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幼儿教育获得那些成长发展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妇女解放和全体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关注,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大力发展。
一 确立学前教育新的社会性质和双重任务
宪法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
195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了我国托儿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教养儿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儿童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又有社会公共福利的任务,急家长所急,为家长按新参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所以说托儿所、幼儿园不仅关系到广大职工和群众的切身利益,又和各行各业的建设息息相关。托儿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根据具体条件的不同各有侧重,但彼此又相互关联,应围绕教养好儿童这个目标。
二 根据国情和具体条件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根据具体情况有计划的发展托儿所、幼儿园,采取政府统一办园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园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1959年,在“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和“多、快、好、省”的方针,依据需要和可能性条件积极发展。在城市由工矿企业、机关、团体、群众举办,在农村提倡农业合作社举办。办园形式灵活多样,有寄宿制、整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
1989年《幼儿园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管理条例提出:地方各级政府可以依据本条例举办幼儿园,并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公民举办幼儿园和捐资建园。
在国家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学前教育得到稳妥健康发展。政府、部委办园教育质量较好,机关、工厂、企业、部队办园一般设备较好,城市街道、社区举办的托儿所幼儿园,有些是托幼结合,放宽收托年限,在为家长服务、勤俭办园上有优良传统。私人办的幼儿园形式多样,也解决了群众困难。农村发展出小学附设学前班、混合班各种形式。
三 制定统一的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1952年提出学勤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1981年卫生部提出;托儿所教育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为造就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打下基础。(三好学生)。
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促进儿童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基本技能,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基本上就是体、智、德、美)。
2001年教育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性和启蒙性的额,可以按照幼儿园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等五个方面,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2003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中提出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改革中:
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学前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提供安全丰富的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提出儿童学习和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四 实行地方分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1956年明确规定教育部负责幼儿园业务领导,卫生部负责托儿所业务领导及幼儿园卫生保健业务。
1988年,国务院进一步确立了教育部门作为幼儿园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
2003年,我国大中城市已经基本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园要求,但我国学前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与经济、社会、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学前教育事业的投入不足,一些地方简单套用企业改制的做法把幼儿园推向市场,减少停止投入、甚至出售。为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国务院指出:
今后五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教育和保育的服务。
ps:前0~3岁的托育发展还不够高且都在大城市,价格昂贵。关于婴儿的托育服务接近空白,一般依赖于保姆、月嫂、育婴师。
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方面,采取多渠道、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办托儿所、幼儿园。在此目标之下,提出新世纪最初阶段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国家制定有关学前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发展规划
省级和地市级人们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工作,统筹制定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城市街道办事处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计划,负责宣传育儿知识,指导家庭学前教育,提供场所设施、设备,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
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
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实际上农村都是留守儿童,村民自治组织很难发挥作用)。
各级人民政府都有维护幼儿园治安、安全和合法权益,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早期家庭教育活动的责任。
另外,该文件进一步明确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各系统间的分工负责和相互合作关系。
教育部是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卫生部负责拟定有关幼儿园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国务院教育部同财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收费管理办法省、市、区教育部门根据幼儿平均培养成本、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公办幼儿园的最高和最低收费标准意见,同级财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审核报政府批准后执行民办幼儿园根据办学成本确立收费标准。报有关部门备案。各地区要采取措施保证低收入家庭和流动人口享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建设部门同教育部门在城镇规划中确定幼儿园的布局和位置民政部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城市社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保障部要统筹研究农村学前教师的养老保险问题;城市学前教师要依法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编制部门要同教育部门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编制标准。有充分的发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五 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托儿所一般收3岁以下的儿童,幼儿园招收3~6岁的儿童,也有托儿所、幼儿园一起设置的。
托儿所有
乳儿班(10个月或1岁以下)
小班(1~1.5岁)
中班(1.5~2岁)
大班(2~3岁)
比较小型。
幼儿园设
小班(3~4岁)
中班(4~5岁)
大班(5~6岁)
城市幼儿园有教育条件好的大幼儿园,也有形式灵活的游乐场和玩具图书馆。农村因居住分散,多是单班幼儿园或者学前班。前几年,随着虐童案的增多,小型幼儿园、简易托儿所不被看好。
一般托儿所和幼儿园以全日制为主,三餐两点或一餐两点。城市有少量寄宿制幼儿园,还有少量季节性托儿所、半日制幼儿园。另外,按照教育内容特色,可分为音乐幼儿园、体操幼儿园、绘本幼儿园实验如何培养儿童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六 学前教育改革道路曲折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主要学习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当时批判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由教育思想,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废除了以前的单元教学,改为分科教学,但当时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学前教育经验有失偏颇。
20世纪50年代,强调阶级教育,十年动乱,学前教育受到严重摧残。
1979年成立学前教育研究会,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教育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大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更加整体、系统和深入的科学的发展态势。所以我们现在在大城市可以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特色、非常细化又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机构。如森林幼儿园、安吉游戏、蒙台梭利托育、瑞吉欧幼儿园、水育等等。
学前教育也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如果这一阶段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都没走好,中学生在强大的应试压力下,就更别提了通识教育、核心素养这些理念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百度快来关注陈灵均的教育笔记
#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