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和激励(这是成长在于教育教师成长|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而不是塑造)

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只需要将其内在的良知良能唤醒。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觉等生命的能量。如果我们不能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看!以这只是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唤醒”!多么富有启发意义的教育箴言。苏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个伟大的心灵雕刻师吗?他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他利用接生术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从蒙眛状态中唤醒。我也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借古圣先贤的智慧唤醒无数家长的智慧,引导家长找到唤醒孩子智慧的钥匙。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们应该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力量,让孩子从蒙昧中醒来。而不是一味地强行孩子学习,无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在被动状态下的学习只是应付差事,对孩子的智力启发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我们要做心灵的唤醒师,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学习的催促者与强行灌输者。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是人类集体心灵神秘参与的智慧活动。这位智慧的希腊老人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呵护好孩子明净的心灵,让他们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自觉自悟,在成长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当有一天,孩子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唤醒不只是依靠外界的一种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觉知与自我唤醒的觉悟与力量。《大学》上讲,“顾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我们要顾念、理解上天赋予我们的光明的禀赋,我们要弘扬自己天赋里的智慧与品德,所有这些宝贵的天赋潜能的开发与发展,都需要我们自己自觉彰明并将其显现出来。教育要作唤醒的功夫,而不是强行地灌输知识。当孩子的求知欲望与生命的力量被唤醒之后,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这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唤醒心灵智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即是说教育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当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孩子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生命成长的体验,这种亲身的体验以及知识的得来是经过他自己验证的。这样也就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起来,孩子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就是智慧。智慧并非知识,但却离不开知识。智慧可以说是适用的知识,是知识与价值观的具体结合,来自于对生命、自我与世界的深刻体验与反思,并形成了动态的判断力。因此,它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明觉,在生活中实现为真善美与和谐、无执、超越等价值形态。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做是在严肃的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唤醒教育和自我教育。从某种意识上讲教育的所有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唤醒人类心灵中的真、善、美。我认为,让孩子早一点了解和学习事物,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让孩子多读经典作品等等,都是唤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孩子的心智唤醒了,他就会留心发现周围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并思考怎样与世界发生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得到成长力量,并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方向。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的天使,每一个天使都等着父母去唤醒。

阅读的五个层次,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

阅读的五个层次

文:雾满拦江

朋友圈推送来篇微信,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差异。

中国这边,排第一位的应当是小说类,诸如《平凡的世界》在两所校园夺得阅读之冠。余者有《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绝代双娇》《天龙八部》......多是些文学作品,思想类型的书,极为稀少。

而美国十所高校综合排名,借阅量前十名的书籍分别是:

01.《理想国》柏拉图

02.《利维坦》霍布斯

0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0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0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0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0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0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

0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这篇微信评述说:从榜单来看,中国的大学生们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书籍,较少阅读有国际视野的书籍,较少阅读综合类或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还有一个现象,名校和普通高校学生阅读差异不大。

这个评价或有道理,但换个角度,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依据个人的阅读经验,中国孩子的阅读量太少,少到了怕人的程度。

大学生之所以阅读类别多以小说为主,这是因为阅读的起点就在这里。从阅读心理上来看,阅读也是循序渐进,分这么几个步骤:◎第一步:阅读纯娱乐小说,属于初涉阅读的小清新,思维视野关注自我;这是阅读的起点,这个起点继婴幼时代的童书而持续的,功效在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敏感性。但由于中国孩子在中学时为了拼高考,阅读功能基本上废掉了,到了大学才补这一课,但已经错过最佳时期,多数学生有可能连这关都闯不过。如果一个孩子,大学稀哩糊涂走一圈,最后居然不喜欢读书,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远的不说,近的有复旦学生毒杀自己的室友,美国那边还有一群留学的中国小女孩,因为凌辱自己的同胞被判了重罪。这些事,就是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读了半天书,也未能消弥心中的暴戾之气,说到底就是读书量太少,还没完成文明教化,仍然停留在原始人的野蛮生长状态中。

