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家长怎么样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哪些(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成长家长应该怎么教育,孩子长大才能“不吃亏”?)

听友说,亲戚的小孩被家里教得有一点点自私。比如说,孩子到他家里和他的孩子玩儿,他拿出零食来,亲戚的孩子一定要先挑,还要挑好的、挑大的。两个苹果,这个孩子要比较之后选他认为好的。听友与亲戚沟通,亲戚认为没问题,“说明我们孩子会做选择,会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长大了不吃亏。”

这个孩子学习好,被选为课代表,小孩说不要做,太耽误时间了,因为影响学习。孩子父母说:“这样挺好,这是我们教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去拒绝别人,不能一味地牺牲自己。”

公车上,孩子也不懂得给老人让座。孩子说,“没有必要让座,每个人都买花钱买票,为什么我要让给他?我站着我也不舒服,他要是怕站着他可以等没有人的车再上,他为什么非要在现在去上车呢?”

这个孩子到听友家玩儿,如果说让帮着做点活,这孩子是不愿意做的,他说“凭什么让我帮你干活?”听友让他自己的孩子干活儿,这个孩子也不愿意,因为没人和他玩儿了。

总之,听友认为这个小孩比较自我,征求我的意见。首先,我觉得很难从一些小事上给一个孩子定性。再者,自我、不自我也很难界定。给孩子贴标签也不合适。而且,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自我与否已经不与品德相联系了,更多被认为是天性、个性。

我成长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那个时候单位分带鱼,有的时候分得大捆小捆不匀,一般是先去的人拿小捆,讲究礼让,至少我的父母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我们的。楼道里看到邻居在干活,比如说冬天搬煤或者收拾冬储菜,看到了也要搭把手,至少要问一声是否需要帮忙,不能从人家身旁一声不吭地飘过。现在,社会风气显然发生了变化。过去一些认为自私的标准,现在不算自私了。

但是,如果家长怕孩子吃亏,咱们就从吃亏这个角度上分析一下,看看家长怎么培养孩子特点才不会吃亏。如果这个道理想明白了,很多家长也容易做决定怎么养小孩。

先说拒绝别人。确实应该学会拒绝,尤其是我觉得华人特别不善于拒绝别人。来了加拿大之后,我发现用英语say no时很容易。比如去别人家做客,主人让你吃这个、吃那个,中文说不吃不吃,主人也会拿给你。英文说“No,thanks, I am good”,主人就不再张罗了。这可能是一种语言习惯或者一种思维习惯。

拒绝别人本身不是个问题,看要看拒绝的是什么。如果是像上面的例子,主人张罗你吃喝等等这类个人交往的事情,我认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决定接受或者拒绝。这与拒绝为公众服务是两回事。为公众服务不应该随便拒绝。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许多事情要靠大家一起去努力,就包括参与到义务活动中。无论一个团体大小,都需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这个角度看,听友家亲戚的这个孩子拒绝当课代表,不大合适。

小孩子成长过程中,还要学会如何与人友善相处,这一点也非常重要。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比如苹果一个大一个小,每一次我们的孩子都去拿大的,那么小苹果就要给别的孩子。每一次都不吃亏,就要让别人吃亏。这样很难与人形成长期的良好的关系。

良好的关系很重要,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个关系不是说拉关系走后门那个关系,而是人与人基本的关联。一个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他的工作、生活也会很顺利。如果事事让人讨厌,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谁愿意帮呢?

关于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哈佛大学做了几十年的研究。研究发现,获得幸福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这个角度讲,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就更大了。

幸福,是个人奋斗的终极目标。倘若问父母希望孩子长大了过什么生活、有什么人生,十之八九都会说,“希望孩子将来能幸福!”家长千万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因为怕孩子吃个小苹果、少吃两口东西或者多做点儿事情,就本末倒置,忽视了学习如何与人为善,结果呢,让孩子将来奋斗一生、奔忙一生还找不到幸福。那才是吃了大亏!

再看第三个方面,什么算吃亏?什么算失败?有时候,很多事情是塞翁失马。退一步,即使是100%的吃亏、失败了,那又怎么样?任何人不可能永远做常胜将军,总是没有一点闪失。教会孩子接受吃亏,接受失败,接受不如意,这个更重要。教孩子“不吃亏”,孩子可能永远也“掌握不了”,因为世界不是他说了算的。美剧中常有“This is the life”——这就是人生。这句话说起来是很容易,听起来很浪漫,实际的意思却比较暗淡。

我们都希望小孩会进步、会向前,这并不难,难的是他不止要会上山,也要会在走了歧路、遇到断壁时下山。激流勇进几乎是每个人的一个本能,但是也要懂得激流勇退,主动地退,不要撞了南墙还不死心。

当确实遇到了不如意,怎么办?怎么平复自己的心情?怎么样接受现实?这些功课,家长要让孩子从小了解。否则,孩子一路顺风顺水、呼风唤雨,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天天被人夸,什么事都不吃亏,一路蹭蹭蹭地走上去,大学毕业了、博士毕业了,总要到社会上去,难道就能永远那么顺吗?我想不可能。

教育孩子的时候,眼光放得远一点。不是说孩子大学毕业了,故事就结束了,恰恰相反,是人生的真正开始。大学毕业、结婚、有个好工作,这些都不是人生的终点,死亡才是人生的终点。在死亡之前,每个人都有相当漫长的一生。如果能把眼光放长,有些困惑可能就自动消失了。

在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路上,每个人都是学生,每个人都是行者,永无止境。

注:本文封面及内文摄影由袁宇澄先生提供,谢谢!

好文章怎能独享?转发是最大的支持~~

作者简介:

王立博士,弃商从文后定居加拿大专职写作。关注教育、认知成长。在喜马拉雅开设专辑“在加拿大,有所思”,并在知识星球开办写作小组、教育及移民经验分享课程及便于交流的“小密圈”。已出版多部著作、译作,发布文章近千篇,举办分享讲座百余场。

▲长按二维码,关注辛上邪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