敏感的心,时刻保持着觉察,乃至警惕。我曾经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神经官能症,读到你的家庭,就不难理解了。父权的角色,软弱的母亲,加之那个压抑、禁锢的年代,成日提心吊胆、诚惶诚恐的内心,并没有成为压倒你的巨浪。你有自己的力量,自觉汲取文学的滋养,越过这些障碍,荆棘中生长,开出花来。一双眼睛,看到的有多不幸,就有多大的力量。庆幸没有你人格扭曲,没有因恨生恨,反而由此走上正知正觉之路。这样的你,让你成为你。软弱无力,使得外婆一辈子受欺凌而不懂抗争。外婆的悲剧,在这个年代还会出现吗?很难说我们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寻求的是爱与温暖。没有爱与温暖,会产生各种大大小小的悲剧,没有力量,也是一种悲剧。鐘鼎:李勤,迟到的外婆,也算作是对外婆的怀念!我作为李勤《你在》的粉丝,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读外婆一节。前几天,李勤在群中又回忆起外婆的事,其情亦深,其意亦切。这又使我想起李勤以前曾提起的外婆的拐杖,以及与外婆合影的残缺的照片。我想,没读外婆一节,读《你在》是缺陷的、不完整的。今天,我终于起个大早,静下心来,读出个头尾来。现在倒过头来读外婆,又有一番滋味。李勤在《你在》中,仅有两位亲人,一是外婆,一是游子。可见,李勤对外婆的怀念、敬重和遗憾是一生的。李勤把一生的爱献给文学,献给社会和读者,又以感恩的立意献给《你在》。其爱是深沉的,深远的,一个脚窝一个脚窝地坚实地印出来的。李勤的善是大善,爱是大爱。外婆是李勤大爱中的关键一部分。李勤对外婆的爱是有所作为并尽心尽力的。工作之后的李勤多次送钱,第一次稿费的快乐唯与外婆分享,买帽送鞋,合影洗头,这些做得到的都做了。而不能做的,就在心中怀念了,在笔下倾情诉恨了。这是无奈中的有所表现和作为!李勤不仅对外婆爱,其实对善者都爱,对弱者都爱,这是大爱。在外婆所讲的不完整的故事中,三位长辈按住新娘,让花痴新郎强暴新娘。李勤对新娘是多么的同情,多么爱,对三位长辈是多么恶。我想起筢草妹秀凤的悲剧,李勤同样寄予深深的同情和关切,而对恶者却进行无情的谴责!有爱就有恨。对舅们的恨,对妗们的恨,乃至对自己父母亲的恨,以及对农村恶俗的恨,都证明李勤的爱是不偏的,是深厚的,是由已及人,由人及已的,是大爱大善的。外婆是个缩影。几十年过去了,在当今社会,外婆的遭遇也许仍在重演,仍在轮回。文学是崇尚真、善、美,鞭挞和谴责假、恶、丑的。文学将唤醒人们的良知。愿社会多些文明,多些斯文,多些责任,多些仁孝。人类的传承和社会价值观,需要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作为!《你在》3-4清风:那些伙伴那些笑声那些故事那些泪水那些遥远的记忆兀自闪耀洪少鸿:文革、筢草伴,这和我的童年差不多一样。我亲眼看到当教师的父亲不知因为什么受到批斗,在学校总是跳忠字舞、做早敬,后来开门办学,总是劳动。读书无用,放学后总是拾蔗渣,刺树叶。77年高考,开卷考试,全届四百多人,没有一个考上大学、中专。《你在》5-6清风:再读,那遥远的场景一幕幕再现。李老师的执着众所周知,只是最初的文学之路我们知之甚少。最难能可贵的是,李老师保持着清醒和坚韧的精神。小强:严师可以出高徒,严师也可以摧毁一个学生的自信,好在李老师内心足够强大,最终打不死的会让人涅槃重生,跳脱出当时年龄的视野看待~这种复杂的感受,让人心有余悸又有些庆幸。《你在》7-8璞园一丁:感谢强大的网络力量。公众号连载《你在》以来,得到了文中人物(筢草伴)、当年可湖小学的青年教师、当年甲东中学的老同学们以及许多家乡文友网友的关注。大家共同回忆,重温那时节那人……仿佛岁月回流。一时多少感慨!身为作者,我要说而且只能说的是:谢谢你的阅读,谢谢你的参与。西湖微澜:混沌的岁月,苦涩的青春,白开水一样的心。小强:人生有好多种可能性,牟河遇到的是这样的李老师,所以故事的结局也注定如此。如果不是这样的性格,可能在那个年代,也不会是罕见的女高中生,也不会有这段因书而获得的缘分~所以,一切因缘,冥冥中似乎已注定。总的来说,牟也是李老师文学创作路上的贵人~债主这个表达,觉得特别贴切~另外,对文中提到的边治网边看书的画面特别有画面感,如果拍成电视剧,该是多有意思的画面,那种嗜书如命的苛求感,太强烈了~《你在》9-10西湖微澜:一字不漏读完,李老师对文字的把控越来越娴熟,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淋漓尽致的演绎人性的情感,最后回忆与苗两次分别的情景让人落泪。一眨眼大半生过去了,全国多少青春冤死和荒废在那段荒唐的岁月,可惜,至今还不允许反思与追责。德航:对那场旷古未有极端荒唐的上山下乡运动,还有3年半的农场生涯,我也始终认定是一场劫难。如果不是那场政治巨变及紧随其后的77年恢复高考,我曾绝望地认为会在荒凉的白沙埔上埋葬自己的青春乃至人生,尽管那时候已经是读过半年县卫校可以与农场卫生所正编医生轮值的赤脚医生,处境有所改善但命运依旧早已注定。我没有老同学你的文学天赋和抱负,自认在那群官家子弟面前其实什么都不是,再努力再拼命,升学招工转干当兵等等永远都与我无关,甚至连第一批的党对象到离场时依然是对象而已,老死农场似乎是当年唯一的宿命。多年前曾被拉回白沙埔参加湖陂75知青的唯一一次聚会,在一片浓浓的怀旧情甚至涕泪俱下的慷慨激昂中,我似乎是少有的冷眼旁观者,内心更多的是唏嘘叹息作者回复:老同学感悟很深。是的,所以我在《李勤小说选》后记里,就预先写下这么一段:“众所周知,知青是指到农村或农场务农的城市学生。我这个知青,却是从一个闭塞的渔岛走到城市学生聚居的农场去……我的知青体验,绝对不具代表性。”我才在《你在》《归园》中,借你和他/她之口,给出不同的声音。读了你的回复,非常感慨,有几句话不吐不快。俺高中毕业前除了经常在上学路上攀拖拉机尾搭顺风车,就是在甲东中学与曾短暂驻校的拉练部队一汽车班长交上朋友并在其退伍前通过一年多信,有幸坐过第一次他的军卡车驾驶室。毕业第一年受邀与胡雄结伴上鹅池探访见贤,第一次在甲子车站坐上公共客车,也是第一次进县城,没买到座位票,轮流坐发动机盖上,屁股都快烫熟了,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激动浑然不觉路途的颠簸和屁股的灼痛。次年下乡湖陂,也是比县城知青晚到两个月,人家已结束在场部的集训和适应性劳动,进驻荒凉的白沙埔开始强体力劳动,咱乡下仔报到次日就分进最艰苦的挑大粪组,一天上百担大粪至少百米以上,肩膀破了用破背心缠住都被鲜血染红,轻伤不下火线,这杀威棒足足持续1个多月,俺咬牙挺住了,还是连队里第一批会驶牛犁田耙田的男生,不可谓不拼。加上与你一样从小喜欢阅读,小学就囫囵吞枣地读完那四大古典名著和乡下流行的各种野史外传,初中就经常爬窗把公社礼堂角收缴尘封的各种封资修书籍,包括许多史籍与欧洲名著偷出来读个遍,肚子里还有点东西,与那些龙山骄子骄女PK下来不处下风(77年高考湖陂就3人入围,75届陆丰知青200多人中只俺侥幸入围,最后只有一73老知青入学了)作者回复:不要辜负那么丰厚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积累。忙够了事业之后,得闲还是静下心来写一写吧。你的文采本来就好。再加上医生家庭出身从小耳濡目染,毕业后当过一年中医学徒并参加了银溪他们那甲东第一期3个月赤脚医生班,有点医学基础外加平素表现还好,才被纳为第一批党对象并有幸推荐与当时权柄甚重的县领导千金一起脱产参加半年县卫校学习,回到白沙浦建卫生室她是药剂护士和我是医生,直至并入农场卫生所,再到我离开农场到汕头读书,其间酸甜苦辣昨晚备述矣。这是我还算幸运的知青历程,但那又怎么样,如果不是邓小平,老死农场是当时能看到的唯一宿命。说实话,在农场我是极悲观的一个,知青生涯在我心中是不堪回首的,我对那场上山下乡运动和那个年代一直是憎恶和批判的。尽管于你我而言,上山下乡只不过是从这个农村到另一农村而已,但个中感受甚至苦难是截然不同的,这不是我的矫情作者回复:确信你不是矫情。只是你下农场之前活得比较好,下农场之时期望较高……我则不同。我到良种场,相比以前,是过上了好日子,也结交了几个好朋友。1985年离开甲子,才是我的胜利大逃亡。小强:前面回复漏了林苗,让我总感觉像是有功课没完成。我想说李老师是何等的幸运和睿智。幸运是能遇到这么多真诚善良而不偏不倚的人。我这里的不偏不倚指的是能平衡感性与理性,还有后面洪缨那样能平衡原则与人情味的等等。说李老师睿智,就是能从茫茫人海中大浪淘沙,留下这些珍贵的朋友,这需要一定的眼光和智慧。当然从人际关系是相互的角度,也要说李老师身上也有某些不偏不倚的部分,例如遇到真诚的人,亲近但也知道界限,独立但也很重情重义等等,所以才能走到一起,某种层面说也是臭味相投物以类聚,哈哈。我还想说,关系特别好的朋友之间,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到似乎有超越一般友谊的特殊情感,这与性别无关。如果只是用侠义的爱情或感情来定义,就真的太局限太片面了,人类发明了很多词汇,但是这些词汇不足以精确地去形容很多事物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果心理距离越近,越容易模糊界限感,从这个角度,作为读者,我会觉得李老师与岳青的心理距离要更近一些。林苗更像是生活中的好姐妹或者好闺蜜,而岳青更像是类似爱情的蓝颜知己。我都说了,文字有时候词不达意,却又要在这里乱扯,莫见怪,哈哈~作者回复:哈哈,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想回复“小強说得太好了!”看到最后,却似乎不能这样称赞。不还,在陆丰良种场结识这几位,确实是天大的幸运。因为身边有如此出色的朋友,我的知青生活才不致灰暗。哈哈,后面是从磕CP的角度纯粹瞎扯的不知道为什么,岳青给我留下的印迹太深刻嘛,总让我产生一些幻想”~特别是在生活中遇到大事后能被第一时间想起这个细节,似乎那个时候的李老师比较女性化哦还是叫小鱼吧~现在很少被叫小鱼,总感觉能这么叫的都是亲人玉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生挚友,难得!《你在》11-12璞园一丁:这个章节,是全书五六个较弱的章节之一。主要是写得空了些。其实冬虹早期和我交集挺多的,也有许多细节,写出来肯定也足以感人。前一章节的苗就和我聊起,当年冬虹也和她一起去甲子看过我好几次,三个人挤在我那小屋子木板床睡过多少个夜晚。她还奇怪,那么一个窄小木板床,当年三个人是怎么睡下的。不过,正因为冬虹现在身处高位,我不想写这些感人的细节来煽情,宁愿让这一章节虚着……有些距离,是必须的。冬虹:往事已成追忆。感谢李勤同学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住了一串青春足迹。陆丰良种场的知青生活,就是一场身心修炼,个中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刻骨铭心,怎能忘却!一段难忘岁月,几多感人故事,值得大书特书。这几天恰逢广东省高考录取进行中,刚刚本科批次录取工作基本结束,几位好友、亲戚的孩子/孙辈如愿录到心仪学校专业,他们纷纷跟我报喜,分享喜悦,这让我忆起当年在农场前后两次参加高考终被录取的情景……一时多少感慨!我们的人生转折点就是恢复高考啊!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这决不是两句空洞口号。我们都是国家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深知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理应格外珍惜!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国家的培养!为我们祖国自豪!为我们的知青农友骄傲!小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我竟然漏掉了前面冬虹的这一句,导致看到最后竟然发现这个冬虹竟然是个女性!如果省略前面这一句姐,读下来真的觉得这像是个男性的形象,有主见,坚韧,敢闯敢拼,当然,当我这么说的时候,似乎带入了性别刻板印象。不得不说,冬虹真的是巾帼不让须眉,很是佩服,尤其把人物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选择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反观李老师,在那个年代选择放弃高考,何尝不是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呢?放弃人人肉眼可见的阳关大道,选择一条更为艰辛荆棘的小径,忠于内心对文学的信念,这份倔强,同样让人钦佩。这份,也是专属于这个内心孤独而清高的女性。想起很多年前李老师写过的小说《女研究生和她的三个男朋友》,尽管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在底层对生活的体验写出来的小说,没有任何违和感,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大学不过也是一段经历,一张文凭,一份更有前景工作的入场券,没有上大学,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遗憾的。但是,选择放弃高考并走自己的漫漫文学创作之路,这份忠于初心的坚持,更让人发自内心的敬仰。李老师和冬虹之间所谓的差距,不过是世俗眼中的差异,不过是性格和时代背景使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人难的是知道自己是谁,想走什么样的路。从这个角度,李老师独善其身,亦是清醒者命运之必然。玉华: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这一篇确实不够有感染力,比较空泛。细节少,评价多。从人生的角度看,李老师给我们树立一个几近完美的榜样:拥有智慧和健康,学业事业家庭都美好。如文末所言,活成女性的美丽神话。(不止巾帼不让须眉,是比须眉更厉害。在家庭和感情这方面,成功的须眉往往顾及不到的。)《你在》13-14清风:精彩的往事,后面更是让人惊喜,朋友开始写正面描写知青的小说。恶有钱!:从个人追求和人性格局上,作者都堪称纯粹。为这样的极少数草莽之辈点赞。浮云(胡云)会写作真好!语言纯朴之美,心路历程,精准词语用笔说出来!不简单!小强:哈,为什么我会把前面的冬虹当成男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姜昕,因为有个女歌手名字就叫这个,所以我也就对号入座了。首先不得不感慨,当年知青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情谊,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是好多经历大学生活等难以比拟的,一起吃苦的幸福,苦中作乐,混沌中的觉醒,炽热的青春与隐约的萌动。这个姜昕,确实也是个不错的对象,如果当初他不那么直男,结局会是如何呢?大概独行者,该独行的,最后还是会走向独行的历程,反倒现在这样的人生轨迹走向,或许是这份关系的最好走向。不过人生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有些未选择的路可以在日后回首时,留下一些幻想或感慨的空间。人是情感的产物,李老师能够如此真实坦诚地打开心结,抖落包袱,也说明这些都被放下了,有一种笑看往昔的坦荡。最后,我也谈谈自己现在关于写作的一些看法。写作人人都可写,如果是主动选择,忠于内心,那么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心梳理和自我对话的过程,尽管作品也重要,但是过程的疗愈,是最珍贵的。至于最后的作品诞生,外界的评判与共情,也许可以带来新的体验与思考,其实也是作者与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写作过程与自己对话,作品诞生传播与外界交流,归根到底,最后都是完成内心的整合。