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话(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给家长的一封信①|家庭教育是托举孩子成长的基石)

      今年是《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实施的第一年,在第27个“国际家庭日”来临之际,湖州市教育局、湖州市妇联联合推出5封全市中小学家长的信,用最温情的方式,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共同呵护孩子的成长。今天,我们向家长朋友们推出第一封《家庭教育是托举孩子成长的基石》。

家庭教育是托举孩子成长的基石

亲爱的家长朋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树人育才,家庭为先。自古以来,中国就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良好的家风、严格的家规、传世的家训是保证一个宗族绵延兴旺的文化根脉。诸葛亮的《诫子书》、欧阳修的《诲学说》、朱柏庐的《朱子家训》,虽历千载百年,读来依旧振聋发聩,字里行间渗透着先人立身处世的智慧和对子孙后代的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的教育,从来就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庭教育是孩子受到的最早的教育,也是受到的最长久的教育,它伴随孩子的一生,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孟母三迁”影响了伟大思想家孟子的成长历程,“岳母刺字”则造就了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从古至今,大多数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总是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孩子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提升,那家庭教育的重点则是对孩子品德、性格、习惯等的塑造,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诚如宋庆龄所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善良、诚信、感恩、阳光、自信、自律、勤奋、坚韧、探索精神等等优良品质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虽然人们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养而不育、隔代教育、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单亲和重组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在家庭教育中仍存在着很多误区:

重学习成绩,轻全面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功利心的倾向同样十分明显。“应试教育”的盛行,让许多家长把孩子的成绩看成重中之重,认为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学习是孩子唯一重要的事情,考上名牌大学才是孩子的人生目标,而忽视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孩子综合素质不高、出现性格缺陷等。

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有些家长误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其实,真正的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有15-2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即使在名牌大学,学生中同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影响学业,影响交往,影响正常的生活,影响身体健康,严重者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

对孩子期望过高。很多家长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有的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抱负不切实际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和成长,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不快乐,家长很失望。

过度溺爱,过于迁就。不少家长把精力和财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即使是不切实际的要求,也会尽量去满足。一味地溺爱和迁就,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管教,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孩子的情感缺陷,比如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等。

无微不至,包办代替。有的父母心甘情愿一辈子当孩子的保姆,对孩子保护过度。岂不知,你的无微不至,苦了自己,也坑了孩子。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你替孩子多做一项,孩子自然就少学会一项,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过多干涉,不懂孩子。今天的孩子渴望被大人读懂,懂孩子、理解孩子是一种教育智慧。借着爱孩子的名义,急功近利地按自己的愿望、标准去培养和要求孩子,只会带来孩子的无奈,并可能造成亲子冲突。

家庭教育,小则兴家,大则兴国。好的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应当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培育良好家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家的本质是内心的归宿,需要的是真诚的关怀和亲近,需要的是人情味儿和同理心,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孩子们浇灌家庭的沃土,培植美好的未来!

关老师工作室

2020年5月

湖州教育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