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教育幼儿心得体会范文(儿童教育成长从事幼儿教育60年,92岁的繁子老师这样谈儿童的成长和自立~)

文:节选自《每个孩子都能像花儿一样开放

著-大川繁子 | 译-郑文莹 | 编-叮当

大川繁子60年前,繁子成为了幼儿园的老师。从她的幼儿园毕业的孩子,看上去和别的孩子也没多大不同,但是逐步地,当地小学都开始抢着录取这个幼儿园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都后劲十足!”,再后来“奇迹幼儿园”的名声传遍了日本。繁子老师在“奇迹幼儿园”的60年,培育了数千个性格各异,天赋不同的孩子。她不仅见证了一代代的“奇迹孩子”的人生,还总结了一整套奇迹幼儿园的育儿法。这些每个父母都可以做到的方法,希望能让每个家庭减少育儿焦虑,让孩子自己找到方向,尽力成长……孩子是怎样成长发育的?对我来说,这个话题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我都不知自己讲了几百遍。但是,我切身感受到,很多妈妈(当然爸爸们也是)竟然几乎不了解孩子是如何成长的。基于此,在这里我想谈谈孩子的成长和发育。婴儿是如何成长为儿童,然后迅速变得自立的呢?换言之,就是讲讲“育儿”这场旅行中的行程。提到“孩子的成长”,头脑中最先浮现的是“看得见的成长”。头可以立起来了,会走路了,开口说话了,不再用尿不湿了,会骑自行车了,认字了……这些都是家长容易感受到的孩子的成长。当然,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成长过程,但我们常常忽略那些“看不见的成长”。一言以蔽之,就是心灵的成长比如,认为自己很重要、有价值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自我肯定感),认为“自己可以”的能力,坚持到底的能力,以及自律的能力。还有感恩的能力,与身边人团结协作的能力,体察别人心情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肉眼可见的,也不能具体评分,更无法切实体会到“跟昨天相比,今天明显有了坚持到底的能力”。然而,这些却是人类获得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远比“成绩好”更重要。在育儿过程中,我一直努力让孩子们掌握这些能力。“看不见的成长”,也就是近年来提倡的“非认知能力”。现在国力教育政策研究所等机构也在进行有关非认知能力的研究,近些年我在相关的育儿研修学习会上也经常听到这个词。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出,“非认知能力是孩子强大内心的根基,要好好培养”。这不正是我几十年前就想让孩子们掌握的能力吗?实际上,我以“如何让孩子自立”为主题跟父母们谈心时,会运用到以下的三角形模型。这是我根据育儿杂志《保育之友》中一直连载的“育儿之神”村田保太郎的话,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而成的。你看,每一项是不是都是孩子“看不见的成长”?这个能力三角形,是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发展的。如果倒三角的话,孩子的成长就不稳定。另外,没有“到了几岁就该进入下一阶段”这样的年龄标准。按照孩子自身的成长步伐,一步步积累。如果下面的根基不牢固,不管怎样开展高等教育,上面也是摇摇晃晃,不稳固。接下来,结合这个三角形,我们来看一下孩子的“成长过程”。

抱、抱、抱!传达心灵的爱意

人生最重要的是情绪的发展与稳定。首先,支撑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根基就是“情绪的发展与稳定”。简单来说,就是要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和信赖感,比如,“我很重要”这种切实的感受,“我很爱爸爸妈妈”的这种心情。

众所周知,人类在出生后几个月内,无法独立完成任何事情。不像马、长颈鹿等动物一出生就能站起来保护自己,人类婴儿连翻身都做不到,所以婴儿十分弱小。如果在野外自然生长,恐怕很难生存。

人类的父母必须守护这个弱小的生命。尽管睡眠不足、全身乏力,还是要回应孩子唯一的表达“哭”(“哭”是婴儿为了生存嵌入DNA 里的作战策略),同时使孩子的情绪得到发展。

父母该如何做好呢?没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想得太复杂。

总之,就是抱、抱、抱!