这两天,熬夜在朴璞论坛看完年轻时候写的好多稚嫩的作品,觉得好可爱,好多文字都忘记了,但是再次阅读似乎是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自我交流,这种神奇的体验,回味无穷。彩色的梦:看完闻亮再回头来这里说说,如果说闻亮是对的时间错的人,岳青是错的时间对的人。那么姜昕好像是对的时间对的人了,只是可惜他用错了追求的方式吗?别忘了男人都是这样的,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一看不行就马上转移目标。其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错的人给你留下了对的女儿,多好。作者回复:哈哈,看你这饶的一大圈,把谁绕进去了?等我数数看,1234567绕进去的起码有七人,你不说我还不知道呢璞园一丁:非常感谢大家的理解和鼓励。这种文章确实不好写。因为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事,弄不好就会给人家添麻烦。好在文中涉及的朋友们都很洒脱,都表示自己无所谓只要不给对方造成不良影响就行。说实在的,我的知青岁月之所以不觉灰暗,就因为身边有这么一帮足够优秀的朋友。《你在》15-16璞园一丁:《你在》中的39,大部分用真实姓名,一部分用谐音,一部分用常用笔名或网名。只有岳青用的是小说人物的姓名。岳青出自我的短篇小说《早春之夜》。《早春之夜》写于1989年,发于《荔风报》总第4期,又发于《罗湖》1991年第4期,收于《李勤小说选》(有兴趣的可翻出来看看)。至于冰花,则出于我的散文诗《写给我的冰花》。《写给我的冰花》曾发于《文学报》1995216日,并先后发于《企业形象报》《大亚湾开发报》《红海潮》《旅业报》……总而言之,这一章节所呈现的,更多的是文学真实。玉华:异性情谊最难写,李老师这一篇非常独特。值得收藏细品。小强:前方高能预警,我又来扯了,哈哈~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觉得岳青这个名字似曾相识,是不是在以前李老师的作品里见过。与其说是冰花,我从文章里读到更多的是火花。相比姜昕,这位岳青,从文字间感受到的情感,是更加复杂多元的。情感的一股小火苗,一直在燃烧,只不过这股火苗,不足以融化独行者的千年冰山。如果当初这股火苗燃烧得更旺,或者在某个瞬间,大脑表征到的情感,超越了友谊的范畴的禁锢,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勤兄宣告了彼此关系的光明磊落,却又限制了火苗的壮大,这种舒适的状态让彼此心灵得以释放。但是从读者的角度,却很想知道如果平行时空里有一种可能性,如果冰山能够多一些融化,可能会发生什么,会不会人生的轨迹有一些不同。当然,生活总不是喜大普奔的剧情走向,有这些遗憾和戛然而止,也让人对后续作者的轨迹更充满好奇。当作者需要用很多的笔墨去剖析诠释这份复杂的情感,当很多的回忆被滤镜放大,是不是也源于未完成的事件呢?如果退回20年前,作者能够像今天这般热烈又理性地描述吗?话说回来,在那个年代,情感上的激情可能是稀缺的存在,也许火苗在某一瞬间突然迸发了,但也是只是短暂的瞬间,而冰山的融化,需要漫长而热烈的考验。除了人物本身性格使然,时代的局限性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命运的轨迹总是有迹可循,也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看这个真的会上瘾,迫不及待想看更新了~作者回复:年轻人就是不同,热情奔放的。有些情感,珍藏好过兑现。钟仰锋:李勤好!李勤的作品更好!做为李勤的好友,做为李勤作品《你在》的书中人,更有幸的是做为《你在》最早的欣赏阅读者之一,并胆大妄为地拉拉扯扯,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从小溪流到大海》的评论文章。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还是前场观众,且为粉丝。很为《李勤自传三式》出版叫好,更为《你在》拍案!李勤太不容易了,这三式,何止是三迴九转,十多年了,著作者的心血,悬梁者的岁月,登山者的跋涉,横渡者的艰辛,还有开拓者摸着的石头……十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完全可以说是大智大勇!哈,不要说太多了,此刻,我高兴着你的高兴,快乐着你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轻松着你的轻松!做为同代人,自愧弗如远甚,面对你的作品,更是远甚弗如!恶有钱!:气质生成,不知是什么因结的生命之果。而生命进程中的几乎一切,又几乎无不是气质的演绎,或就是气质之因所结之果的展示。我读李勤时,总想到这些问题,或者说产生了这个视角。真的文学家,文学神通之外,兼具哲学家的睿思、科学家的理智,借用一句话,是有极广大而尽精微的气质,于个人追求的原则上,又能有决然的意志,故是人中龙凤,珍稀。在我看来,生活真实文学真实,是作家独特的气质两翼(实然的人格构成和由此衍生的个人精神逻辑走向)扑腾齐飞中的气象。挂作家标签的已多如过江鲫,而欲可观,岂一个勤字了得!气质之问,恐怕会让清醒者难免沮丧。复杂的是,有谁乐意承认自己不具备与预期目标相应的气质呢?《你在》17-18清风:遇到好老师,人生一大幸事。小强:因为赵同志这样保守的好老师,造就了李老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也符合李老师的性格,并进一步塑造形成了以作品说话的文品。如果一开始给了一条通往作家的捷径,以李老师执拗孤傲的性格,或许会选择远离文坛。从这个角度想想,所谓的机遇,真的是因人而异的。《你在》19-20钟仰锋:《记忆之芒刺》,读来好象就在昨天,一恍眼已是四十寒署,颇有点鲁迅味道的文章,自然是熟悉而亲切,相信真花永远胜过塑料花。再读《你在》,为真文学,纯文学鼓与呼!作者回复:确实,我那时期的散文都有那么一点鲁迅味道,读《野草》读的。谁没有年轻的时候呢?谁没有刻意模仿的稚拙呢?但是,今天重读《记忆之芒刺》,却真的感慨万千。而且,文末那一句“走着瞧罢!”今天读来特带劲。德航:哈哈,终于见识了这些天一直牵肠挂肚念念不忘的洪缨队长。老兄呀,你让我足足对这位大神仰慕了48年,也白白期待了好几年呀 这几天总抽空想进来找我在,其中就有看大神真身的成份 嗯,走下神坛,似曾相识,湖陂场也有好多个类似的男男女女,有的失联了,有的还一直交好至今。都是那个年代知青场的符号之一,何况师出龙山同门。回头看,都活得挺累,有些还是硬撑着的,其中好多人走出社会就泯然众人了。湖陂那拔老班排干中就李钢雄比较出色,才华出众又低调内敛,他是我刚下乡时老排长(另一副排长周建华是龙山75届和湖陂75知青召集人,从农场到县机关到相继调深后数十年都在交往,跟湖陂交集就剩他等几个了),我们几个经常一起出版报编剧本写影评玩的不亦乐乎,就愣是走不出一个文学上有所成就的,只有一个龙山教师子女外号教授的哥们陈键还算沾了文化人的边,78年上了省电子学校,留校任教晋了教授,当了几年校长书记退休的,但这所当年响当当的老牌省属中专不争气,至今还是中专,境遇就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我曾戏称其把学校办砸了。钢雄本是我看好的搞文学料子,但造化弄人。当兵越战回来,赶上83年机构改革强调年轻化,全县出人意表地提了420多岁的副科局级轰动一时,其中钢雄上劳动局副局长,记得上农业局副局长潮安农校出来的陈永宁就是良种场的,在县机关和汕尾市机关我们都走动较多。作者回复:同一个陆丰,知青场故事大同小异的。如今回味那段岁月,希望大家能从苦涩中品出更多的味道。后来钢雄恶性脑瘤不治30多岁就在深圳走了,临终前探望依然云淡风轻谈笑自若,几天后传来噩耗,非常惋惜和痛心,追悼会后哥几个还大醉一回。呵呵,扯远了,看大神心愿已了,就不会天天进来打扰大家了,但会继续关注我在。作者回复:这些天,因为《你在》连载引发的互动,得知场友中陆陆续续走了许多个。没办法的事,岁月上来了。活着的人,就好好活吧!小强:因为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所以只能根据我有限的经验进行交流。我感觉像洪缨这样的,在那个年代里似乎比较稀缺。例如,我的母亲,也像洪缨一样比较“正统”,靠硬实力去打拼证明自己,但是对“当官”敬而远之,不敢也没有想法。而能“当官”的,多少要有一些“圆滑”,又不如洪缨这样实干讲原则。所以能平衡好两者,我的理解是首先要出生在一个比较“正统”的家庭里,家庭的养育环境不那么差,至少不自卑,敢担当。另外,李老师第一篇发表的文章的风格,让我不得不说,文如其人,从行文风格到内容,哈哈,有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感觉(虽然是20来岁吧)作者回复:洪缨在那个年代并不稀缺,而是有一定代表性。上进、积极,敢往前冲,敢往上挤,也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恶有钱!:芒刺确带着野草的锋棱,甚至用语与节奏。作者身上,信有天生不群的异质在,未尝不通世故,只是难得圆融,尤自力拒堕泯。所以我说:固人中龙凤也。许见贤:这两天因点私事,未及时阅读李勤作品,刚刚看到郑航的故意损我,真正无语。《你在》已祥细描述了洪缨的知青生活,我在此也讲讲本人看法。洪缨同志是个好同志。尽管良种场有些人骂过她,说她不顾知青辛苦只知向上攀爬。但我对她印象截然相反,人无完人啊!她的工作,生活,为人我还是认同的。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不扯嘴皮,亲力亲为。按《你在》19-20的描述中是个"大干特干拼命干的知青头儿,是个对自己狠得下心的实干领导,她确实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她的心思丶体力都是极尽所能,达到极限"。这样的同志还能说啥?这样的劳动者还不算模范?洪缨生活勤俭朴素,从不铺张浪费,作风正派,按《你在》所说传统,场中几年从未传出绯闻,婚姻平稳牢固。洪缨为人平和,团结同志,组织能力强,用人到位,不管她当年有没行使"利用"的动机,都能让人甘于服从,连李勤这种刺头都没有感觉受人操纵驱驶。洪缨敢于用人,乐于帮人。我的入团问题本是一道政治疑难题,我用心析解了多年未能得到的答案,终于在她的手中有了结果。洪缨,谢谢你!尽管我的谢谢来得迟些,但你永远是我的好领导!我的偶像!我农场并肩作战的铁友!作者回复:很高兴看到有这样的铁友站出力挺洪缨。是的,真干实拼者,往往得罪人,更招人怨恨。但是,这样的带头人,比那些弄虚做假、踩着人梯往上爬的主,好了不知几百倍啊!洪缨代转一位读者的读文小记:弹指缨勤事,知行觉悟难。岁陈知五味,酿敬此生安。《你在》21-22恶有钱!:你只看到了我与那个人相似的一面,却看不到不同的一面。许多人的看人,总隔着那么一点点,而隔膜中的这一点点,往往正是彼人立身的要核根本。题外还想到,正如许多文人的诗文中,看似十八般武艺样样耍得光鲜,可左看右看,究竟少了那么一点点。小强:辛擎的一番带有恐吓的预言,是从他的人生阅历的角度,给出的语重心长的忠告。从这个角度出发,他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就像他所了解的李勤,只是外部呈现的部分,而非整体的完整的个体。所以,在李老师看来,便有偏颇之处,多少有些指责色彩。在内心与这句话较量的几十年,其实也是李老师自己内部较量的几十年。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自我同一性,李老师当时所处的年纪,正是自我同一性逐渐形成并巩固的阶段,可以说辛擎的这句话,正是挑战到了这部分,于是李老师反而更坚定自己内在的选择,并在心底暗暗较量,证明自己并非与社会格格不入之人。后来的人生,通过教书育人,潜心文学创作等,李老师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与其说向辛擎兑换现打赌的承诺,其实李老师是真正获得内在的自我认同。人的一生,无论获得外界多少奖赏好评,最重要的是能够内化为一种内在和谐的自我认同。从这个角度,我觉得李老师这些年确实是越修炼越强大呵~作者回复:这个…小魚,得罚你重读三遍了!先喝一杯黑咖啡吧。前面那些章节你都解读到位的,怎么这篇误判了呢?实际上,就是在听到“断言”的当时,我都没有丝毫恐吓的感受,我明白辛擎讲这个故事并说出我活不过三十岁的断言,完全出于善意,是一种提醒,要我改变一下性格以利于活得更好更久。你再看看?哈,指责色彩这里说得不对,更多的是感恩。辛擎的话,是让李老师克制避免冲动自我伤害,但是保持一贯的严肃认真和正直善良,我觉得这是内在一直没有变的,我提到的较量可能更强调这方面呵作者回复:其实有些人可能也会这样想的。所谓“咒人短命”,而且是在大年初一,确实很忌讳的。但我只是当作一个善意预警,自己时时警惕……阿樱:散文贵在真情实感,李老师朴素的文字读着舒服。《你在》23-24璞园一丁:从这一章节开始,呈现的是我从文学爱好者到作者到编辑到作家的“进化”过程。从林力中老师开始,将有多位当年曾帮助扶持过我的前辈老师登场:郑明标编辑、袁鸿钧老师、江波先生、蔡运桂书记、叶维扬主任、丘金贝主编……去年,在甲子老家为我妈妈办后事时,曾有一位我在甲子初级中学教书时的学生前来相认并道谢,说我当年曾给过他两元钱……在场的一位表妹当即问我:为什么会给这人两元钱?(当时我月工资36元)我回说记不起这事,但既然人家说给了,那就是他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表妹接着问:那你为什么对外人这么好,对自己亲戚却那么冷漠?我的回答是:在我心里,朋友比亲戚更重要。这个回答并不详尽,也不准确。那么,现在请大家都看看:所谓的外人们,是怎么无私帮助我这个外人的。所有的答案,都在《你在》中(长篇小说《归园》有更具体描述)……小强:很多年前应该在李老师的笔下看过这位林老师,有些印象。今天再次阅读,读到最后挺伤感的。这位乐观豁达有才的老师,用其才华作品及为人,对后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对有能力的后辈不遗余力的帮助和提携,真心令人钦佩感动!看到后面林老师几十年精心收藏保存的文物资料、学术书籍、报刊和创作作品被盗贼当做废纸卖掉,警察对此态度的不屑一顾,真的觉得这对林老师来说是致命的打击,那些无价之宝的消失,仿佛精神信仰大厦的崩塌,可悲可叹!林老师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是那个年代的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悲哀,也许沉迷酒精,也不过是借酒消愁吧。另外,想说李老师的幸运也是遇到善良的“不偏不倚”的“贵人”时,能够真实展现自己,而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社恐”,这种“不把自己当外人”的为人处世,恰恰是让人感觉到真实,可亲可近,有血有肉的,正是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自己的才华能进一步被“看到”,这恰恰也是林老师能够“举贤”的重要原因吧。从这个层面,机遇有时候不是偶然的,才德兼备,遇上机缘巧合,才能够顺理成章吧。作者回复:是的。当年林老师那批珍贵文物/资料被盗,一生心血就那样流失了。以致于如今,后人想要为他整理出版也没办法。可悲可叹!彩色的梦:谢谢李勤!父亲在天有灵,一定感到很欣慰。看到父亲对你那么好,有的甚至超过了我,我都有点吃醋了。父亲从不会因为我和弟弟的事情去找人、攀关系。就是我在农场累得腰肌劳损,看着我不得不回家休养,他也不肯去找我们场长(他的老熟人)说个情,调一个轻松点的工种,而只是一味的要我积极锻炼、吃苦耐劳。玉华:文学之路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心灵导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力多么深远!