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成长教育讲的什么(成长的教育“成长教育”是一个被忽视了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再穷不能穷教育。

年轻的父母孕育孩子之前都会彼此承诺,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大家口中最好的教育就是,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于是衍生了天价学区房、巨额的择校费;各类培优机构大行其道,学科提分成为刚需;高分低能现象频出;全社会惊呼:我们孩子的创新能力去哪了?

我们一直都混淆了一个概念,把“教育”等同于“成绩”。没有办法啊,高考是指挥棒,普通老百姓家庭只能死死抓住高考这个能够改变阶层的机会,拼孩子一个未来。

所以全社会陷入了一种怪圈。“双减”限制了校外培优机构,最焦虑的反而是家长。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至今已经全面落地,高中育人模式和高校招生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极大拓宽了升学路径,但是在家长眼中,分数还是唯一,上本科是不二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更谈不上什么“成长教育”了。

成长教育(Growth education)最初的概念,是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以荣格等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的。来源是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全球最著名、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家教案例,全球销售超过1亿册的家庭教育经典。荣格团队结合美欧二战后新一代青少年心理和思想中存在的焦虑和浮躁,提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在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做人、强化心理能力。”

成长教育的概念,从目的上讲,应该是培育身心健康的、适合社会生活的、能够自食其力的、家庭和睦的、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从内容上讲,主要是素质及智慧的开发和培育。因此,成长教育如果片面的追求诸如在校成绩等,变成了赤裸裸的“应试教育”,就不能实践它应有的目的。

这与我国新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如出一辙。

●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刚要》明确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

●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是新世纪以来国办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

●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制度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家庭教育由旧时期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论述家庭教育应当符合哪些要求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是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这一点,是传统家庭教育中一直被忽视的地方。现实家庭中,父母无一例外希望孩子考上985、211,忽略孩子的天赋秉性,一味拔苗助长。大量的孩子在扭曲的教育观念下成为刷题机器,扼杀了一代代人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结果是基础教育各学段严重内卷,片面高学历导致社会用工结构严重失衡,学不致用造成国家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普职分流、职业高考等,这些政策落地还需要广大家长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转变成才观念为基础。

成长教育是一门科学,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掌握的观念与方法的集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基本保证。成长教育包含认知教育(科学养育、自我意识、认知能力)、行为教育(亲子关系、行为习惯、脑能开发、生理健康、青春期、心理健康、压力管理、社交能力)、生涯教育(职业探索、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实践、研学课题)等。

在我国,成长教育往往被家庭教育、素质教育、生涯教育替代。成长教育概念一直没有被学术界系统研究,更不被家长们重视。殊不知,真正重视孩子成长教育的家庭,孩子的成绩及各方面才能都是很突出的,长大后成才概率大得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观念。广大家长要拓宽视野,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不要等孩子长大以后再后悔。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