孩子哭了要抱抱,当孩子想要抱抱时,即使没什么事也要抱抱他。

现在的妈妈们都博学多识,并且努力地学习育儿知识。比如,当孩子哭泣时,有的妈妈会想:“是不是肚子饿了?可是刚喂完奶才一个小时……”“纸尿裤该换了?但是最近的纸尿裤吸收性能好,尿个四五次都不会渗漏的啊。”

像这样选择置之不理的妈妈已经很少了,但仍有妈妈认为“不要养成抱宝宝的习惯”,因而放任孩子哭泣。如果持续这样做,孩子的大脑就会形成“即使哭泣也没人帮我啊”的认知。

他们不放弃,再一次哭泣寻求帮助,再一次被家人置之不理,就会加深孩子“果然没人来”的感受。反复经历几次“即使哭也没有人守护自己”后,他们便放弃了。

对父母来说,孩子肯定是独一无二、特别的存在。但对孩子来说并非如此。一开始,他们并没有认为父母是特别的存在。

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哇哇大哭时,总是听到同一个温柔的声音说“怎么了,好啦好啦”,然后抱起自己;看到那个人微笑地凝视着一躺在他手臂上就安静下来的自己;喂自己食物,帮自己换尿布,轻轻地摇晃安抚自己……

孩子会感觉温暖、安心。他很喜欢这个总是来帮助自己的人的声音、面孔、气味……

渐渐地,孩子大脑的神经细胞形成连接,父母成为对孩子而言特别的存在。

一种是大脑学习这种温暖的爱,一种是大脑学习“没有人来”“哭也没用”。通过这样的对比,显然后者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岁前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那是因为,在婴儿时期更容易培养孩子情绪的发展与稳定。

不管怎样,多抱抱孩子,注视孩子,跟他说话,轻柔地爱抚他。多与孩子进行积极的互动,尽可能采取亲肤育儿法(通过肌肤接触传达心灵的爱意)。

家长们可能会说,既然孩子情绪的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仅仅这样做就足够了吗?有不少妈妈会说:“这些事情,本来就是理所当然地在做啊。”

如果确实如此,对于1 岁前的孩子来说,你的育儿方式就是100 分。作为育儿的起步,做到这些已经足够了。因为在不断重复抱的过程中,亲子关系不知不觉得到增强,孩子的情绪也能稳定地发展。

由于产后身心失调,引起母亲神经衰弱,或是各种情况应接不暇,有的妈妈可能会担心“身体接触貌似有些少了”。她们会在心里思虑:“可能没有为孩子打好基础。”“孩子情绪的发展,会顺利进行吗?”“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没有自信呢?”

如果是这种情况,现在补救还来得及。

不管孩子是3 岁还是5 岁,你都可以从今天开始为他积累!虽说“1 岁之前至关重要”,但孩子的人生还很长。

总之,先不要着急。从今天开始,尝试一下多拥抱孩子的生活吧!

为了自己做,孩子爆发出全部的能量

“ 不要、不要” 的第一反抗期, 就是“ 想做、想做” 的时期。

接下来是孩子的自主性发展,也可以叫作“意愿”。

孩子身边的事,包括玩耍、学习、社团活动、工作……由他自己决定该做的事,不会受到外部因素干扰,具有自主行动的能力。为了充满期待、愉悦地度过每一天,充分地体验人生,这种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培养孩子自主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尽情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只不过,孩子在学习掌握这种能力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狂风暴雨”。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反抗期”,又叫“可怕的2 岁” 。

无论做什么都不顺心、大哭、发脾气、耍赖、胡闹。但是什么都要“自己做”!孩子爆发出个体全部的能量,高声大喊“不要”!

幼儿园里经常有这样的孩子。当然引起孩子“反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想做,却做不了”而情绪爆发。想做的事情不断地出现,但因能力不足,无法随心行事。他心急如焚,就会尖叫哭闹。

很多爸爸妈妈常常被可怕的2岁孩子弄得手足无措,筋疲力尽,甚至有的孩子每天都会发脾气。有的妈妈对我说,因为不知道哪个地方就可能触发反抗按钮,所以在家里都小心翼翼地对待孩子。

但是,我们幼儿园老师会为孩子反抗期的到来而感到高兴。即使妈妈们找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肯定会先说“太好啦”。然后,告诉她们“请珍惜孩子的这份情绪”

因为从前什么都不会做的弱小幼儿,如今已萌生出“想要自己做,让我自己做”的意愿。曾经模糊的自我,如今已清晰显露。他们已经向着独立自主的大人迈出了第一步。换句话说,孩子说“不要、不要”的第一反抗期,就是“想做、想做”的时期。

所以,我会对因“第一反抗期”而苦恼的妈妈们说:“毫无自主意愿、毫无热情的孩子,不会成长为一个像样的大人。宝贝很出色哦!”话虽如此,但如果家里总是听到“不要!”的声音……父母的心情自然郁闷消沉,心里总想要平息一下孩子的怒火。

那么,如何应对号啕大哭的孩子呢?

