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严伯钧家境(生命成长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让人生有趣|严伯钧视频(上)《生命·成长》)

▲「此念」嘉宾 严伯钧

导读

严伯钧,曾是美国布朗大学物理学的博士,他为人所熟知,却是他的《西方艺术课》及《少年宇宙课》。

科学与艺术,在跨越如此大的两个领域里游刃有余,他是如何做到的?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选择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人生逻辑?

艺术并不绝对是感性的,从整个艺术史的发展来看,很多时候艺术是由理性来推动的。而科学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每一次突破性的壮举,恰恰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如果能够融汇贯通,在你所从事的任何领域肯定都会做得更好。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点此观看《生命.成长》第二季严伯钧(上)

严伯钧

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

后赴美国布朗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

组建过室内乐团的专业级业余小提琴手

开设《西方艺术课》《少年宇宙课》

《如何开发孩子的音乐潜力》等网络课程

抖音科普大V,拥有百万粉丝

《生命.成长》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01

学艺术是为了得到持久的人生乐趣

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在学钢琴,学古典音乐,但是他们的父母可能其实对古典音乐并没有什么了解,只是觉得隔壁家小孩学了,班上的同学学了,自家孩子不能落后。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得到一些艺术的熏陶,是一种值得培养的素质,于是家长花钱,孩子上课外班、比赛、考级。而大部分孩子最终就是跟艺术做了一场斗争,然后结束学习,因为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

艺术教育,最后的本质都是让人有乐子,是这件事情本身有吸引力,而不是做了这件事情我就能怎么样。艺术带给人的乐趣是持久的,随着修为的不断提升,会越来越感受到它的美好。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尤其是古典音乐,比起流行音乐,天生形式更复杂,内涵更丰富——更加复杂的东西就有更多机会,激起你不同的感受。哪怕是最直接的刺激和快感,都是一层升一层的。

02

主动练琴,源于一个真实的目标

我上小学时最讨厌的就是音乐课,因为小学的音乐教材大部分都是一些儿歌,非常天真的那种。

上了初中之后,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给我很强烈的震撼——不是耳朵,而是人的灵魂受到了冲击,曲子完了之后,感觉你是被摁在座位上动不了,动一下就破坏了那种感受。我就主动跟父母要求要去学小提琴,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去演奏这首作品。

父母给我打了很长时间的预防针,告诫我小提琴不容易学,开始就会有杀猪、锯木头一样的声音,要忍受枯燥和寂寞。但我不觉得枯燥,不觉得练琴有任何苦,因为我有目标,我相信终有一天我能够走到那里,能够演奏那首协奏曲。拉一天空弦,我会发现确实进步了,离目标更近一步了。

所以我也建议想让孩子接受艺术熏陶的家长,早期可以把欣赏艺术作为家庭活动,听音乐会、看博物馆、逛美术馆等等,让孩子产生自己的学习动机,明确目标。

——这个目标一不是为了跟别人攀比,二不是为了考一个证书。如果以磨灭孩子的兴趣为代价,换一张证书,失去了为今后的人生提供快乐的一个潜在可能,是非常不值得的。

在我的学生时代,父母几乎什么也没做。他们既没有逼迫我做我不喜欢的事,而喜欢的事又给了我支持,这就是最好的。

03

艺术的内核是理性的思考

上了高中之后,我开始对物理感兴趣,物理带来的幸福感和美感跟艺术是很类似的。大部分人认为,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大家的一个误解。

艺术并不绝对是感性的,从整个艺术史的发展来看,很多时候艺术是由理性来推动的。

比如说,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为什么水平提升得那么快?背后是几何学和解剖学的进步。达芬奇就亲自做过很多解剖,所以他对人体的构造非常了解,用在绘画上,也让作品更精确。蒙娜丽萨的面部就完全符合黄金比例。