明心:这一篇看得我热泪盈眶……德航:迄今为止真正令我感动、敬佩和叹服的人物,仿佛不是读自传散文,而是小说,比小说塑造的人物更真实感人和伟昂。想起了我们这一代都耳熟能详的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中的那段描述: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当年诵读时是完全空洞无感的,突然在林老师故事中读到了真实的存在。是的,这种人格和精神,只存在于平凡而高尚的人,而不是政客大人物。毕生耕耘,笑看坎坷化桃李;一朝驾鹤,幸有丹青伴芝兰。林老师千古!又想起了在农场时休假或途经县城也常到县场友家中食宿做客,住过许多家庭,印象最为深刻最为喜欢适意住的最多的是“教授”陈键在龙山的家,他父母陈老师林老师也是龙山资深教师,一口潮州话让人如沐春风,对我也诸多疼爱…。可惜78年湖陂作别,分赴广州和汕头读书,通了几年信后,各忙生计中断了联系,直至2015湖陂知青40年聚会,再相逢已都两鬓如霜满脸沧桑,有了陌生和距离,加上当时商务在身无心滞留没留宿参加后续活动,来不及好好叙过,疏忽之下连二位老人都没问及和道声迟到的感谢,或许又拉大了距离。如今退休放松下来了,是为回首往事的憾事之一,只能心中默默道声感恩和珍重!作者回复:平凡的人,不乏人格高尚的。只是我们未必能够真切感受到。恶有钱!:“你已说不出话”,我想是否应是“你说话已极其艰难”?因为人到了靠打“哑语”的境况,一是确已无法言语,二是可能吐字维艰,但还能竭力挤出。从林老师“最后对儿女和孙辈作手势时拼尽气力重复两次说‘要有一颗大大的爱心,奉献人类’”的陈述看,林老师作手势画圆的时段,应属“吐字维艰”,而非完全说不出话。我对“打哑语”这个陈述稍加留意,对接了前些日子一位亲人去世前类似细节存留的印象。老人最后两天在医院说不了话,手还能动时,在床前子女面前也比划了圆圈,子女其时未及会意,待老人逝后对身边人讲起,才听老辈人解说是“回家”的意思,想到之前没能依嘱照办,扼腕抱憾。这事让我思考这类问题:人应该尽可能在可以明白表达意志之时预先交代好万一进入无意识、无力言行状态下如何“处置”自己和相关身后事怎样安排的意愿,比如,垂危之时要不要进ICU?等。日前深圳出台了“生前预嘱”方面的立法,这是很切实的进步。扯远了。像林老师这样一个人,临终勉励后辈“要有一颗大大的愛心,奉献人类”,我相信不是出于旁人的“高大上”豪粉,最后的这个心声,应是贯穿他生前日常的人生逻辑。回复:前后矛盾这个问题,定稿时已注意到,也想过要不要改改,但最后还是没动。因为我考虑到,老人病重衰弱到一定程度,说话困难而被认为说不出话来,但在临终一刻拼尽气力,作最后交代,还是可能而合理的。至于这句话是怎么艰难的一字字的说出来的,其中有没含糊反复中断之类,为行文计(一是我没在跟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二是不想写得太细太煽情)就都略过。但这个手势和这句话,确是真实存在的,有林苗、林芒两家以及众多亲属为证。荞歌:第一次这么仔细阅读李勤老师的散文,真实感受人生的不易和文学之路的艰难!从《你在》看到了真实、真诚和真情!Reason林老师真好送他花花。感觉他像太阳,也像月亮。浮云(胡云):人生幸事,遇见贵人一-恩师,伯乐,可敬的父辈!清风: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分岔路,很多未知。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并不能让她感到自然、释放和幸福。如果没有人世间一些无私的温暖的人的爱和付出,没有李勤老师的坚韧,我们就不会看到今天的她。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到真正的作家,她坚守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底线,认认真真地写作,写出了大量耐人寻味的好作品。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林老师活出了大爱,他及他们一家给作者所带来的,不是说教,不是作秀,而是自自然然的、实实在在的关爱和呵护。林老师的一生,是不少知识分子遭遇的缩影,读者为他和他们的命运扼腕。同时我们更看到,林老师曾经用大爱相待的女孩子,如今已是一位令人敬重的作家,她用自己的笔,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宝贵的启迪和高级的精神享受。鐘鼎:李勤,看到散文巜你在》林力中老师章节,真让人别开生面,耳目一新。林老师,淡定平和的长者。林老师的家庭,平等,和谐而温馨。你的朋友林苗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真是幸福。林苗美丽而美好的大家闰秀的个性与家庭的培养可能有很大的关系。“阿勤来了,这次能待多久?”多么平淡亲切,关心关爱的口语啊!只有把你阿勤看作是一家子了,才有可能说这样的话。平淡无味而真实的东西是长久的,华丽华贵是短暂的。“要有一颗大大的爱心,奉献人类”。多么清醒多么有智慧的临终遗训。这比金钱等物质要可贵的多,这是老人一生的大智慧。在世人眼里,在世俗人的心里,这话有点假有点大有点虚,。但在林老师的心里却是精神的最高层面的。有人说,有做个小富翁小官僚是比较容易的,要做个教授做个什么家有难了,要做个对人类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就更难了。我小圈子內有个好朋友,教育子女很特别:一是要求子女不追求金钱,不贪污收红包,过筒单俭朴生活;二是领份工资要为群众做事为社会为政府做事;三是要求子女全部参与做家务。在二十年前那个唯经济唯金钱的社会,对待子女这样教育,并作为家庭教育的口头禅,有很多人不理解。后来,看到他家子孙的成长,才发现这教育方法可能有道理有他的智慧。只要细细去想,林老师的临终遗言真实不虚,确是大智慧,是遗留给子孙后辈的一笔大财富!不知这样说得对不对。可能这也是个大的教育课题。钟仰锋:“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这是关于海陆丰在外地人当中惊天动地的传闻。遥想当年,分配至陆丰博美中学执教时,既有发配的凄凉,又有“风箫箫兮易水寒”的悲壮。然三年之后,离开陆丰时,却有点依依不捨的心境。四十年过去,随着岁月流逝,陆丰时光竟然越发清晰,越发难忘,时不时地浮上心头,恍惚就在昨天。“蛮荒”之地,曾几何时成了“杯中风景”。我想啊,这其中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师重教,在陆丰执教三年,忘不了学生们求知渴望的眼神,忘不了家长们卑谦尊敬的神情,忘不了离开学校时同学们久久离不开的感情,更忘不了返校和老师同学们聚会时执手泪眼的深情。时至今日,仍有几多陆丰学生和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难忘的场景在读李勤《你在》林力中老师一节中多次被勾起,感动林老师为师为父为友的深情大义,说林老师对李勤知遇,再造之恩,说林老师的家是李勤心灵的栖息之地,不倦前行的加油站,……怎么说都不为过。感动李勤小处着墨,于细微之处为我们原汁原味地叙写出林老师这样一个普通而具大爱的师长形象。李勤有幸,得遇恩师,老师有幸,慧眼识马!许见贤:《你在》23-24叙述了平凡生活中一个活灵活现的良师形象。文章从生活细微处写出了林力中老师多个方面的高尚品德:1情操高尚,洁身自爱,没沾染一点臭铜钱味。2敬业爱岗,桃李芬芳。3亲力亲为参与家常生活,善待晚辈,润物无声,小溪流水。4大浪淘沙,宠辱不惊。5伯乐精神,慧眼识千里马。善哉!人生若能遇到一位这样的良师益友,的确是一件幸事!陆丰若能多些这样的老师,何愁教育之风不会蒸蒸日上!跳小跳:读完,彩梦姐姐的爸爸在我心中形象两米八,林老师犹如朝阳一般映入。彩色的梦:此文在我朋友圈分享后,我的大学同学良医说:写得很感人。这是近年我唯一能看完的文章。璞园一丁:看着各位朋友的留言(包括朋友们转达的留言),我一整天都在感动中。读者的感动,又感动了我。每看一条留言,我都回看一次文章。林老师的人性光辉,让白天黑夜没了界限,我愿在这持续不断的感动中,一再濯洗自己的心。《你在》25-26璞园一丁:本文中提到的林政委,是当时的陆丰县武装部林文烈同志。文中未能多给笔墨,愿在此补上一笔:林政委当时确实对我很是热心关照,先是在甲子逗留期间,组织一帮文学爱好者去实弹射击(这可是我知青时期未能如愿的一件事),让我大舅(也是我同校同事)通知我去参加。我因社恐推掉了。过了两三年,我大舅又告知我,林政委有意推荐我去广东文学院,叫我抓紧写几篇小说,好好准备……我当时尚未发表小说作品,自知是不够资格进入广东文学院的(招的主要是小说作者),因此也谢绝了林政委这份好意。我想,我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确实是辜负了林政委等师长的热心栽培。在此,一并衷心感谢!还有,文中提到在汕头参加华师大中文函授班面授时碰到来自碣石的几位同学(碣石中学教师)……那一届华师大中文函授,陆丰考上的,除了甲子我一个人,其他几个都是碣石的。回程时,大都是和他们同车半路。他们几位对我也挺好的,尤其是谢长流老师,兄长一般关照我。函授毕业后,也曾有信件往来,多有鼓励……借此也给这几位郑重道声感谢,并祝安好!小强:在创作历程中,能遇到这样一位爱惜人才、不吝指点的引路人,真是人生的幸事。那个年代,这份遇到同为创作人,而表现出来的热情,气度和胸怀,是那样朴素而真挚。以文会友,提携晚辈,刚正不阿,不求回报。郑编辑是李老师写作道路上的引路人贵人,每一句真挚的表扬批评和鼓励,都化为李老师创作道路上的动力,精进自我,勇于突破,力争写出更好的作品。这大概属于真正文人之间的交流,以作品交流,情至浓而又淡如水,点到为止,感恩于心。想到后续李老师对后辈写作人的提携,大概也是在传承践行着这样的一份情怀,可敬可佩!恶有钱!:心性上,我与勤姐或多类似。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我参加的是第二届(2004年),文学边上的我,捧回了第十四届新人新作奖,这是海陆丰人在这个奖项的第二个记录,十五届后,与别的几个奖项统并入广东鲁迅文艺奖。浮云(胡云)文德师风,代代相传!君子之交,淡泊如水!德航:当年林文烈名气挺大的,连我这文青圈外人都如雷贯耳,郑明标倒未听过,毕竟太文艺太专业了1982年的《汕头文艺》年度评奖中,《记忆之芒刺》获得了优秀作品奖,我一举成为汕头市重点作者。”1982年的汕头市是汕头地区下属的县级市,辖属仅汕头市城区。准确说法应是汕头地区重点作者吧。作者回复:所以,你看到了吧——我不是什么帮助都接受的。善于拒绝也不是说着玩的。有些机遇,不是我该得的,或者是我受不了的,我会放弃,会拒绝。因此,我走得很慢,却一直走着……嗯,是汕头地区。 Mister李勤作家,虽说是老同学,而且是从可湖初中至东山读高中一直都是同班同学。但对她的了解只是一些表象(比如:三好学生,孤僻、冰女神之类)。这段时间来闲时断续看看《你在》一些章节。感悟很多,加深认识了作者,也知道她一路走来的不易和遇到了许多好人贵人的帮助及提携。归纳得出如下部分粗浅的看法(不是阿谀奉承,希作者不用警惕哈):一、原来在于她的所谓孤僻等等,正是大智若愚的特征。是思想深邃,能成大事的表现。在于她的不合群是因为遇到不合适的群。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二、在那个物质匮乏和利欲氛围不太浓的年代好人贵人是真正情操高尚的。而愿意助益于她的首先必须是道者。正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伯乐识马首先必须是千里马是也!三、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报恩情义真。作家李勤人生历程中的良师恩人,均记载入长篇散文集《你在》,流芳千古。我想这种感恩报恩的方式堪比送礼金钱何止强几百倍啊!正是做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在》27-28璞园一丁:我天生就不是歌德派。尽管《你在》写到的个个都是好人,但行文之中,却也不乏针砭之言……如有得罪,请多多包涵!小强:人性总是多面而复杂的,因此感情也往往多元而复杂。詹同志引荐李老师加入甲子文学圈,帮李老师发表作品,有知遇之情,但是其个人某些言行确实又让人反感。这种复杂的情感,在爱憎分明的李老师面前也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既保持一定距离但也坚守该有的为人底线。与其在混浊的环境里同流合污,不如创设属于自己的净化了的新环境,从这个角度,年轻的李老师还是很有魄力,似乎也有一定领导潜力,期待后续的更新。德航:哈哈,当年那群甲子老文青津津乐道的萤光文学社和《萤光》,原来是俺甲东四乡老同学发起创办的。原先以为你是参与者和骨干之一呢。萤光走出了一群作家书法家和在机关报社企业以文字见长的文青,是一个年代地方文化的记忆。萤光之后,甲子开始走私香烟一切向钱看,世风日下,文学渐行渐远甚至消失在人们视线中作者回复:哈哈……萤光之后,甲子文学社团和文学报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比较成气候的有《石帆》《甲子》……关于《萤光》,下一章节,才真正谈及。而走私,那是另一层面的东西,这里不提也罢。钟仰锋:冷静,淡定,客观,真诚,真实。心灵的诉说,严于解剖自已。一路走来,好不容易!《你在》29-30璞园一丁:29-30主要回溯《萤光》诞生及成长过程。1982年春至1985年冬,四年时间,《萤光》从油印小报到油印季刊,再到铅印小报。我编印的《萤光》是野草萤光,着重的是野性,不依附官方,不发任何有偿文字及报告文学。如《黑夜里,那闪亮和萤……》写的:它不肯妄自菲薄,躲进暗角了结一生。它又很安份,而且甘于寂寞。它知道野地里有它的事业。它弱小,但它靠自身的搏动,燃出生命之光……至于文中涉及的个人婚姻家庭生活,长篇小说《归园》中另有具体描述,这里只是简略带过。还是那句话:如有得罪,请多多包涵!1985年底我离开甲子,萤光文学社领导班子换届。此后《萤光》还出了好几期,似乎也编发了一些报告文学之类,但这已不关我事了。这些个后《萤光》,我是隔了二十年才看到……所以,如果有人想拿1986年后的《萤光》所登载的那些报告文学之类来质问我的话,就省省吧。我只对我经手编辑的《萤光》负责。玉华:萤不能点燃草木,但是,萤却能引燃心灵之火。——《萤光》在甲子籍文学爱好者心中引燃、点亮文学圣火。写曾经的身边人,作者如妻如姐如师如友,不容易啊!真爱过,对彼此的生命成长都有促进,可算无憾。鐘鼎:李勤,读到散文巜你在》闻亮章节,又是一番滋味,心情十分沉重。在你笔下,闻亮善良正直,率直活力,好客轻财。其个性真是入木三分。今天看到你淡定冷静,成熟智慧的一面。在参与主导《萤光》管理上,又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真是当官的料。你与闻亮确是生活和工作的搭档,很默契。至于家庭,还是句老话,相遇是缘,结果随因。人生是个过程,尽心尽力了就好;对人对事对工作也是个过程,尽心尽力了就好。只有这样,才能无怨无悔,活得轻松。在水一方:用心书写的人。德航:刚读过闻亮章节,掩卷太息良久。毕业四十多年从无交集和联系,哪怕刚在群中重逢也未曾谋面叙旧,只是隐约听说过你与当年甲子一文青结婚,后又离异,独身,还有你微信中说过女儿在深圳工作,余一无所知。读《你在》农场故事,为你丰富细腻又超凡出俗的感情和心路历程惊异和赞叹,悉料画风一转,真命天子和婚姻又让人大跌眼镜扼腕叹息。完全不了解闻亮和你们的姻缘,数年的恋爱6年的婚姻,牵手同行十余年,酸甜苦辣受者自知,外人不足为道。虽说姻缘无错配,但我从你笔下还原的故事和欲说还休未尽之意,读到的分明就不是对的人、对的感情,更遑论对的婚姻,非常不李勤。恕我直言,分手止损,回归独身主义和为文学而生的李勤,是必然,也是好的选择和结果。于双方都是如此。呵呵,言多了过了,抱歉哈。作者回复:除了“真命天子”之说,其他都很正确。这段婚恋,确实不是对的,我始终这样认为,也这样说。而我告诉明友们离婚消息时,朋友们都说祝贺。李学畅:你作品中的闻亮,我认识,和我有一段交往,我曾问他:为啥离婚。他说不清。你对他的评价和我对他的看法一样:是个好人!既已分别,各自安好!许见贤:今天读了李勤《你在》29-30,初步了解了李勤同学的爱情,婚姻,家庭,改变了我以往的表面印象。在我的记忆中李勤同学是一位嘴上"刻薄",脸上高冷,生活上不合群的"冰美人"。读了《你在》29-30,我心中又树起了一个生活严紧,情感细腻,胸怀豁达,爱情专一,贤妻良母的形象。闻亮跟我见过三次面,前两次在李勤的宿舍见到他,一个知性的文化年轻人,有礼貌但有点张扬轻率的那种,李勤同学给我的介绍是她文学社的笔友。第三次见到他是我调到甲子一中工作时(李勤己调往惠州),他来李勤原来宿舍搬东西(宿舍分给了我),他自我介绍说是李勤的对象,他特别强调说,李勤交代宿舍里对我有用的东西都不要拿走(电表,床板等),除了拿走一些印刷品和一些书籍其他都留下给我这个老同学用。在物资特别缺乏的当时,我特别感激李勤同学很重视的同学情谊,谢谢你!李勤。尽管迟到的谢谢,也是感恩。又扯远了!《你在》29-30中的爱情婚姻我并不认同,因为一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乳油小生,一个是久经风箱的"老油条",那并不是爱情,那是一种崇拜,那是一种怜悯。爱情像大江喷泉,婚姻如小溪流水,而家庭则需要柴米油盐。你俩文学路上位置悬殊,事业落差甚大,家庭角色反差异位,故而闻亮同志就想另僻捷径(经商)来弥补自身不足,拉平角色的反差,而导致了故事必然结局。正如郑航所说"分明就不是对的人,对的感情,更遑论对的婚姻"。及时止损是最好的选择和结果。李勤啊!你又要骂我胡说八道了!哈哈!

