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梦想(成长动力教育寻找孩子的成长动力)
“许多家长以为牺牲孩子现在的幸福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问题是,孩子没有现在的幸福,将来怎么可能会幸福?让孩子幸福,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想想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在日前举行的《新父母教程:1—9年级的孩子》新书发布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呼吁家长改变失之偏颇的教育理念。
顾明远举例说,养育孩子很大程度上与养水仙花很相似,前提是了解水仙花的习性。水仙花喜欢冷,要是被放到室温较高的地方,就会“疯长”,而将其放到温度低又能晒到太阳的地方,才能长得好、开出好看的花朵。教育孩子说到底也是观念问题,要明白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知道在哪些地方下力气。同时,家长也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和学校一起努力培养优秀的综合素养高的孩子。
“新父母教程”丛书的主编张文质表示,为了有针对性地给家长实实在在的指导,他带队对6039名家长做了问卷调查,力求找出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很多父母舍得花钱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希望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但他们忘了最需要受教育的恰恰是他们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影响。只有父母改变,才能引发儿童的改变。而只有儿童改变,家庭和社会才会更加充满希望。
“很多人说到家庭教育,就想到方法、策略、重建家庭关系等,这些都是对的,但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其实是拥有积极、科学的教育观。”张文质说,某种程度上,人生所有的麻烦都跟早期爱的缺乏、爱的不充分甚至爱的扭曲有关。在爱的基础上,满足孩子天性的需求,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产生对美好生命的自我体认。其实,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爱的教育,使生命自然流淌一种健康、积极、温暖、愉悦的能量。孩子的心田一旦注满了母爱、父爱、家庭的甜蜜,就拥有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能。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问题时,往往是二者目标不统一,老师和家长出现分歧。”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执行校长李怀源认为,孩子虽来自不同的家庭,但他们的成长是有共同规律的。家长在读着别人家孩子的故事、借鉴其他教育经验时,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为自家孩子提供成长动力,而不是把自己家的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本报记者 张贵勇)
《中国教育报》2017年06月08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