但人这东西矫情的狠,不读书吧,处于质胜文则野蛮的阶段。这个流行娱乐小说一读,又会矫枉过正,误入“文胜质则史”的误区。

处在阅读的第一阶段,大概算是网络上被嘲笑的最厉害的文学青年。文学青年是讲究腔调的,这跟孔子说的文胜质则史的“史”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个矫情,就是个装模做样,就是年纪轻轻却酸腐气息冲天。长吁短叹老是抱怨怀才不遇的,也是在这个起步阶段。只是因为读书量少,还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才会有此抱怨心态。他们的思考,是没有深度的,是幼稚的,完全情绪化,凡事就看自己喜欢不喜欢。广度上的思考也没有,是完全自我的。这时他们人格相当脆弱,所谓自我也是飘忽不定的,呈现出十足的孩子气。这些毛病,一旦进入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就自然消失了。第二步:阅读传统经典小说,属于思想较成熟人群,视野关注周边;当孩子把流行的娱乐小说读过,文字的敏感性就培养了出来,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人物结构,要阅读些智力含量较高的作品,诸如安·兰德、奥威尔、昆德拉卡尔维诺或博尔赫斯等。而这些书在各大高校没有上阅读榜,这就证明国内的孩子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时间严重不够。传统经典小说剖析的非常深刻,对人性反应的也比较全面,尤其是书中有许多复合型性格的人,这让此一阶段的阅读者们,获得了对人性观察的立足点。这时候,他们思考的深度,不再是幼稚的,而是成熟的、理性的。思维的广度,也不再囿于自我,而是能够兼顾周边,少了鸡汤文大谈特谈的,能够体会他人心情,学会换位思考。到了这一步,阅读者的人格就基本上成熟了,知道了责任与义务,能够担当人生使命了。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此时阅读者还未形成更丰富的理性思维,他们在生活中会是个好学生,好家人,听话的好员工,但只是社会的乖宝宝,没有什么创意。总之,这类人是社会的主流,也是最苦憋的。宝宝们心里苦,但是他们不说。因为有第三个阶段,在等待着他们。第三步:进入史哲领域,具有“富人思维”,视野关注社会;只有对经典广泛涉猎,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兴趣。这时因为经典小说中,大量的涉及到了史哲领域的概念,诸如神话或者历史典故。上述这些典故在书中频繁出现,最终形成阅读敏感点。能够读懂《史记》《文明的故事》《文明史》等等。这个阶段的人,是非常高雅的,非常有品味的。他们的思维深度就是网络上最经常说起的“富人思维”,遇事不是看短期的利益,而且是看长远的价值。所以他们又可以称为价值型、长线思考型。看问题更注重规则,比普通人多看出几百码的距离。在思维广度上,这类人注重的不是自我,也不局限于周边。他们会把一个问题,放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考量,所以他们的结论,也往往充满智慧闪光点,让人眼前一亮。他们都是钻石王老五,是社会中流砥柱的中产阶级。他们有思想,有能力,高智商,会赚钱。但,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他们无时不刻不是忧心忡忡,老是有种大祸临头的危机感。这种心灵压力,只有在他们进入下一阶段时,才会解除警报。