作者回复:我不骂你胡说八道,只问你:你究竟有没认真看过这文章?

荞歌:读此文,知因果。犹记当年在闻亮家中吃饭的情形。叹哉!惜哉!!小强:我现在可以理解李老师说有的人,不做夫妻,比做夫妻好。纵观李老师和闻亮的关系,做师生,姐弟,上下级,同事,朋友,似乎都要比夫妻强。但是,不得不说,在最初的那些年,闻亮似乎是能让李老师感觉到至少是安全的,这种安全可能是没有攻击性,没有压迫感,没有阶级感,闻亮最初表现出来的真诚,热情,不计得失,至少是让人觉得可亲近和信赖的。此外,李老师似乎也有一些助人者情结,有心想他一把。而作为夫妻,实际关系的经营要复杂得多,相信李老师也是深有体会。这段关系到后面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而闻亮似乎未能觉察,也是令人感慨。聚散皆是缘,李老师关于独身的自我预言也得以实现,这么多年相对自洽的状态,是命运,亦是非凡的能力。佩服并祝福!作者回复:小鱼这次解读有眼光独到之处。几十年后回首往事,我悟到之所以接受闻亮为伴侣,就因为他不曾试图改变我或影响我。说实在的,和他结婚,对我的独身主义破坏是最弱的,婚姻家庭生活,对我的文学创作几乎没有阻滞。就这一点而言,甚至可以说闻亮是最适合我的……恶有钱!:人世间,从精神执求和人格取向看,庸常人是大多数,优秀是少数,特优秀是极少数。优秀的人,天生带有与庞大庸众的冲突因子;特优秀之人,与身边世界的冲突更是激剧常态(如鲁迅的独战众数,须以纵以横的站立姿态,从来如此的那些东西,就活在前后左右人人如此之中),这类人的气质生成,几乎是对应了天选的使命。李勤的特异,非只才赋。精神和人格的纯粹化,近乎洁癖而决绝,冲突自难调和。你看她臧否人事,岂以亲疏害是非!讲外婆家的事,或与朋友谈及乃兄,都不那么他人普遍从来如此的为讳为隐的温良敦厚自扬家丑,我印象中,只有李南央、老鬼等极少数人能做到。但同时可以看到,因懂得而慈悲、同情的理解,也是李勤身上固有的人性因子,这是真作家的世界里同样重要的基石。从这个角度讲,李勤是试金石的存在。同侪中实不乏才具望齐者,而多了机巧圆融,甚或堕为苟营,不少世俗眼里称羡的光鲜,若放在李勤面前,我看到的便是不三不四、半生不死。闻亮,尽管身上也有可贵的品相,但总的说,我宁愿看作是橄榄中间段的一分子一一作为李勤鹤立的群中的代表,他或不过是不幸命中破戒而入来到李勤身边,作一段与李勤世界的无间磨合、碰撞,演绎他具有普遍共性的这一个形象。《你在》31-32李学畅:文中主角曾经与之喝酒,只是不知那年风花雪月的事。久闻作者大名,只是未能仰望,同在惠州,憾矣!玉华:个见:幸亏没有受他人影响接受了那份感情。作为读者,我认为文中男人的“爱”带着某些征服或验证的成份,并非想给予对方幸福的真爱。“我”对这段感情的反应和处理,则显示出骨子里的正派和善良。让我觉得意外的是,周围的亲友和家人竟然劝说她接受这份感情!也许是对“我”的误解吧?觉得她就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怪人,所以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可以不走寻常路。许见贤:玉华同志的评议有点意思。在水一方:没有任何矫情,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德航:还真高潮迭起哈,感情世界够丰富多彩的,不愧甲子国一代骄女!我母亲是甲子人,在汕头读书时父亲就调甲子工作,并在甲子起厝定居了十余年,我也算半个甲子人了。但做为在甲东田沟泥巴中滚大的农村孩子,带着农村人天生的倔强和叛逆,对在民风还算淳朴的当年有些市俗化或小市民化社会的甲子一直格格不入,连同龄的亲戚都不大往来,倒是在县、市机关工作和来深这些年才结识了一些很不错的甲子朋友,因此颇为认同你对甲子乡风略带“腥咸”味的定义。夏宇名字蛮熟眼的,可是孙雄?那婵娟又是文中哪位?文中一带而过的夏宇有点孙雄的影子,有时会纳罕这位热情豪爽交游甚广好友又好酒的仁兄,是如何在做到在政界文坛都尽力尽责有所建树,甚至期间好多年还是广东的高产作家之一的,果真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神奇?你的萤光是走出了一群作家诗人才子才女,以至俺这圈外人对当年的萤光也久闻盛名仰慕不已,只是从未探究不知是老同学你创办的。文中的黄汝英有点印象。记得2000年代初有次李鹏来深说起他是汕尾作协主席,我不大相信专门打听了一下,果然真有其事,几名副主席中赫然有孙雄林婵娟黄汝英等萤光出来的甲子人,于是对这个名字有了印象,但对其人其事一无所知,读了本节才知名头也不小的,孤陋寡闻了。 Mister阅读最近这二个章节,颇有感慨。有道是“能者多劳,智者多忧”。回顾作者《你在》中所叙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确是不平凡啊!而个人感情方面也是梳理接二连三的。有关闻亮这一节,你违背自己既定的“独身主义”誓言,走上结婚成家直至产育。这缘由从文章中可知。那是你“嘴硬心软”、心地善良且心凭救人于万丈深渊之中地善举所致。将心比心,情有可原!耳汝尔这一节,那是你在吸取以上情感经验教训之后所出现的事情,处理比较完美。由于你们各自僵持不相妥协,造成曾经的整整6年断交。之后至今还是好朋友和文友,由此可见你们的理智与胸怀。真的可喜可贺!关于作者虽然所受的磨难太多,我想天理还是公道的!有道是“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可不是吗?如今你还是取得了一个比较圆满的人生结局。实现了理想的文学事业并成名成家。家有优秀的女儿和女婿……所得到的还超乎常人呵!我作为老同学在此欣喜欣慰了!鐘鼎:李勤,读到散文巜你在》3132章节的引子(我不懂文学概念,暂且把正文之前部分叫引子)部分,阅读就此打住,感触良多。作者李勤说,“记得人家的好,不记得人家不好的,据说,能这样做的人,就是幸福的人。”是的,记得人家的好的人,就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活得非常快乐非常幸福的。作者又说,“常常自感幸运的人,不用说也幸福的人。”一个常感自己幸运的人,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知足的人。而一个知足的人,是活得快乐幸福的。现实生活中确有这现象。有的人已经很富了,仍嫌机缘不佳,时运不济,没有富中更富;也有的人已经很贵了,仍觉社会不公,没有更贵。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态,向更高发展,无可厚非!只不过生活态度和思想层面不同而已。比如,一句赠言,一个建议,甚至一个批评,也是好人好言相劝,良师益友。还有,有很多人在送书赠书,更是用心良苦。而现实中,给我富的给我贵的,才认为是好人,才感其大恩大德。实也大有人在!欣赏作者李勤的提法思想。我想,记得人家的好,感觉自己很幸运,这是人生的大智慧。这是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人生的生活和处世态度,也是作者思想提升的表现,更是精神层面的快乐享受。我辈要做到像圣人孔子那样“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很难的,但学习作者李勤的良好心态,不无裨益!《你在》33-34璞园一丁:这些,可以放松心情去看了。不用准备清凉油或救心丹。李学畅:再三拜读,不得不佩服老同学的姐姐的笔下如泉,凉凉消署!玉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辅相成的,袁老是绿色火炬,引燃李老师这颗好火种。有此良师,真好!这样的情谊,如兰馨芳,如泉滋养,如火种传递生命的热情与美好。赞一句:人间值得!致敬两位老师!璞园一丁:转贴一贴贴当年袁老师在陆师的学生(后来也是在甲中的同事)留言:读罢此章节,袁老师的音容笑貌、为人处事风格立刻浮现在眼前,仿佛回到了八十年代他在甲子中学工作时和他相处的那段日子,写的太真实、太细腻了!感情是那么的真挚,真棒!再贴一则陆师当年的男学生留言:读到李勤笔下的袁鸿钧老师,我还以为是鲁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呢!看着看着,我慢慢发现袁老才高八斗,开明爽朗,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精神可佳可敬!仁者爱人爱国是从爱家乡开始的。爱家乡,是从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开始的。袁老的,与林力中老师的要有一颗大大的爱心是相通相融的。这是一代老人家的爱国情怀!好人可能是平凡的,幸福或许是平淡的。晚年的袁老虽然生活过得平凡平淡,可也有滋有味,自如自在,潇洒脱俗。读后感到万分高兴!仿佛听到袁老爽朗的笑声。《你在》的笑容还那么温暖如春恶有钱!:看完这篇,东莞袁,心想他会不会是我小学同学(我是班长,他是副班长)的爸?一问,果然是。就是你们刚认识、交往那时,我常去他家,没多说上话,他对子女要求严格,依稀有印象。数十年了,我跟袁明也仅见过一两次面。刚刚跟袁明通了信息,说老人90岁了。也许我有机会再见他,得给他鉴定一下他书法的档次。作者回复:哈哈,老人家的书法,就别鉴定了,高兴就好。他八九十岁的人,还能上网,微信朋友圈……真佩服他。 Mister李勤,老同学啊,你的作品感染力真强!可让我这个尚未退休的个体户也染上了业余看书写心得的习性了啊!刚看《你在》袁鸿钧老师的章节,这一节果然让读者心情轻松些了,不再会为看某些事件的结果而提心吊胆了。李勤啊,文中的袁老师与你非亲非故,非师非友。只是听他的学生介绍你的一些情况,他怀着爱才惜才之心,不计较身为高学府之师尊,而做不速之客上门探访你。然后尽自己的学问方面无私尽心尽力地奉献,同时从生活各方面都提供建议并有所帮忙。他助人为乐的热心,温暖了你的身心与照亮了你的写作之路啊。而在这方面助益于你的好人贵人中可能是仅有的一个或许是偏重的一个吧。你夸喻袁老师是绿色火炬,堪比啊。可见你知恩也懂感恩,不负袁老的一片心啊!李勤啊,与其说你命运奔波,倒不如说有贵人重重吧。人生旅途中总有遇到那么多好人贵人,真的羡慕啊!老同学啊,你运真好!好运如你,真好!有如你师,真好!小强:李老师是幸运的,有像袁老师这样的前辈引路护航,给予阳光雨露滋养,所以创作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感恩这些贵人,拿出优秀的作品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补充一下,我意识到前面部分章节评论言辞过于犀利,如果当事人看到请谅解,有时候现在局外人,没有设身处地生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评头论足,多少有些隔岸观火的冷酷与严苛。纪实文学毕竟与虚构的小说不同,还是有很多读者与当事人是现实接触的,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让人反感,若有得罪之处,请包涵。德航:果真是天道酬勤!《你在》35-36璞园一丁:1985年江波先生为《萤光》文学报募捐筹集出版经费,之所以特别困难,是因为事先必须跟捐助者言明:这是无偿的,是白捐。我主编的《萤光》,既不会让捐助者挂名当什么顾问、理事之类,不会在报刊上发表颂扬捐助者个人/企业的文字……这么一种捐助,是没有任何回报的。记得当时捐款数目最大一笔是400元,是甲子企业家王敬强先生。《萤光》只是在一版末尾位置刊登了一则鸣谢名单,列出所有赞助单位和个人……这是我不近人情性格的表现,也是《萤光》野性的体现。在此一并谢过!《散物集》是几位甲子文学晚辈合力为江波先生搜集、整理、编辑出版的个人作品集,主要是江波刊发《甲子》的散物联及部分关于地方文化的文章,还有一些书法作品。江波先生本来是不愿意出书的。为了说服老先生同意,还颇费一番周折。陈树龙:我一直敬佩波叔,每次跟他见面聊天都见长知识。他无论文学、影视、戏曲、音乐,或是书法、美术、哲学、历史以及美学等等,有时会背出某本书上的一段话。我也一直很奇怪他哪来的这么多理论呢?可是波叔家里藏书并不多。玉华:11年前,在朴璞论坛读到李老师这篇散文,如井底蛙的我好奇甲子居然藏着这样的人物。因为发表在论坛的文用的是孟沙,我私信李老师问他真名,然后在甲子寻觅这位明珠老人后来我重拾文笔走上业余创作之路,江波先生的鼓励也是起了作用的。我的长篇小说出版,他非常高兴,欣然为我的书题写书名。耿直狷介却爱惜后辈人才,淡泊名利却又热心文化公益。艺术上爱较真,生活上挺随和。李老师用珍珠来形容,很恰当。鐘鼎:江波先生,甲子镇秀才,文化人。非常热心文化事业,对甲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贡献。甲子大胆山进食亭等处历史遗迹均有其题字。浮云(胡云)德高望重,甲子老一辈文化人!小强:如果说李老师一路遇贵人,是一种运气,我更愿意相信,是那个年代,一种真诚质朴的对人才爱惜的情怀,深埋很多有志有才的人心中。能够提携后辈能人,让他们有更好的平台发展,大公无私,不图回报的,《你在》里面细数下来都好多位了。怀才得遇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期盼,而当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珍贵的现象时,可能真的是被大环境禁锢了好久。即便放在今时今日,这依旧是稀缺现象,有时候靠个人还是不够,所以这样的贵人才值得我们尊敬和崇拜。修炼内才,遇到合适的外部环境和贵人,便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在以前,有实力还要有运气,而今日今时,运气已然是实力的一部分了。回复:如今流行一句话:善待自己。其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应该珍视并善用他人的帮助。鼓励,赞扬、批评、抨击……无论何种形式,都有其价值。而多少人能真正如此?恶有钱!:江波隐尘海,淡泊对攘熙。或具阴阳眼,性类蒲留仙。散物有宝,譬如路边野草,留住了根,守得清寂散宜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反看是鬼正看是人已无信仰为心镜  唯有钱银作路通言语相投情若知友  酒杯交错心怀鬼胎”……另一奇人胡豪叔,亦才赋超拔,握瑾怀瑜。放眼时事,扒梳典籍,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创新闻联说成品牌。