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孩子的挫折教育怎么写(成长需要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中的挫折教育)

挫折商,指逆商。 

逆商(AQ)指面对逆境承受压力的能力,或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逆商AQ来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骋哥暑期的计划有一项是跟我一起做早餐,有一天早上打蛋的时候,一滑溜蛋全打在了碗外面,我一看下意识地急忙走过去,边用抹布擦灶台上的蛋液边说:“我来吧,等我敲好了你负责倒进锅里就好了,这样也算是你煎的。”

骋哥瞪着眼睛认真地看着我,“妈妈,请管好自己的手,不要出手太快了哦。”

我一下愣住了,好惭愧!赶紧道歉并感谢骋哥的提醒,同时又为他的自我表达欣慰,因为他正在慢慢成为一个独立而自主的生命!

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聊聊孩子成长中的挫折教育。

谈挫折教育,我们先观察一下平常生活中的场景:

比如,一个蹒珊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远一点的球,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赶忙走过去,把这个球拿给了孩子。

比如,孩子小时候想要自己吃饭,由于吃得又慢又折腾的满地都是,大人最直接的方法是喂他吃。

比如,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房间,整整用了两个小时房间还是凌乱的,你会嫌他笨手笨脚,然后自己动手收拾。

其实,大人们常常忽略的是,相比于完成这些事情,孩子更渴望的是独立完成的这个过程。

在跌跌撞撞走向这个球、在自己动手吃饭、在自己整理房间的过程中,他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成长的过程,他会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体会到自己身上的力量!

也许,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会犯错,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建立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挫折,但我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假如一个孩子这样长大,就会形成高挫折商,等离开家进入学校和社会,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挫败感,因为他的信念告诉他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假如每一件看似成长中的小事都是大人帮他的,也许他会开心,同时他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很弱小;有了问题,总会有人替我解决⋯⋯

小孩子会经常说“我来⋯我来⋯”,他渴望自己吃饭,渴望自己穿衣、渴望帮妈妈打扫卫生⋯⋯

有些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探索,而不是替孩子完成!很多父母不想让孩子添乱,于是不让孩子自主探索,而是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

这其实是一种懒惰的包办的爱。

在这样的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离开家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在家中,习惯了颐气指使,凡事别人替他,而离开家后,什么事都需要自己解决,也没人愿意接受他的颐气指使。

但小时候的经历告诉他,他是弱小的,他必须要有父母的帮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学习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恋爱吗?更不可以!

于是,他就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挫败感本来是正常的,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种种大大小小受挫的事,但自己探索长大的孩子相信,他可以靠自己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性地想靠别人帮助他处理问题,然后,他的方式就是逃避,最好是逃回家去。

然而,一个大孩子的愿望和一个小孩子的愿望是不一样的,父母已经无法替他解决所有的问题了。

帮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拿球、穿衣、收拾房间等是简单的事情,但帮一个大孩子交朋友、学习甚至谈恋爱,却是父母无法做到的事情,而帮一个成年的大孩子实现人生的价值感,则是父母永远无法完成的事情!

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比如,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要拿球时,他的真实需求不仅是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自己完成。我们不是替孩子拿到球,而是陪伴与守护,看着他独立完成,在他遇到危险时协助他化解。

再比如,当一个孩子说“我来…我来…”时,他的真实需求是自主行动的愿望,我们需要耐心地满足孩子的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残局。

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更是爱。多数时候,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很多的干预是出于父母心中的不信任。

我们需要记得: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化解一个挫折的难度,远胜于他长大之后化解一个挫折的难度。小时候拿不到球的痛苦,远轻于成年之后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遇到挫折的痛苦。

所以,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便无需再刻意制造额外的“挫折教育”,一个孩子成长中本来就会遇到很多挫折,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

孩子是天使,父母不是上帝,而是天使的守护者。

育见方糖,成长中遇见更多元的自己!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