第四步,进入思想领域,成为思想的修行者,关注人性;有了史哲的基础,这时候就会阅读大量的思想典籍。诸如《人性论》《政府论》《论法的精神》《科学的反革命》等等,阅读到了这一步,才算是个读书人,阅读量才能够勉强和西方学府的大学生比划一下。这类人的思考,已经不再停留于狭隘的利益或是价值,更多的注重延展性,注重现实的可操作性。他们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获得了空前拓展,不再看一件事是否合理,一个规则是否公正,而是是否具有持久性,注重的不是什么社会公正,也不是什么肤浅的道德评述,而是针对人性本身。许多你以为好的东西,未必符合人性,这些东西就不会获得存在依据,更不可能持久;相反,一些你认为不好的东西,却是人性的天然流露,这时候你对道德的观感,也与此前大为不同。危机感的警报,只有在这层次才会解除。但这时候的生活也是乏味的,沉重的,甚至有种苦行僧的悲情。就是一个“累”字。乐趣,只有在下一个阶段,才会获得。第五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获得身心自由。理论上来说,真正的思想家不需要读这么多的怪书,才能够构建自我思想体系,但这种生而知之的异类数量较为罕见,几百年也出不来一个两个。当阅读达到第五步,不确定的人性也只不过是天地自然的一个偶然片断。唯其在这种时候,才有可能生出悲悯之心,才能解脱自我或外部环境强加于身心所有束缚与羁拌。才能够获得心灵的、精神的、与现实物质的多重自由。这类人的思维深度,就是高晓松所说的,诗和远方。完成这五步,你的人生就游刃有余了——这时候,你的思考不唯有一定的深度,也有足够的广度,简单说就是看问题看得通透,生存很容易,不会有什么痛苦或是压力,即使有也没那么夸张。考虑到我们之中许多人连现成的书都读不明白,最好还是视自己为一个普通的守夜人,就是读懂书,建体系,再传承,以待来者。但如前所述,即使是一个不读书的人,也未必就肯定是个质胜文的野蛮人。现实是本最好的教材,能够让人迅速成熟。许多不怎么读书的人,也能够达到思维的第三层,甚至第四层。即使要做到这一步,也需要先行对思维认知有个思考,这个思考又称为元认知的能力。就是你要如何获得知识,这些知识在大脑中如何有序组列的过程。一只苍蝇,哪怕在泛美航空的飞机里,周游了整个世界,飞出再远,它仍然是一只苍蝇。没有思想的人,走出再远,其实还在起点。一旦拥有了思想,也就有了俯瞰问题的全景视角。如果你希望走得更远些,读书绝对是个讨巧的法子。因为图书是人类智慧凝缩的精华,是我们通往自由王国的最简捷径。 最后留道习题: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他年轻时,一战正要爆发,同龄人纷纷当兵入伍,罗素却吊儿郎当,袖手旁观。有个老太太气愤的对他说:孩子,你的同龄人都去当兵打仗了,你却在这里游手好闲,不感觉到惭愧吗?罗素问道:为什么要打仗啊?老太太回答:当然是保护文明啦。罗素哈哈大笑起来,曰:老人家,我就是他们要保护的那种文明。

现在请回答,罗素的这句话,在思维的深度及广度的哪一层?老太太的责问,又在哪一层?

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俯拾即是,人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在阅读,无论是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然而,读书未必有用,开卷未必有益。读书的数量固然重要,但质量更重要。叔本华说:“真正独立思考的人,是思想上的君主。”要站在这样的思想高地上理解世界,需要长期的训练,或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快节奏急行的现代人来说,其实并不容易。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能够指点迷津,让我们茅塞顿开的前辈老师,和他们作为资深读书人用一生经验所提炼总结出来的读书心法。因此,《南方周末》特约一百多位人文学者,包括余英时、杨奎松、张鸣、吴思、刘瑜……请他们向读者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与心得。这些学界大咖的读书“谋心”的文章,汇集成一本书——《我书架上的神明》他们选书、读书,不是人随书转,而是书随人转,书为己用。就如刘瑜在书中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书中学者,不仅是学有所成的学者,更是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的读者。138位学者,138个角度,138条选择之路,足可让读者视野大开,少走许多弯路。他们如何在懵懂读书中,寻找和确认自己口味,如何通过读书复苏沉睡的思考能力,更值得读者去发现,去思考。

特级教师吴正宪: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课堂提问?

精心设计提问,能够使课堂教学结构更为合理,同时调动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提问的技能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求教师掌握和运用有效提问的策略,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课堂提问?吴正宪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

1

提问和情景相结合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能够起到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要达成上述目标,首先需要教师读懂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将知识进行科学归纳和演绎。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哪些知识用提问表达,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何用提问衔接,每个环节应该配备的提问难度如何。对教材进行梳理,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能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适当的情境提出问题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分析——猴王为什么笑?很多数学老师在讲解“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往往结合知识内容直指主题。首先给学生出示一组算式,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组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观察给出的算式,进而对通过观察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最后得到商不变的性质。吴老师独辟蹊径,上课伊始,就给学生讲了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有一天,猴王要给猴子们分桃子,它对两只小猴说:“请你们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然后按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两只猴子听了,连太少太少。猴王听了,接着说道:“那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然后再按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吧!”小猴想了想,接着对猴王说:“大王,能不能再多给些?”猴王略作思考说道:“这样吧,把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再按照这个标准把桃子分给群猴,这样总够了吧!”小猴子听了高兴地笑了,连声说“谢谢大王,谢谢大王”,猴王也笑了。同学们想一想,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猴王笑的秘密是什么?沉浸在故事中的学生被小猴、猴王的对话深深吸引着。是啊,猴王为什么笑?这“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生动的情境,引发出关键的问题。