及后心怀使命,举旗筑寨,致力于组社结群。然人际交接非其所擅,一度焦头烂额疲于奔命。文化与政商联姻,难得天作之合;嗟来之食里,每须左右逢源。况喽啰纷至中,不乏泥沙俱下,营苟之徒,几人能托!社团林立,看起来很热闹,但于邑内人文的实质性提升,我没觉得有多少可乐观的成分。虽为盟主,渐成摆设?虽有奶喝,实为寄生?是否一天天异化了本源?但愿这是如今对豪叔的一个误判和错觉!渐无信仰为心镜”——“魂兮归来,这是个根本问题,无论团体,还是个人!汉然:作为一个八零后的甲子人,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了解甲子过去的人,事,物,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德航:与江波素不相识,但从年轻时就久闻江波才名,也在许多乡贤的收藏或挂饰中欣赏过江波的书法,也就是局限于甲子书法高手文化公益骨干的认知罢了。年初偶读其《散物集》,并读集中李勤的序,对江波其人其才方有所了解。今读《你在》江波章节,方才读懂这位久闻才名的乡贤是真正的甲秀遗珠。知贫易知富易知足不易,识事难识人难识已犹难。这对江波散物联足可见其不凡的气度和才识。璞园一丁:202296,甲秀遗珠(我真正敬重的一个甲子人)江波先生,离开人间,仙逝了。愿天堂没有病痛,江波先生一路走好……《你在》37-38荞歌:活到这年纪,事业、爱情、家庭都经营得差不多了,该把时间和精力多留些给理想,把作家梦圆得更美满。说得好!!!玉华:同性文友惺惺相惜互相促进,都取得事业成功,真的不多。人各有志,李老师是把文学追求放在第一位的纯粹文人。禾木有才情有追求,不过,文学对于她来说,或许是经营美好生活的材料,而非终极目标。不怕李老师不高兴,我想,大多数人会觉得禾木的人生更好。璞园一丁:和禾木微信语音通话聊了一个多钟头,说起好多事,才知道甲子分别之后这几十年,虽然中间也有见面或通电话,但彼此间了解实在太少了!许多事情,根本不知道……若是早有今天的交流,或许会作稍有不同的另一种呈现。鐘鼎:世上有多少人,便有多少路。每一个人的路,冥冥中似早有注定。’’禾木,才女,性情中人。在奋斗的人生路中,她走了一条好多人羡慕的路。作者李勤,不忘初心,在止于至善,走了一条苦中寻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人生路。走路是个过程,个中苦辣,只有走路人明白。德航:后来夏宇在汕尾和珠海陆续送过几本书,据说在珠海写的官场小说还很受欢迎,曾居广东年度网络畅销小说之冠,有朋友曾戏称要专程过珠海找夏宇喝酒,说他的稿费什么的外快付酒资绰绰有余了。说实在,那些年人在商海身不由己,满身铜臭实在静不心来读书,他的书,还有其他作家朋友的书,我都没好好拜读,草草翻阅读了也是白读。对夏宇其人,甲子萤光的交集和文友交往你了解至深,但汕尾工作之后,从我世俗和朋友的视角看,除了你评价的几乎多数甲子人都有的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特点外,我更欣赏他的正直、上进、热情、豪爽、好友又好酒。你跟禾木是几十年闺蜜加文友,不知道她私疷下跟你是怎么评价夏宇和他们的婚姻,但我和朋友们一直认为,夏宇是爱妻爱子珍惜婚姻和家庭的,他们的感情和家庭是和睦幸福的,禾木没有选错夏宇。你和禾木,还有文中提到的一位应该是要真吧,都是甲子一代才女,甲子人的骄傲。就文学而言,你才是真正献身文学也为文学所成就的佼佼者。你和禾木,都拥有各自的幸福。衷心祝福你们!回复:谢谢老同学这充满阳光的留言。愿这阳光能照亮一切阴暗的角落。恶有钱!:花开花落,月缺月圆。瓜豆得失,造化因缘。人生天地间,个个无非尽人力而听天命。所谓尽人力,只是天生气质的展现、演绎过程。展演之中,各人于己于世知多知少,自觉程度有高有低,用力则或轻或重,执求见深见浅,或迟滞、或恒持,区别大抵藉由气质决定。气质生成,多一点是你,少一点是我。气质是因,你我是果。我身上多一点你的,我便不是我;你身上多一点我的,你也不再是你。行走江湖,于时势面前,个人的不同气质自然表现出不同的依违取向,也便有了多元多彩的人生之果,逢时遇节,瓜熟豆长,各得其所,俱应天命。《恐惧》事件引发文场广泛关注和讨论后,禾木据此写的消息报道,获得广东新闻奖二等奖。这个题材报社领导、作者抓的准,荣誉名副其实。不过这里想说点多半是题外的话,没法展开,聊供参考:微音当时的评论(《小人物批评大作家》),包括梁晓声的公开信(《尽管我们不认识》),标题折射出一种尴尬的现实,也反映了作者潜意识里不无局促的观念取向。本是作家同行,平等对话尚且成为稀罕,遑论其他!可见批评不兴于世,早成痼疾。像微音,他应该有更深的感受: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国人普遍的观念基因里,忌惮批评习以为常,这是严重的文明滞后现状,是阻遏公民社会发育的一大障碍。记得一个细节:若干年前,在办公室听到禾木跟人说到彦修之名,我问:是曾彦修?她答:那是你们家的。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单位有个彦修哥,姓孙。作者回复:微音(羊城晚报评论员)写的《小人物批评大作家》,用的是报纸套路,把大的往大里抬,把小的往小里踩,明明《岭南文报》编者按写着李勤是我省青年女作家,他的评论里却硬是把我说成无名小卒。哈哈,笔握在人家手里,怎么写都行!《岭南文报》组织专题讨论,叫我再写一稿,我就写了《我只是实话直说》。禾木甚至可以当副市长之类的,李勤肯定不行。作者回复:精辟禾木是当官的料,我绝不是。小强:通往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条条大道通罗马。性格定不一定完全决定命运,但一定是有重大影响。所以,不同的人物,最终有不同的选择和归宿,或许无所谓好坏对错。马斯诺的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每个人对此的理解和需求各不同相同,只要自己本人觉得OK,那都是值得尊重和认可的。时代的机遇千千万,善于抓住,本人也足够努力,大多会有不错的结果。《你在》更像是一代人的成长史奋斗史,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无穷。《你在》39-40璞园一丁:人往往都喜欢研究别人,却大都不敢自我剖析,有的人也在某种程度上自我剖析了,但是,却未必敢于示众。来吧,趁着凉白开上头的劲儿:“向我开炮!”玉华:独木成林式人物。非常好的小说主人公原型。钟仰锋:上天对黄燕这个家伙还是十分眷顾的。想当年,不但享螢光编外成员的待遇,还有陆丰师范女生宿舍舍友的艳遇。既能在大款面前扮文人,又能在文人面前当大款恶有钱!: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一种隐喻。蕴涵多少,藏露深浅,人与时代、人与世界、人与人,互成印证。黄燕是个富藏。本文中的他,虽亦是冰山之角,但很真实,活灵活现,精彩纷呈。黄燕握有开启现实之门的钥匙。他太懂得身边的世界了!深谙水性,善泳畅游,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多数人,或只看到他圆融适世顺风顺水的风光,我则一直相信他游中带,心里藏。他是一条游刃无痕的鱼。一般难免的逢迎趋附,于他未必有违心、无奈之感,而方鲠睥睨又不乏慈悲、温度,我信终在其心。故作者文中涉及他的另一把钥匙的结论,契合我的判断:他表面上成功转行、转型,但从根本上讲并没有转向。灵魂的钥匙在自己手里,信然。神游无羁,固将是他一生的风采。黄燕身上给予作者的如何在解构中保全、在死海里穿越参悟,也在我的预想中。他身上藏的爆点,真的非止一端,可开掘的资源多多。但若以气质生成观之,行止上,他人又终究难得复制。那么至少,从已有相当参悟的作者的角度,黄燕或能助成其创作上某个新的超越,是可以期待的呢。【黄燕点滴】 多少年前听陈章兄师说,他是除了《读书》不读书的。不知现在可还如此?他新婚不久的某年某晨,仍在酣睡时,小曼嫂子急着叫醒他,说楼下摩托车被偷了。他起床站阳台上一瞥,果然没了踪影,二话没说,回屋上床继续睡他的觉。他在教育学院刚毕业暂留广州时,在我打杂的单位,与我亲密相处一个月。是陈学兵介绍来的吧。当时单位的两个头都是诗人。30多年来我们只再见过三四回。20多年前,他还未大发达,有一次,叫人送了几千元解我燃眉。鐘鼎:《你在》中的黄燕,真是聪明,活力,情商,智商全面发展。务实巧干又可爱,解决难题有妙招。真让人喜欢!荞歌:黄燕是我在博美中学的体育老师,也是我尝试写新诗的启蒙老师。显然,李勤老师笔下的这一个已非朝气蓬勃的那一个,但细思之,古灵精怪的这一个,却还是当年的那-个”——亦庄亦谐黄燕是也!!!小强:物质世界的追求是立身之本,精神世界的追求是永恒的内在需求。只要未在物欲世界里,迷失方向,当精神世界的微光还在黑暗之中闪烁时,便有一些可能性在发生。人有很多面,大概是不同需求在不同环境下的自然呈现,而一般所谓的性情中人会呈现的比较外显。不想打麻将时读书,不想读书时就打麻将,不纠结,自得其乐,生活如是这般自我接纳便很好了。恶有钱!:有些人说不怎么,不一定就真的不怎么。是这样。有些人说要怎么,不一定就真的怎么的。这世上,说怎么就真怎么,说不怎么就真不怎么的,基本上是珍稀动物,就是我说的,与身边世界冲突无解几成常态之辈。我以前没太留意黄燕零星的微圈留痕,昨晚浏览一过,某些片言只语间,犹见心底风雷。对了,我看到他用的签名是你在,不知是新改的,还是早前就是?回复:我也留意到了,是前段时间发现的(具体时间不详)。《你在》是十一年前就完成初稿了的,在朴璞文学论坛贴过,各位主儿也都看过,各位文友也都跟帖热议过。所以,现在不见我那帮文友留言。《你在》41-42一束光:榜样的力量,美好的传承,令人激动、感动!玉华:朴璞磨成玉,玉润德,德润文,文养德,德化人……蔡老,是我真心敬仰的前辈。了解愈深,敬仰愈重。朴实、正直、热心、谦和、清廉——这几个词庶几可以形容之。祝老人家福寿绵绵!小强:读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在那个年代,保存自己都不易,更别说能够出人头地。那些刻骨铭心的孤独和隐忍,是理解另一个相似灵魂的基础。文字是心灵的窗口,深情的文,情深的人,《你在》中人物在苦难中涅槃,并且孜孜不倦地帮扶后人,一代代传承下来,这种人性的光辉让人动容。木子红:诗人的散文就是不一样。鐘鼎:蔡老,老师,教授,书记,主席,著名评论家、诗人。笔杆子中的官员,官员中的笔杆子。三甲人的骄傲,陆丰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星星。人,最受人敬重的是什么?不是大富,也不是大贵,而是才华、人品。蔡老是一位受人敬重的人。非常希望陆丰多出几位这样的文人。璞园一丁:蔡老本人给我的留言:文中有"著名"两字皆删去,我昰普通文人,离"著名"很远,文中溢美之词多,改也麻烦,就算了。我与人不同,有人喜欢吹捧,我不喜欢戴高帽。著名二字和诗人删去最好。我因家庭成分不好,在那"唯成分论"猖獗时代,本想从学问上下功夫,但阴差阳差成为党政中层领导,学术上乏善可陈,成为永生遗憾。浮云(胡云)德高望重,老一辈三甲人,名人!三甲父老乡亲的骄傲!陈树龙:蔡老,三甲文学之幸!三甲文学薪火相传! Miste:蔡运桂老人家,对于陆丰三甲人来说,他是文学殿堂中象征意义地第一颗晶亮的明珠。他声名甚远,三甲人大多耳有所闻。然而对于他老人家的具体情况,品德风范,文学成果,功名业绩,学衔职衔等等……。这些就在作家李勤《你在》41-42章节,从中得到了解了。蔡老开创先河,成为三甲人的第一代文学名人和党务领导。引领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三甲作家或作者。这样再传承下来,我们三甲将会人才越来越多,国家栋梁之才将会越来越多……恶有钱!:他是这样的人:奖掖后辈,全抛心力,而从不以名人自居、好为人师;虚己受人,从善如流,一辈子不停求知,唯真唯实。是的,我认为他身上最稀罕的,并非他文字里呈现的东西。他将自己一度被任命为写作组副组长时奉命写的文章,视为文字垃圾。说前三十年虽写了许多文章,在学术成就上算是空白,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年华。至于那些出版的业余著作,他说大多属大众菜,乏善可陈,只给自己留下一点岁月履痕而已。他不能忘怀1961年参加《金沙洲》讨论时自己所受的教条主义的影响,一俟认清错误危害,不惮自我否定,深刻反思,每每现身说法呼吁汲取教训,校正文学批评的观念和方法。他有时也很执拗,令人尴尬。他参加了家乡某诗社的首次社员大会,稍后看到相关报道中介绍他是文坛泰斗,简直怒了,寝食难安,严厉批评了主事人,说不能这样子让自己留下笑柄,不依不饶直到他们删除为止。也是这家诗社,有为社员庆生集体赋诗的创举,就是每到哪位社员生日,别的社员就拿出之前依约创作好的诗词作品表示祝贺,然后汇集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已经推出了好几期。诗社以此相请,他回信息表示坚决反对:1、要大家作诗对我吹捧一番,我不喜欢。2、我反对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3、有人会误解是我授意炒作,有损我的人格。还想多说几句一一梅花为骨玉为魂,这是我特喜欢的司令作家吴有恒前辈的一句诗。吴有恒前辈是这样的人。若用它再找些匹配的人,我认定蔡运桂前辈也是寥寥中的一个人选。才情超拔者,世世代代、时时处处都会有的。但,像蔡老这样的,作为一种风骨的存活,已日见其稀,我估计甚至要趋于灭绝了!前些天,看到中国作协2022年拟吸收会员的公示名单,我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天,这不满山遍野都是作家了?这生产线!一年新晋国级的就这么多,还有省、市、县和乡镇级的呢!是要祝贺某些个人吧,但我真难认为这是文坛、文化发展上的什么好事。作者回复:老弟,你真不怕招骂引战啊?不过,对于作协包括这协那协近年来招收会员(也不仅仅是招收会员)的看法,我倒是在相当程度上支持的。当下,确是越来越惨不忍睹了!《你在》43-44玉华:读到最后两段,泪目。透析黑暗的笑——高度概括,精准入里。谢谢李老师,又播撒一个高贵却低调的灵魂的芬芳!小强:感动得无语凝噎。德高望重的人,对有才之人的帮助和提携,真的是当对自己的亲生子女一般。可叹可泣!鐘鼎:一路看来,李勤贵人重重,同而不同。如果说之前的贵人,主要在提升“笔”的问题,而本节贵人叶维扬主任,则在于解决“人”的问题。这是个跨越式的成功转身。在李勤看来,解决“人”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作家梦”。事实也证明,“作家梦”是彻头彻尾的。可见,其思想是纯粹的,不追求功利的。一路的贵人,也是纯粹的,不带功利的。多么难能可贵! Mister看了李勤《你在》4344章节。脑海里联想起一些词句,“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玫瑰,总会开放”。四柱学术语“身弱怕财,身强胜财”。我想李勤作家在人生历程中所遇到的好人好事可以说是贵人重重,但从客观实际可说是具备了先决条件的“金子”和“玫瑰”与“身强”了。可不是吗?大家从《你在》每逢作者遇贵人的章节可以看出,每每次次胜任有余。且都顺顺当当在文学旅程中取得硕果累累。文中的叶维扬主任,他是知名的剧作家,为当时惠州文艺事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助人为乐,品德高尚。堪称时代楷模,可歌可叹公道在人间!他“脸上的笑可以透析黑暗”……《你在》45-46璞园一丁:什么叫清廉?事实胜于雄辩。虎头山那套80几平方的房子就是沉默的铁证。不想得罪其他旧同事、老领导,这里就不说那么明白了。总而言之:没有一个正科以上的住80几平方的房子!西湖微澜:丘局是惠州本土作家为数不多的最让我诚服之一,经常在路上遇到他时我们一起站在路边聊很久。因怕他年老一个人在家有事时不方便,我留了我的电话号码给他,并叫他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找到我,也现场演示一遍。玉华:仁者寿人如其名。致敬! Mister金贝局长,平易近人。帮扶弱者,提携贤良。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无怨无悔,谱写华章!