印象画时期的画,比如莫奈,多是很模糊的感觉,其实并不是画家在故意追求模糊的效果,而是当时照相技术的出现,大大冲击了绘画行业,促使他们去追求一种全新的绘画方式——并不是去描绘这个物体本身,而是去捕捉物体的光影,自然就没有线条的概念,所以看上去一片模糊,但可以给观赏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往后,到了毕加索时期,他的立体主义的作品,好像是把一个的正面和侧面画在同一个平面,让人觉得很怪异,但又充满想象力,但其实他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即如何用二维的绘画平面去表现一个完整的三维的物体。

因为任何一个实物都是三维的,可是绘画时人的视角只能看到一个面,并不完整。所以毕加索的画就是在尝试把不同的面画下来,放在二维的平面,再组合起来。所以,你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和一个正面拼在一起,但这其实是画者对一个哲学问题的思考。

再到后面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其实都有很多的理性的、哲学性的思考在里面。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很多家长看到一些大师作品会说:“这种我们家孩子也能画出来!”还真的不是。孩子的画也会很美很有灵性,但是没有经过理性和哲学的思考。艺术的表现要依托感性的方式,但艺术的内核、附带的思想,包含了很深的哲学意味和理性思考。

04

科学的驱动力是大胆的想象

而科学总该是理性的吧?但其实并非如此。

科学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每一次突破性的壮举,恰恰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

比如量子力学,它的一些基本的假设是非常反常识的,没有办法在一个传统的理性框架下去思考。相对论也是这样,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就是光速不变原理——你在地上不动,冲你打一束光,测得光速是3×10的8次方每秒;你向着我跑步前进,还是向你打一束光,测得光速,同上。这跟我们的生活经验就非常不符合。科学中很多大胆的想象,甚至让人觉得比艺术更疯狂。

大家以为科学是在解决问题,其实科学最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一个好问题。提出这个好问题的人就特别具有想象力,特别具有艺术家气质。当然,后面肯定还是要有很多专业人员做好具体的工作,把问题解决掉,但提出问题这一步,至关重要。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艺术跟物理跟数学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不管是文是理,甚至工程学,可以说都是在哲学这棵大树下。

很多国人受“术业有专攻”的影响很深,所以就很好奇,一个学物理的怎么去搞艺术?但我觉得学物理的对艺术感兴趣很正常。

《傅雷家书》里有一段话,“先做人,再是艺术家,然后是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如果能够融汇贯通,在你所从事的任何领域肯定都会做得更好。

结 语

在今天这个时代,注定科技要走在艺术的前面,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跟艺术汇合。在严伯钧身上,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科学与艺术不是对立的,理性与感性彼此辉映。

当科技使得人类彻底从生存压力中解脱出来,人类将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存在的意义,追求精神成长在未来势必会愈加成为刚需。

或许严伯钧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这个时代选择了从艺术领域突破,实现他这一段的人生目标。对于别人对他的评价,他不是那么在乎。他认为今天公众眼中的他,与那个真正的他,仍然有很大的距离。

对严伯钧来说,人生不需要别人规定你要走哪条路。未来,他或许继续做艺术,也可能回到物理学研究的轨道。寻找自己所定义的“成功”,才是真正的人生目标所在。

2020年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每周四21:00点

准时上线

《生命·觉者》原班人马

历时两年制作,再次诚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第二季嘉宾名单

尹烨|华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凯平|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严伯钧|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艺术课》讲师

田宏杰|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叶逊谦|戏剧教育者、导演

黄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

郝景芳 | 雨果奖《折叠北京》作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约格·迪尔克斯|一行禅师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

王昱珩(水哥)|《最强大脑》中国战队队长之一

史炎|脱口秀演员,噗哧学院院长

李松蔚|心理学科普大V

林欣浩|作家,著《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等

杰弗瑞·萨德|“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嫡传大弟子

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教授及荣休校长

约翰·贝曼|世界顶级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师

奥托•夏莫 | U型理论创始人

周芳 | 纪录片《水下中国》导演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