我会思考如何满足他“想做”的情绪。“让他自己去做”比哄或训斥都要有效。所以,不要催促、不要命令,给他点时间等等他。如果发现他无论如何也无法独立做到,就悄悄地伸出援助之手引导其成功完成。关键是要把握好度,尽量不要刺激“明明想自己做!不要打扰我!”的愤怒开关。

举个常见的例子,孩子坚持要自己穿裤子。他由于穿不好而气急败坏,这时如果你也跟着孩子一起发脾气:“哎呀,没时间了!好啦,我帮你穿,把裤子给我!别那么任性!”那就麻烦了。由于焦躁的连锁反应,孩子的心情会更糟糕。所以,首先父母要心平气和。然后,一边询问“需要我帮忙吗”,一边悄悄靠近他。

“这只脚呢?对对,往这儿伸”“把那只脚抬起来看看”“很好,来,再把裤子往上提一下”,像这样,给出提示。如果孩子仍然很吃力的话,可以稍微帮帮忙(比如提提裤子后面),别让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

如果孩子因此获得“自己完成”的成就感,那真是完美的结果,值得庆贺。

另外,为了让孩子获得成就感,有个小窍门。那就是,尽量消除“难的东西”。比如,小而不好扣的纽扣,领口小的T 恤,难穿的鞋子——面对这些东西,大人都难免会急躁。对于手还不够灵巧的孩子来说,请先确认一下,他们身边的物品“难易程度”如何。

衣服,号码大一点更好穿;鞋子,后脚跟带鞋舌的容易穿。请妈妈们尽量选择“孩子能独自完成的物品”。

如果下一个计划迫在眉睫,那么无论如何都会焦躁不安,无法安心等待,对不对?同时,孩子的反抗情绪也就出现了。明白了这一点,父母在制订计划时,就有必要将“反抗时间”考虑进去。因为这样就可以想“没关系,还有时间”,然后心平气和地等待。

不知为何总是不高兴,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哭到浑身是汗……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难免有些烦燥。

可是,这就是孩子。从古至今,没有哪个家长不曾为孩子头疼困扰过。所以,不要总是负面地认为“为什么我家的孩子这么任性”。更不要想“是不是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将自己逼入困境。请一定要想起孩子成长三角形的这个阶段。

溺爱限制了孩子原本的成长

不存在“ 过分的疼爱”, 但存在“ 过分的娇惯”。

孩子天真可爱,家长们一定要尽情充分地向孩子们表达对他们的喜爱之情。紧紧地拥抱他们,与他们温情对话,形影不离……不存在“过分的疼爱”,请安心地、尽情地倾注你对孩子的爱。

如果变成溺爱,那另当别论。所谓溺爱,就是插手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这是“娇纵”,会阻碍孩子的自主性发展。

在我们幼儿园,2 岁以上的孩子每天入园时要“工作”。收拾好鞋子和书包,拿出笔记本,在当天的位置贴上贴纸,放在自己班级的架子上,做完这些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这些工作,对我们来说轻而易举,但孩子们却会花费不少时间。不管是将鞋子整齐地放入鞋柜,还是从贴纸上揭下粘贴,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大工程”。

不管孩子花多长时间,我希望家长们尽可能地耐心等待孩子做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娇惯孩子的奶奶。她们三下五除二地做完所有事情,就像是在说“这都是监护人的工作”。

果然,隔代养育,更容易出现溺爱!由于年龄相差悬殊,平等地看待孩子就更难了。所以,真的会不自觉地插手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这个对你还有点儿难,奶奶帮你吧”,这样就剥夺了孩子自己工作、成长的机会。

如果持续被娇惯,孩子的自主性便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曾有小学老师联系我们:“他自己什么都不想做,我感到很困惑……想了解下,他之前在你们幼儿园的表现怎么样?”我不禁感慨:糟了!肯定在家就是这个样子,我应该多向奶奶提醒的。

不过多干涉和参与,支持孩子自己去做。

所以,当你拜托温和慈爱的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时,最好提前沟通好:“请不要过多干涉和参与,支持孩子自己做才有益于孩子成长。”

“如果长成一个没有意愿、没有热情的人,那孩子岂不是很可怜?”

……

……

……

把繁子老师的书——

《每个孩子都能像花儿一样开放》带回家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节选自大川繁子所著的

《每个孩子都能像花儿一样开放》

点燃孩子心中小小的火

让我想做、我可以、我能行的力量

贯穿孩子一生

    END   

本公众号部分图片为网络无版权声明图片,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戳原文,看更多罗玲老师推荐好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