鐘鼎:丘老,恩师,领导,父母官。一路关爱丶帮扶、裁培李勤成长。是位善良、正直、有才、任劳任怨的父母官,难得的师长。《你在》47-48恶有钱!:老作家王西彦有《折翅的鸟和网中的鱼》的文章。著有很棒的鲁迅传《无法直面的人生》的王晓明是他儿子。看这篇的金童,我想到作家野夫。不知道阅字或也码文的诸位对这些可也有些印象? Mister金童,是文坛中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他体能智能技能全面发达。热情奔放,助人为乐。他人生旅程中的不顺,为感遗憾!他大才小用,明珠弹雀。为感惋惜!他劫后重生,过得生龙活虎,生气勃勃。为感敬佩!清风:期待着大家在云南相聚。读了就是这想法。《你在》49-50璞园一丁:又是几年失联之后,我在网络上搜索到并取得了联系,才得知:翁松寿已回到家乡,过起返璞归真的日子……惠州本土作家中,令人扼腕的还有叶运丁。叶运丁是和我同期参加《东江涛》新丰江笔会的青年作者,文学功底扎实,心气很高,也挺有想法,而且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写作,主要是写小说,发表的多是短篇,间或也有中篇小说发表,也曾写过长篇小说(不知有没完稿)……但是,由于主客观各方面原因,一直都磕磕碰碰地走得不顺畅。写作未能有大成就,生活条件也未能很好改善……唉,衷心祝愿:有才而真心写作的人,都能得到社会善待!恶有钱!:一目十行一过,抢说几句:觉得大姐是否太勉强了松寿小弟了?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到了近乎偏执说教的地步。其实,从他的一个说法一个回答中所表现的思考和选择看,他是具备了做一个明白人、好人的认知基础和指向的。做一个这样的人就够了,不一定要做个好作家才算圆满啊。当然,他的这种认知基础和指向,也正是成为好作家的好的精神储备,说不定来日真就出了令人嘱目的佳作呢。作者回复:希望如你所言吧。哈哈,我近十多二十年,就是如此令人憎恶畏惧的“催命鬼”般的存在。我其实未尝没有同样的心焦,但是看到如今遍地都是作家而好作家凤毛麟角的,想想各人的来龙去脉皆由造化,真难强求。我现在的最低愿望,是作家群中能有更多一些人表里如一,追求说真话,文句尽量写得通顺,最乐见的是有人能广开耳路听到批评时不以为忤逆。回复:我最希望的是:文坛少些令全民群嘲的笑柄,多些用心写作的人而能得到善待。在水一方:在勤姐鞭辟入里的陈述中,让我想起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中给我们启示的一句话:不是社会出了问题,而是我自己出了问题。陈树龙:引用文中这段话文学青年对恩师们的报答,就是好好做人,好好写作。我相信,他们看到我成为好作家、好编辑时的欣慰和满足,远胜于我给他们送烟送酒送红包。唯有多写多出好作品玉华:文章憎命达忧愤出诗人鐘鼎:做人,三番五次,一波三折,为找工作,用心良苦。做事,五次三番,改稿寄书,为培后辈,良苦用心。可见,为松寿的成长,恨不成钢。松寿是慢熟的。他是用心经历过了,用力拼搏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有汗有泪,也有所成。松寿是成人了,成长了,成熟了,这也就是你李勤的贡献了。惠城的别墅也好,博罗的瓦房也好,都是好的去处,好的结果。相信,松寿是无怨无悔的。能做到无怨无悔,也就是另一个境界了。人生最重要的是个过程,结局是不确定的,不可控的,尽心尽力了就好。就让他去吧,顺其自然,未必是坏事。想起麻袋里的两根鹅腿,时至今日,仍有滋有味,有情有义,人生足矣!小强:感动和感慨之余!这几章读下来,我内心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有的人可以写作,有的人一定要写作。而李老师是那个一定要写作的人,发自本心,亦是命运。 Mister翁松寿,虽未能如恩师李勤栽培之愿,成为永久的作家继续好好写作。但他已好好做人。懂得了淡泊、善良、真诚、热心,且知恩感恩和报恩记载于《往事不会如烟》。而李勤感恩于师长们纪实于《你在》之中。师生薪火相传,大爱无疆!正是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是也!《你在》51-52浮云(胡云)如此独特,灵动的散文诗,真是大开眼界!鐘鼎:这一节读得非常美好、非常轻松。相信作者李勤大哥也有同感。人是美的,诗也是美的。在冬荒的心里眼里,农村的天地最美!农村生活在你笔下,显露诗情画意。真是,心中有花,所见皆花。冬荒是个乐观的理想主义者。退休之后,冬荒或许会应那一声低切的呼约,专心为文……阿樱:和李老师一样,我至今仍保存着东荒当年写给我的散文诗一样的信件。上世纪90年代在惠州,冬荒绝对是散文诗写得最好的。他的诗语言清新,字里行间透着哲思,读着非常舒服。玉华:文学,也是讲究天赋的。一个非常有文学天赋的人,以他的文学眼光观照世界,世界竟也温柔以待。更厉害的是,在现实与诗境中,他能够理性取舍,自如切换,在生活中也是成功者。这一位在,让人觉得生命是会因为文学而更美好的。另:李老师这一篇文读起来很美!小强:本章读起来非常美,无论是文笔,人,还是其中的故事。不太记得是否阅读过冬荒的文字,但就文中引用的句子,确实是有一种触及灵魂的静美,内心敞亮而细腻的人,才能写出这么干净而有温度的文字吧。欣赏并祝福。《你在》53-54璞园一丁:一个有趣的妙人儿,活在诗歌和爱情里 ,让日子活色生香。阿樱:刚从水湄边回来,就听到李老师在朴璞叫我,诗公主来了@阿樱,其实我只是一个笨鸟,因了你的爱护有加,我一直写诗到现在。感恩有你,李老师作者回复:人都希望,除了现实的生活,还能拥有诗与远方。而你,除了诗与远方,还拥有爱情……宗小白:读笑了,读哭了……一读阿水:我是通过那首水塔认识并喜欢上阿樱姐的,感谢作者这篇文章叫阿樱姐立体起来。慧眼童心:复制粘贴阿水的文字:我是通过那首水塔认识并喜欢上阿樱姐的,感谢作者这篇文章叫阿樱姐立体起来。的确是这样,水塔印象深刻,喜欢上阿樱姐老师的文字深情。小强:回想起来,现实中阿樱老师总是带着笑容,非常有亲和力,对我们这些小辈的诗歌爱好者,也多是鼓励肯定,也帮我在《惠阳报》发过诗歌和照片,感恩。对我来说,阿樱老师一直是神秘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以前读阿樱老师的诗歌,总觉得这是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诗歌里的意象都好美,文字在她的排列组合下,呈现出让人眼前一亮,心中无限想象的意境,美好的,甜蜜的,俏皮的,缠绵的,温柔的,热烈的……即便是爱而不得,亦是曾经爱得疯狂后散开的涟漪,感情里的百般滋味,随着跳脱的文字,让人感同身受地体验一番。明明她在写自己的情感,但是那种细腻的情愫,却让人共情,无论是渴望爱,正在爱,或者是曾经爱过的人。阿樱老师的诗歌,让人真实感受到人世间的爱情,悲欢聚散,因为爱情,人间值得。鐘鼎:昨天很美,今天更美。如果说上节冬荒的诗是柔柔的美,轻轻的美,静静的美,纯纯的美,那么,本节阿樱的诗就是灵动的美,奔放的美,爽快的美,浪漫的美。冬荒的美是内敛的,是男性少有的美;而阿樱的美,却是狂野的,跳跃的,跨越的女性稀缺的美。把这两人安排在一起欣赏,这就是作者加编辑的合力杰作了!阿樱由情而爱,由爱而美。这也许就是情,爱,美,诗的化身。 Mister李勤笔下的阿樱,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应该具有特殊的气质,思维逻辑与神经系统。她有很多不平常的壮举,生活上,有时癫三倒四,忘这丢那。性格上,有点骄蛮,还有些奇事。感情上,有点奇妙。精神上,有点奔放浪漫。才华上,诗歌文学天赋棒棒哒。……如此种种就说明了她的非凡吧。那么阿樱为什么会人见人爱讨人喜欢呢?而作者性格与她大相径庭,理念爱好截然不同。又怎么能成为亲密文友呢?回答这个问题,本来应该是心理学家才能够准确。出于热切,仅此浅谈几句:第一觉得阿樱具有才、情、趣。有趣的灵魂,就有产生吸引力。其次,她风格独特,越与众不同就越有魅力。……正如诗人顾城所说: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籽。我站着不说话,就十分好。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啊!玉华:燃烧的雨,凝固的风——阿樱是,李老师何尝不是?差异很大的两个人为何能成为几十年朋友?或许阿樱需要李老师的;李老师欣赏阿樱的狂野娇痴——是互补吧?钟晴:李勤老师的文笔细腻丰满,一个为爱而生,为诗而活的女子向我们鲜活地走来,她才情兼备,重情重义,又有点任性自我,但并不影响她的率真美好。她的心高气傲,也只有李老师才能降伏,李老师真是上天派来管教樱姐的。明心:世间女子若皆拥有如樱姐般才情和人格魅力,相信所有的男子都会唱:咸鱼白粥都好好味!《你在》55-56璞园一丁先给各位道声辛苦。这个章节篇幅较大,文字也较沉闷,读起来可能相当累……金:致敬我的老师们:李老师,杨老师。柯默默:读李老师写南木老师这篇,清晰想起2009年,我刚毕业参加工作那年,我打印了一叠老师的诗歌带回出租屋。那个时期,就是文中的“朴璞文学沙龙”时期,我还是个笔耕不辍的小姑娘,也经常能得到老师们赐教。当时经常读老师的诗歌,经常觉得读不懂,我想着来个“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我一遍又一遍、一字一句地读,有好多个瞬间,我似乎能接触到诗歌里的意境,就是若隐若现地似乎懂得,至今记得我的兴奋不已。这是我珍视为离文学最近的时刻。十多年过去了,想起来胸腔内依然有一股热意涌动。或许我也有一颗文学种子蛰伏在朴璞文学沙龙里,终有一天能发芽生长,不负恩师栽培。啊,说不清什么原因,读这篇眼泪一直在流……明心:从老师的文章里读出了一个立体的南木,随着叙述感慨而澎湃,突然间发现老师还原了一个30年前的南木!一个“钻石王老五”的南木。我百度了一下,“钻石王老五”是指有钱而单身的男人,但我只借用一下“钻石”借它本具的纯度和稀有来表达,至于“王老五”也就一个男人的代词。文章同时也带出了一个立体的李勤,一个离开甲子后的李勤。向两位我敬佩的、非常富有的、带钻的老师致敬。游天杰:这是我读了最为之感动的一篇了,致敬南木老师。玉华:再次读完这篇长文,真切体会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致敬杨老师!致敬李老师!阿樱:这一节写得太棒了,两万多字,感觉李老师是一气呵成。这是一篇宏大的独特的心灵对话,读罢,我陷入了沉思……南木老师是我最尊敬的诗人和评论家,真正的师者。我喜欢读张承志的作品,完全是受他的影响。在水一方:读了整个下午,直到现在还在看……悠悠琴河:才气过人,几分无奈,几分狷狂,一颗清雅的灵魂蛰伏于庸俗之中,渐浮渐沉,慢慢漂过人生大半旅程。能感受到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清澈、犹疑与自我矛盾,因为我本身也带着这种打不开的镣铐。朴璞论坛聚会第一次见到南木,感觉像邻家的某位哥哥。多年过去重聚,身体的人渐渐老去,南木老师依然秀雅文气,保持淡淡的微笑。虽然那天几位先生的吞云吐雾让我过敏胸闷难受了好一段时间 ,但是留下的印迹依然美好。鐘鼎:教师节临近了,向南木老师致敬!在李勤的作品中,已有好几次看到南木了。印象是:搞评论的,很有才。今次才知道,南木是高校讲师,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评论都很了不起。肃然起敬!教书育人,搞学问又做文学,多么羡慕!我迫不及待,希望能把李勤这南木的长篇读个仔细。我昨在旅途中零零碎碎地阅读,在家里又陆陆续续地边读边想,我始终没有找到灵感,没有找到我自己的落脚点。我是矛盾的。不管我怎么说,都是片言只语,未能道出南木一二。我在拷问自己:南木为什么要沉默,要甩手而去?上台发言为什么要“文不对题”?为什么要困惑要茫然要痛苦?南木身为高校讲师,为什么要参与并为文学沙龙,三九文学沙龙,朴璞文学沙龙,《惠州文学交流》,《惠州文学》以及《惠州文学论坛》谋局谋篇?又为什么要封笔,继续封笔?再说,南木搞评论不计名气,不计得失,不乱抛高帽,为什么致力帮助扶持本地作者,帮助弱势群体?哦!我终于理清头绪,找到了南木的人生坐标:把文学当一生的功课来做,当人来做,当朋友来交,当艺术来做。多么高尚啊!内心是多么强大啊!责任感是多么强烈啊!应该说,南木为本地文学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是不懈努力并有所作为的。致敬!我也想到,人一生下来,老祖宗就给了规则,规则伴着我们一路成长,乃至老去。古今中外,不也如此。不然,亦就非常痛苦。因此,我想起“行之有余,则以学文”。这大概就是我们的工作和人生了。至于能不能再为工作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什么,那是又一个层面的问题了。对独立独行的南木未能“随遇而安”感到遗憾!也许,退休后的文学才是南木真正的人生!非常期待!小强:这篇文章写得很长,我读了两遍,想留下只言片语,但是始终有一种沉重感。于是,我跑去玩玩游戏,看看视频什么的,娱乐自己了。也许这是个平行过程,也许文学创作让对自己内在要求比较高的南木老师来说,有一种沉重感,或许是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之类的,与其“众人皆醉我独醒”,与其“负重前行”,不如“放飞自我”。我又欠敲打地胡言乱语了,不管怎么说,这篇读下来,除了沉重感,更多是对两位老师的敬意。曾经有幸在《惠州文学交流》上留下两首小诗,也是南木老师选上的,两位老师对后人的提携润物无声。生活高于文学,所以能够把生活过好似乎是更高的境界,过好生活,身心和谐,想写就写,祝愿我们都拥有这种状态!《你在》57-58璞园一丁:童话与现实,或许只有一线之隔。但这一线,往往是三生三世都跨不过。清风:心有诗意,自有水云天,也有青草地。鐘鼎:当一个人的作家,多么谦卑而务实,多么专情而富有理想!八年的时间不长,记忆却是深刻的。多好的一个女孩子啊!参加文学活动,还不忘带上青梅酒。实在是细心周到,好客而有情思。这八年,色色从一个人的作家到市里作家;这八年,色色的收获是巨大的;也许这八年:酸甜苦辣自己晓,喜怒哀乐李勤知。青梅煮酒论诗道,唯有色色是英雄。我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海马酒。家乡盛产海马酒已有半个世纪了,直到现在,我还未看见,也未听说过有一位女孩子,带上自产的海马酒去参加文学活动呢!真是感叹! Mister色色,情感丰富,才华出众。她,爱好文学,憧憬美丽的人生。写出《梦落青草地》等作品,勾画出美好的世界,色彩缤纷。愿做一个人的作家,也由于那个人激发了她的写作灵感和创意!同时在李勤的扶持帮助下,逐渐走向成熟。由一个人的作家蜕变即将成为一个作家(也加入了市作协,当市散文学会付会长)。这是多么愉悦和值得欢庆之际啊!然而,童话般的美梦突然破灭了,生活现实的残酷出现了。读者的那个人失散了……还有此时作为家庭主妇的色色,烦人的事务接踵而至,压力日暂加重。从此世界失去了色彩,失去了梦幻,失去了写作灵感。只好弃笔持家了。真的可惜啊!希望有朝一日,那个神采飞扬,人见人爱的色色,会向世人展现更加辽阔、更加生气盎然的一片青草地!许见贤:色色,"一个人"的作家,原为一个人而作,多么专注与深情的女人呵!色色并不"",她带着""这个卡而上路,从一个人的作家到作家,这是经历了多少艰辛和流了不少汗水而得来的成就,但她并不悲观而快乐。《梦落青草地》那一段,是我看过散文中最为遐想的章节,文中写得有景有物,有情有爱,有血有肉,让人有种亲临其境,依依不舍的感觉。色色是个不错的"情种",也是个美丽的"情圣"小强:每次聚会带来香甜青梅酒的色色姐姐,印象中羞涩温婉。在生活忙碌重复之余,有些许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地书写自己的文字,哪怕是为了那么一个人,都似乎是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现实的精神世界,有自由,有期待,有价值,被看见,被欣赏,被理解……在那个信息发展但不至于像如今这么迅猛发达的网络时代,论坛作为一种新颖的形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快捷,直接,新鲜,神秘,真诚那是属于一个特殊时期一个群体的集体回忆。李老师搭建用心运营的论坛,激发了很多人的写作热情,让作品有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也因此建立起了连接,那是一群人记忆里温暖的家园,我相信,那一份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会珍藏在每个筒子的心里。最近篇章里的都是老熟人了,读着文字,更是有种亲切感,一晃都十年没见,祝愿大家喜乐平安,生活幸福!《你在》59-60璞园一丁:《好久不见》的各位,请《喝茶》……清风:他的小说好看,边看边乐,还有收获。不知道最近有什么大作。陈树龙:感谢李老师一路对我们几个后辈的扶持与鼓励!唯有多写多出好作品才是报答!阿樱:大少的“阿六系列”小小说,当时在惠阳报副刊几乎全刊发了,可读性强。玉华:只有一个字:kiang郭海鸿:经朋友圈,关注到了“朴园”,追读《你在》,也隐约读到了一些熟人、朋友的影子,大概也因年龄相近,读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学信仰。李勤老师是个有心人,庞大的记忆库存中,全是朋友们的日常往事,或辉煌,或坎坷,无地位之别,无身份之分。果然如一友人言:李勤曾是当年的偶像。樹茂:感谢李老师一路的关心及护持。蘇漫:陈老师侠骨丹心,热爱家乡文化,对家乡文学新人倾力扶持,是个重情重义的甲子人。鐘鼎:国人平均阅读量是很少的。由于行业实际,商人阅读量就更少了。偶尔有商人写写字,绘绘画,读读书,但搞文学做作家的,就少而又少了。像陈家大少那样,把自己的人生定位为,做企业,读书又写小小说,我就觉得很新鲜了。这模式既简单又有新意。可学习,可推广。望共同努力,让社会多些书生气。陈家大少,你真行!你创作了个“阿六专门店”,搞了个系列,搞了个特色品牌,还注册了“商标”。你真是用文人的思维做生意,又用商人的务实做文学。希望你这“阿六专门店”越做越大,越大越强。你还制作了张“十个小”的名片(做点小生意,赚点小钱,买部小车,住间小房,炒碟小菜,喝点小酒,写些小小说,生几个小孩,我是小人物),来介绍自己。真是轻松快乐,知足享受。可贵!羡慕!真是,少说多做真实干,兄弟作家成美谈。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感谢作者李勤,推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我们重新认识甲子,走向世界!作者回复:谢谢鐘鼎。大少告诉我,你是他中学语文老师呢,他的文学功底,有你一份功劳。许见贤:陈少,幸福满满甲子人,简单而真实。 Mister陈家大少,真的羡慕你的好运和才华!既是老板又是作家,名利双收啊!再者不用拍拖就能娶到温婉淑女。然后为人父享天伦和生活小康之乐。大少,真心地祝愿你好运长临!同时希望我们三甲文学人才薪火相传!小强:欣赏大少的作品,和豁达开朗的人生观。过好生活,身心和谐,平衡好生活和写作的关系,想写就写,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状态。看着图片,回忆中大少爽朗的笑声似乎还在耳畔。人生中第一次吃到好吃的擂茶也是在大少家,印象深刻。知足常乐,做一个快乐的写作者,向大少学习!《你在》61-62鐘鼎:读着读着,字字是痛,满纸是泪。怀着同情,带着悲戚,慢慢,慢慢地读完这篇。望帆,《父亲》《母亲》《妻子》《女儿》《活着》是你的希望所在,《金荷塘》是你《生命流动的声音》,友情==生命是《我的一个等式》。你的文学已经是用心用泪用血用爱用情写出来了。你的身体是无缺的,精神是完美的,心灵是高尚的。我无法用更长更美的文字寄予你的同情和赞颂,我默念着《心经》,深深地祝福,期盼着你“心无挂碍”,“除一切苦”,“乃至无老死”!明心:完整的读了一遍,感慨唏嘘,又一次眼眶湿润…时间予人的概念、意义竟如此的殊途,为自己对时间与生命的浪费感到惭愧,愿望帆老师早日康复,继续发光发热! Mister望帆,由军人成为作家。用了不够二年时间,且在这期间病魔缠身,饱受苦痛,历经多次险中复生。他用意志和毅力创造了奇迹!他,知恩感恩。懂“五常之道”,行“五典美德”,具有高尚品格。他,身处逆境,坦然乐观,笑对人生。他说过命运对他“有着一份眷顾……”他,事迹感人,精神可嘉!谨此衷心的祈愿他:平安喜乐!玉华:愿生命之帆不落!小强:每次听闻望帆大哥的故事,每次看到望帆大哥写的文字,都是发自灵魂的感动。很多年前读《生命流动的声音》,我曾经写下过一篇读后感。摘抄一小段“或许只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知道活着的可贵。生命流动的声音,演奏着真爱,演奏着活着的信念,演奏着新的希望和美好的明天。在《生命流动的声音》一书中,我们能读到人在生与死之间的情感和心理微妙的变化,更能读到一种对于生于死的态度,一种积极向上、永不畏惧和退缩的人生态度。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质朴的白描和真实的记述,《生命流动的声音》就是用这样发自生命深处流动的声音向我们讲述着生命、真爱与幸福,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在这美妙的音符中,接受着灵魂的洗礼。”最近看到望帆大哥在群里分享着动态,还是那么乐观,热情,一瞬间觉得人世界多么美好。有的人,好好活着,就能给周围人一种温暖,一种力量,一种信念,望帆大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祝福望帆大哥!《你在》63-64璞园一丁:这个章节包含一篇三十年前写的《梦省》,是我对所教过的学生的公开检讨。云梦遥:这一篇篇关于筒子们的文章,忽地就把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在论坛通宵灌水、在图书馆醉茶、拿着游子的火炬沾沾奥运的喜气、家里家外数不清的相聚……如今连南木老师的女儿都像我当初一样大了,只叹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只盼能回惠时与大家再聚,只愿所有人平安喜乐!论坛和鱼丸店的畅快时光,竟已是十几年前了,刚出校门的我遇见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师友,甚幸!对我来说,那是一段懵懂的、纯粹的、启蒙的时光,怎能忘怎敢忘。彼时我是一个晚辈一个“小朋友”,但正因为初入社会,大家对我的影响可能比我自己感知到的还要大。虽然我已“出走”多年,但愿有天归去,我仍是当时的那个“少年”。黄桃桃子:最近很多人去看了《隐入烟尘》,密友带长辈去电影院支持了一下,长辈回来评价说,不好看,农村里太寻常不过。密友的说法是,长辈们吃够了苦,我们80后在农村长大的,也是知道农村的景象的。如果是9000后看这类电影,可能感触更深,因为他们大多跟农村、跟穷苦脱节。电影关注的是小人物。在时代的浪潮下,谁不是小人物呢。范范的坎坷经历,让我看到一个小人物的脊梁和精神。社会太快了我们太快了,所以二舅能治好精神内耗,天才翻译金晓宇全网刷屏,范范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小人物——为了照顾母亲多次辞工,坚持利用短暂假期做公益,收入不多却执意捐赠甚至在自不量力的情况下……老实巴交,明明有责任心也有能力,但总被命运的浪潮一次次扑倒,当然,也一次次地站起来,示人以微笑,从没听过他祥林嫂样的絮絮叨叨。闪着光的,小人物,就在我们身边啊。玉华:实在人,多情人。愿安好,越来越好!鐘鼎:辞工两次陪老母,一年一天为社会。浓茶鱼丸共分享,至情至爱是璞园。范源能想到的都想到了,能做到的都做到了,能拿出来分享的都献出来了。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渺小处见高尚,在老实处见智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范源是具有文化自信的现时代少有的青年人。至真至纯,可能事业上也就没什么大作为。水清则无鱼啊!人的生活态度是不同的。不去走捷径,不去搞投机,“老实终久在”,也是智慧。范源看到的不是三天三年,可能是三十年甚至更久远。风水轮流转啊!想起作者李勤对教书生涯的自责,又想起范源一年一天义工,真是惭愧!我曾想退休后去做义工,哪怕去路边拾树叶纸屑也好,但未如愿。实在有愧!黄国焕:在李老师家吃过一顿范兄的鱼丸,纯鱼丸,无其他菜品,却至今唇齿留香,终生难忘!太特别了! Mister本文中为师者李勤,做到自省自责自律。是践行了师德规范!为生者范源,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实在事。师生两码事,看似平常,但能做到了确是不易啊!师生处事虽各有不同,但意义如出一辙!小强:最初是在论坛上因为甲子鱼丸店相识,所以一直都称呼范兄为范老板,叫得顺口又自然呵。甲子鱼丸店在我大学时光里也留下很多回忆,带过很多人去吃鱼丸,有私交关系不错的朋友,也有因为特别缘分认识的新朋友,于是也留下系列文字《甲子鱼丸店·朋友·生活》。虽然文字略显稚嫩,却留下了彼时青春最真实的思考。说起范老板,我至今对他写过的两句诗歌,依旧印象深刻,曾经一度被我视为我读过最美的诗句。是美丽让你如此忧伤,还是忧伤让你如此美丽。有故事的人,细腻敏感的笔触下,留给人回味无穷的想象。前段日子加到了范老板的微信,他给我发了他小儿子的照片,我能感受到寻常百姓家知足常乐的小幸福。今天从这篇《你在》了解到更全面更多关于范老板的故事,真的是让人很是感慨,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在无数细节处展现人性的光辉,正直,淳朴,善良,孝顺,热情,博爱,不折不挠,坚强不屈,憨笑着面对世界。祝福范老板,愿前半生的辛苦奔波,换来后半生的平坦心安。相信某天再提笔时,会带出不一样的美丽风光。《你在》65-66陈树龙:忘川妹妹,好久不见了。随着朴璞沙龙成员逐个出场,越是想念那些个聚会的日子虽比不上兰亭盛会,却是一场远离名利的纯文学交流,轻松而放松。在作业的评论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对于自己文字的缺陷和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魏醇鏵(魏怡兰):待他找到方向,定能精进如您所愿。鐘鼎:读着《你在》,已有好几次看到作者李勤,对书中人的热切期盼了。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同事和上下级关系,这感情非常难得。特别在当今多浮躁、少真情的人际关系中,更是可贵可敬!从微观上看,作者李勤希望忘川等书中人有量多质好的作品,并在时间上逐步完善文学创作。但在宏观上,文学是人性,是生活,也是人生。动动笔,写写文章,也是调整思路、调整思想和人生修为的过程,得到的快乐和对社会的回报,是无型的实实在在的。可见,作者用心用情之良苦。封笔封山,静态闭园,晒田待耕,休渔生息也是蓄势待发。待忘川找到自己的落脚点之后,将会精进奋起而收获丰丰! Mister本文中的忘川,是一个在文坛中深具潜力的人才。她,年纪尚轻,功底尚好。才思敏捷,才情俱佳。她,具备了作为文学人的先决条件。我相信她随时都有可能惊喜闪现的!将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也。黄国焕:忘川师姐给人的感觉,是成熟,是稳重,是睿智,是优雅……感谢2010年在惠州日报实习的一个月,有你的带领和教导(还有江湖海大哥)。或许,正是那一个月的实习,才让我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记者。人生短暂而漫长,每一段经历都潜藏着乾坤、引领着走向。感谢忘川师姐、忘川老师!小强:忘川师姐在我印象中是那种中国古代传统的才女,温婉,典雅,內秀,说话轻声细语,笑起来有点腼腆,深藏才华,浅浅外露。大学有个阶段,对未来的规划,特别想成为一名诸如记者的文字工作者。那段师姐是我很崇拜的对象,也曾好几次到报社找师姐咨询了解,每次师姐都是很热情,很坦诚地跟我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其实那是我是羡慕师姐的职业和状态的,也把记者作为我重点考虑的求职方向。不过命运冥冥中有其轨迹,后来阴差阳错(或潜意识注定),走上了教师的职业。我记得师姐曾经告诉过我,如果想从事文学创作,最好还是不要把文字作为职业,成了记者以后,做完工作任务只想休息,再写文学类的创作都觉得像是在加班,本来文字可以作为精神世界的放松反而成了一种禁锢。我理解师姐说的,确实当文字作为求生工具时,要将其清晰地分离出另一种功能,有时候难免内心会有抗拒,伏案工作的状态容易让人无法区分工作与生活,职业与兴趣。好在最后我没有成为记者或纯文字工作者,工作之余,偶尔还写点文字,抒发心情,和自己对话,整理思绪,文字确实有些其独特的疗愈功能。虽然这些文字距离真正的文学很远,也不是为了所谓名利,但是我写我心,通向心灵的自由,这种奇妙的体验是世间其他事物难以取代的。虽然偶有联系但未曾问起,不知道师姐现在工作之余是否还写点其他的文字,不过吧,我始终觉得,文字的事,不勉强,想写就写,或许机缘来了,或许时机到了,自然会继续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祝福师姐!也为李老师这番拳拳之心感动!《你在》67-68柯默默:距离李老师写好关于默默这篇《你在》,已然过去了十年。文学梦依然在心中,只是意识到自己确是缺乏思想力、敏感度,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语言,都远未达到【缜密、细腻、精致】。而且,《你在》从南木老师的篇章开始,多是我认识且熟悉的一等一高手,我这尚在“十大恶人”那里练功的“郭靖”,实在是“钝”得很。十年间,我渐渐消失于文学论坛,也逐渐偏离了文学路的轨道,粗鄙的文字仅仅用于记录女儿的点滴。即便是想提笔为女儿写一篇文章,也未能如愿。近两年,尝试以自己热爱的另一种艺术形式“绘画”,来修炼自己,也许这就是【你自己的方式】。默默愚钝,但这【钝】被老师誉为【神兵利器】。愿我不负厚爱与寄望,【返璞归真、琢玉成器】,当得起【朴璞】之义。金:美好的回忆。云梦遥:都是熟悉的身影,留下这么多美好。范源:满满的回忆。仿佛还是在昨天,欢聚一堂,不计功与名。一切都未曾远去,一切都在心里。真好,你在。阿樱:李老师用大智若愚形容默默很准确,默默是个“钝”得可爱的人!鐘鼎:随着朴璞论坛文友的逐一登场,在我眼前呈现的是,改革开放后惠州文学的繁荣,以及一群文友的才华和儒雅。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默默,有才,“憨人有憨福。”世人皆精我独蠢,这大概就是“大智若愚”的好处了。有了这简单而憨厚的良好心性,又何必去追求乖巧和精明呢!想起龙门青梅酒的沉醉,想起埃塞俄比亚咖啡的回香,又想起朴璞论坛的纯文学加人情味,真使我倾羡! Mister文中的柯黙黙,是继《你在》中的阿樱之后的又一位,具有才情而且有趣的女文人。有趣的人真妙,真讨人喜欢!《朴璞之园》真的可谓是:群贤毕至,人才辈出啊!黄国焕:默默师姐有诗才,且心地单纯善良,一直简单地生活工作,也在经历世事中不断蜕变。永远不变的,是她内心深处本源的真和纯。游天杰:默默师姐在惠州学院创立了风辰诗社,我当年没有和默默师姐他们深交,成了一个在文学之路上踽踽独行的人,这是我的遗憾。小强:关于默默师姐,这评论的600字根本就不够写,6000字都未必够。如果说忘川师姐留给我的是中国古典才女的意象的话,那默默师姐留给我的可能是一个江湖侠女的意象。说到这个江湖侠女,集一身武艺,啥都会有一些,不是属于那种名门正派规范下学出来的,属于东边学几招,西边学几招,然后形成自己的一套专属功夫的那种(不按常理出牌,但有其专属风格)。然后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大咧咧,直来直去,有啥有啥,逢人称兄道弟,但又是真诚的,被动的(有点社恐又强装镇定)。总的来说,就是可亲可敬,人畜无害,像大姐姐一样体贴照顾人,又偶尔有着小妹妹俏皮淘气的一面。好吧,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上面才能写得如此“肆无忌惮”。前几天,我跟师姐说,朴璞那些年我就是她的小尾巴。然后偶尔发现12年前我就写过一篇关于师姐的文字,里面写的是我是她的“跟屁虫”,大致就是跟在师姐身后,非常有安全感。以前偶尔写写文字,师姐会经常给一些批评,比如觉得哪里怪怪的,题材老了,还可以再改进啊…初看时会有点不服气,觉得真的有那么差吗,但是仔细思考,其实很多意见还是很中肯的,大概写作者最忌的就是在溢美之词中迷失自我,自以为是。偶尔跟师姐有联系的时候,我们感慨最多的还是时光,我们有多久未见面了,上次见面几年前了。其实,这么多年来,跟师姐的心理距离没变,只是少了一些像以前一样掏心掏肺彼此倾诉的机会。西湖边,东江畔,南湖夜…期待再聚首时,忆往昔,谈笑风生,别来无恙。《你在》69-70璞园一丁:《你在》中第二短的章节,却是含金量不低的一节。因为,里面有我某些观点的阐明明心:感恩与老师的相遇感恩有您,感恩《你在》。恶有钱!:清净。似另一个江波。为什么都不这样生活呢?多一个人这样生活,就多一个人程度不同的得救。质本洁来还洁去,当然,若以气质生成观之,不是刻意能为,只是内心里契听了天地的招唤。某些人嘴里的皈依,与菩提树下的清修无关。若真能放下,真能淡泊,就不必在乎是否出家当尼姑,你只要以大爱之心去包容一切,就能得到宁静。大爱,也不是处处包容才成,有些人事,只宜同情的理解。当然,因懂得而慈悲,亦是大爱。又想起作者也说过:有些人说不怎么,不一定就真的不怎么。我说,有些人说要怎么,却不一定就真怎么的。人性多过药方,这是没办法的事。作者回复:所言极是。许多道理,要结合关联的事物而论。黄国焕:明心姐的一双眼睛里装满了人生阅历。从文中可以看出,她一直在探寻生命的本源,修心养性,只为达到澄明内心鐘鼎:明心,高雅而执着。棋、画是雅的,梦是雅的,游山赏水也是雅的,就连名字(吾心光明)也带有禅意,美好而高雅的。对事执着,把心放下。从做起,成就人生,可以说是修心修行的境界了。我还想起,从普遍意义上说,佛在心中,佛在人间,佛在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佛,就看人是怎样修为的。因此,又何必要专心潜身于寺庙之中呢?在寺庙中的,也未必是了。明心,给人的是清雅,是愉悦,是美好,是诗意。从这点上说,李勤笔下明心的章节,也就非常重要了。玉华:不愧是明心!直接就把人生活成诗。 Mister明心,在作者笔下,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一位女人。她,具有慧眼见梦,慧心解梦,慧根圆梦。她,蕙质兰心,情有独钟。她的佛缘与善为,不是出家不逊于出家啊!明心:这一篇明心让我不好意思开口,本来诸多劣根的一个,我也忘了李老师最终还是写了明心,今天读了才想起我是读过初稿的,我知道,老师写明心写得不畅快,我与老师无话不谈,或者没说的,老师问起,我也坦然相告,我们之间30年如一日,互相关注,并以不常打扰的方式默契的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只有关于学佛的这块,始终不敢多说,因为生怕自己个人的知见没通达反给佛法抹黑,所以对于老师的见解也没做探讨。明心见性是二十多年前读南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时的启发,似懂非懂的我暗暗立志:但求明心,不枉此生。多年过去,发现尽是虚度光阴明心这个网名是在璞朴刚成立的时候,在聚餐上老师说帮我注册ID,让我起个名,我随口而出明心,从此大家不再喊我原名,连我的发小都喊我网名,这是我没想到的最后以我的一个梦自我反省:梦里,我不知道为什么会站在他的肩膀上,他在走路,我能清晰的感受到他脚下的坑洼,可是我却一点都不担心自己会掉下来,安安稳稳的、轻轻松松的站着,我心里没有一点害怕,安静的看着沿途的风景,我们没对话,我也不知道他要去哪里。睡醒我很高兴,以为自己就要交好运了,迫不及待的跟好友分享。多年以后,我终于想明白,我是站在他的肩膀上看世界,苦的是他呀!《你在》71-72璞园一丁:这个章节是《你在》第二长篇幅。我把这章节和最后写游子的章节,视为《你在》双后记”。按照《你在》人物出场顺序,阳暖本该排在萤光时期最后一个。但因为我的“局部失忆”,二十五年后我才重新认识了阳暖,所以安排为所有师友最后一位。钟仰锋:一个中午,不曾睡去,不甘睡去,怦然心动地又一次细读《你在》7172两节。应该说,在整部《你在》当中,所有登场的主人公,阳暖是与作者交集最少的一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甲子初见,到本世纪的惠州二面,东海三面,统共只是三见之缘。然则神交之深,神往之切,非文字之不能撰也。细细思来,有时觉得真是不可思议,尤其是文中说到的“无头公案”。“冰的外壳”的李勤,竟然能同第一次见面的阳暖说了很多很多,并且说得很快很快,一改讷言少语,慢条斯理的习惯,并把自己的全部作品交与陌生的人,让其写写评论文章。奇怪的是阳暖也不推辞,一把收下这“恐难信任”的差事。中断了二十多年联系之后,一通电话便又互相关注互相惦记并一起做起文学梦了,哈!真是不可思议,但事事实实就是如此!我想啊,之所以存在这些小说才有的情节,不外就是这么四个字“一见如故”,甲子初见如此,电脑网谈如此,惠州二面已是老朋友了,也是如此,陆丰东海三面更是如此!知心啊,知已呢!几十年文学的纽带,文字的佳话,留下了诸多精彩的瞬间。感谢李勤的抒写,近四十年交往的点点滴滴就在眼前!玉华:茫茫宇宙中两颗相同属性的行星。人间异性情谊的特别存在。文学,是星与星相擦而过时感应到的磁光吧?黄国焕:文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通往外部的宽广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我们的心灵创伤。正是文学,让我们保留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从而获得生机和力量,还原最初的爱、善良、宽恕,以及纯真和澄明。鐘鼎:省尾国角的海滨小镇甲子,小小的《萤光》,影响陆丰,辐射汕头,并随着改变开放的春风,吹绿惠州大地。如果说《萤光》是李勤的试验田,那么,朴璞论坛则就是李勤成功归园的精神《归园》了。真惊叹李勤的文学引力。阳暖,两次握手,相距二十多年,跨越两个世纪。工作本无交集,非亲非戚也非友,是什么力量再次握手,并在网络上成为知已。文学的力量十分神奇!阳暖,仅有三次握手的知已,成了《你在》中的次长篇大幅,这就是朴璞论坛的纯文学加人情味。恶有钱!:我有一句话曰:精神匹配是正缘。我有一个词叫:淑遇。交援多面具。正缘珍稀,淑遇难期。 Mister本章节,阳暖与李勤。从相识相知至知心,可说是美好的人格际遇。是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的感召,是灵魂的芬芳!你们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在关键时候义无反顾的帮助对方。多么难能可贵啊!我想,人世间最纯洁,最具有高尚情操的友谊;也只不过是如此这般吧。“人生乐在相知心”,你们俩真的了不起啊!作者回复:脱离物欲利害的情谊,可遇不可求。在我的文学生涯中,我却遇见了一个个高洁的灵魂。所以啊,我总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你在》73-74黄国焕:由于中国父母认知和教育水平及时代文化背景等诸多原因,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容易造成人格和情感上的某种缺失,在长大后面临着很多考验,尤其是婚恋等方面。庆幸的是,游子不但人格健全,学习成绩又好,一切都恰到好处,这,离不开母亲的知识文化熏陶和尽职尽责的教育引导。所以,重要的不是完整的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监护人是孩子成长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因此也可以说,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有父母的问题;孩子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有父母打下的重要基础。祝福李老师,祝福游子,一切向好,一切越来越好!作者回复:游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大家的扶持和爱护。阿樱:李老师育人有方。特别喜欢游子这个鬼精灵,又聪慧又可爱,内外皆秀。钟仰锋:我想啊,文学是李勤的生命,游子就是李勤生命的延续;文学是李勤的事业,游子就是李勤的骄傲!游子是那么的优秀,琴棋书画,几乎一学就上手,一上手就是模是样。乖巧可爱,古怪灵精,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虽说李勤自己说游子从小就易带,省心省力。然而,每一个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儿女的成长之路啊,浸透了父母多少的汗水,一步步的长大,点滴滴的成长,都是父母热切的希望和牵挂。何况游子成长的特殊环境,何况游子是那么的秀外慧中,何况游子有那么大的出息!李勤是亲苦的,李勤是幸福的,祝福李勤,祝福游子!在水一方:当找关系钻空子、弄虚作假移花接木、马虎应付得过且过成为社会生存法则,那么你在,“李勤”何在?“李勤”是理想,你就是现实!作者回复:李勤是现实,璞园一丁是理想。玉华:游子的“在”,点活了李勤老师的“在”——丰满的立体的理想主义者的存在,理想主义者的胜利。岁月依旧默默流逝,人生精彩将会渐渐呈现。致敬认真生活坚持理想不断攀登的人!清风:精彩!感人!《美丽》更美丽了。许见贤:从文中可以看出游子是个阳光可爱,秀外慧中,热情盈溢的孩子。在我印象中还是一个细心,观察力強的孩子,2002年良种场集会,我遇到过你们母女,打招呼中我跟李勤握了握手,游子就很奇怪地问李勤说,妈咪!你跟其他场友只打招呼没握手?李勤笑着说,他除了是场友还是妈咪中学老同学,她很有礼貌对我笑着。从这件事就能看出她的细心和观察力。多年过去了,她阳光可爱的笑容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Mister喜读《你在》完结篇,深为李勤的人生感到欣慰!首先是文学创作的结晶之优秀作品《李勤自传三式》相继完稿即将出版圆满成功。其次是生命创作的结晶——游子,优秀长成。学业功成,并幸福成家。文学创作成名成家,生命创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喜可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作为慈母的李勤,真伟大!游子,真挺棒!谨此,愿李勤心清气爽,晚景快乐!愿游子,如她母亲寄希望:“点燃激情,放飞梦想”。“在天地人间尽情游走,游出龙马精神,游出美丽传奇”吧!恶有钱!:祝福游子!人活一世,拥有完整认知、健全人格,即可谓圆满,不一定要有辉煌成就。刚刚读到一篇题为《残雪:纯粹而充满想象的灵魂》的文章,我想借用这个标题略改一下转送给李勤大姐——李勤:纯粹而充满善美追求和想象的灵魂。我祈祷李勤大姐能够成为甲子(当然不仅仅限于甲子)文艺青年的“教母”!渐老的那群,基本上已然兑变得差不多了,基本不可指望,就不说了。文艺青年里边,也还是有点遗憾。据我观察,其中真正具有具有完整认知和健全人格的,也是难得多见。前些天,我将原来在《你在35-36》文后的留言,也转留一个在公众号“大甲子”里孙雄的大作《现在,再也见不到他了…》文后,但不见放出来,一问,说是其中说到胡豪叔,怕得罪他。我只好略去了说到豪叔的字句,才予出世。稍后,我又留了下面几句,也被忌讳,至今胎死——我在李勤《你在35-36》文后看到她补充留言说,王敬强为《萤光》捐款数目是400元,不是本文所回忆的100块。说“凭您的书法水平,略加炒作,如果在市里,您是市书法家主席。在省里,是省主席”,如果从“当主席未必要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这个角度说,这个说法可以有。波叔书法虽有自己的风韵,但任性拔高,就是外行跨界之言了,此风不可长而现实已滥行,早已不是好事。禾木留言中说波叔“一个心怀乾坤之人,甘愿为妻小屈从命运安排,于海角一隅大才小用,拼尽才情为柴米谋”(留言中“呃惋”两字全错),我看《散物集》,是感觉不到他有怀才不遇的怨尤,也未必有匡济天下的念想的,故“屈从”云云,未尝不只是外人的悲悯“一隅”。回复:你所说的“大甲子”那篇文章以及文后留言,我都看到了。懒得评说……不是怕得罪谁,而是懒得争论(说实在的,不是谁都可以成为我争论对手的)。至于对我身边这帮文友的评价,算是你一家之见吧。给大家看看又有何妨?鐘鼎:《你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序言已阐述得非常到位。我从老同学的角度谈读《你在》后的4点认识:一、奋斗史。《你在》从作者儿时生活的木麻黄小镇到惠州的文化古城,时间相距近半个世纪。记载的是作者成长过程、工作际遇、人生际遇和感悟。过程是辛酸的,快乐的。美丽的也是痛苦的,痛苦的依然是美丽的。李勤的人生是奋斗的人生,李勤的历史是文学的历史。留给我的,将是对未来人生的展现,以及对美好的追求。二、励志篇。李勤自小至今,以自信、自立、自省、自强为生存、工作及文学创作的落脚点,以真实、简单、不求人为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其自省自律是苛刻的,自立自强的意志力是惊人的。因此,其成长和成功的辛酸与代价比别人要付出更多更大。李勤的经历,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不无補益。三、再认识。我一直对李勤的印象是:固执、清傲、没人情味。现在看来,完全是误解。李勤是一座山,如何去看,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一直是远距离看着李勤,又处在低位仰观李勤。李勤的格调是高的,站位是高的。从《你在》可以看到,李勤有热情,感情丰富,乐于助人并富人情味。李勤有李勤的精神世界!李勤依然是那个李勤。四、十年书。阅读《你在》两个多月,近30万字,可以说是我十多年来第一部连续读完的文学作品。我逐步反思,逐步认识,逐步还原。收获是无穷无尽的。真是胜读十年书。感谢李勤!李勤,游子这孩子成人了,成才了,很优秀,我很高兴。教育工作者说的成人,成才和优秀,是从全面衡量的,是从综合实力来说的,有一定高度并与一般人的认识不同的。现实中,有多少个孩子能成人成才呢?为就近入学这事,你无必过于自责。其实,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还是就近入学好。孩子的成才,主要取决于基因、良好的生活习惯、读书习惯、健身习惯和家庭的教育和家长的心智。这方面,在孩子儿时尤为重要。有游子这孩子,为你高兴。游子,你很懂事,很优秀。你是《你在》中最年轻的一位,我真高兴,也为你有这样的母亲高兴。游子,李勤没有的,你有了;李勤有的,你都有了。你什么都《有》了。天中有,地中有,河中有,水中有。这些都是有型的财富。你是美好的。在无型的精神世界中,李勤大概这样说过,美丽痛苦也要成长,痛苦也要美丽。说得多么有哲理啊!这是精神上的高品位和高规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不管你在哪里,都是作者李勤的依托和美好祝愿。愿奥运火炬伴随着吉祥和幸福,照耀着你的新的征程!好了,《你在》将隆重谢幕!在热烈的掌声中,我由衷向书中人致敬!《你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在》的“笑容还那么温暖如春”!璞园一丁:《你在》两个多月连载,辛苦大家一路陪伴,其间有许多闪光的赠言。在此一并致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