2

提问和思维相契合

教师提问要看准时机,适时提问是一种高水平的教学艺术。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比作一潭水,教师的提问就如同向潭中投石。“投石”的早晚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投石”过早,学生的思维尚未充分活跃起来,不能很好地把要解决的问题与教师的启发诱导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而“投石”过晚,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就很难达到开启思维的最佳效果。案例分析——方程是什么?一提到“方程”一课中应该渗透哪种数学思想方法,老师们会不约而同地说出模型思想。但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感受到模型思想,体会到每个方程都是一个模型,又是一道难题。当学生们经历了操作、分类等一系列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时,陈千举老师并没有就此写出课题,而是指着“20+x=100”这个式子说:“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方程,谁能结合这个式子来说一件事,这件事要能用这个方程来表示。”“妈妈带了100块钱去超市,花了一些钱后,兜里还有20块,这件事就能用这个方程来表示。”“桌上有20块巧克力,把盒子里的一些巧克力倒在桌子上,桌子上就有100块巧克力了。”“原来有20张纸,又拿来一些纸,就是100张纸了。”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讲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可以用同一个方程来表示。在这节课上,学生们不仅能够用语言描述方程的意义,而且认识到只要数量关系相同,同一个方程式能够嵌入不同的情境中,感到了方程式既简单又强大。模型思想的种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扎根了。

3

提问与追问相契合

课堂提问是设疑、激疑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外显形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提问之后不断追问。抓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案例分析——可能与不可能在教“可能性”时,教师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个摸奖箱,猜猜看奖品会是什么呢?”“小玩具!”“学习用品!”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猜测着。“你们说的都有!”教师又接着说:“如果哪位同学能从箱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就能获得一个笔记本作为奖品。”5个人摸完了,都没摸到蓝色的球。教师若有所思地问道:“今天同学们的运气可不太好哦!”学生有些急了:“您的箱子里是不是没有放蓝色的球啊?”“大家也这么认为吗?”教师反问,很多学生表示赞同。箱子里的球被倒了出来,有红球、黄球和绿球,真的没有蓝球!“老师根本就不想我们中奖!”学生吵嚷起来。“说说看,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中奖呢?”学生回答:“您的盒子里根本就没有蓝色的球,却规定了摸到蓝色的球才能中奖,我们当然不可能中奖了。”教师追问:“怎样才能使同学们有获奖的机会呢?”学生:“在摸奖箱里放进蓝色的球就行了。”教师:“那把这3个蓝色的球也放进去。”教师摇动摸奖箱后问,“这次谁愿意上来试一试?”一个学生应邀走到摸奖箱前,教师没有让他把手伸进去,而是向同学们抛出问题:“请同学们预测一下,这位同学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来,肯定能中奖吗?”“有可能中奖。”“不一定中奖。”“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教师转向摸奖人,问道:“你怎么认为?”“我当然希望中奖了,可是我也不确定。”教师接着问:“大家亲眼看见老师把蓝色的球放进去的,怎么还不确定?”摸奖的学生说:“因为箱子里不仅有蓝色的球,还有其他颜色的球,所以我有可能中奖,也有可能不中奖。”“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猜猜看,他会摸到一个什么颜色的球呢?”“四种颜色的球都有可能摸到。”“我们只能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这次摸奖的结果了,是吗?”学生们众口一词:“是!”教师板书了“可能”两个字。创设学生熟悉的摸奖情境,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层层设问经历了“猜测—体验—推理—验证”的过程。有趣的情境,充满数学思考的追问,带领学生向问题的纵深探究。环环紧扣的追问,使学生们对“不可能”“可能”两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们在学中思,在悟中得,教师的追问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坚持宪法至上”大单元学习课时4学会提问

春日研学季

“坚持宪法至上”大单元学习课时4学会提问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  杜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辨析、联系生活情境提问及反思,了解宪法监督的内容,理解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感受宪法核心价值追求,坚定政治认同,树立法治意识。

2.通过模拟新闻发布会、课本提问及辨析、学习提问的技巧,培养总结反思能力,掌握问题发问的思考路径。

二、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提问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提问的价值,掌握提问的方法。

三、环节设计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带领学生快速回顾“坚持宪法至上”大单元学习前三个课时的学习情况,开门见山导入到本节课学习内容。

教师:同学们,在“坚持宪法至上”这个大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前两课时的自主学习和教师领学,了解到了本单元的一些重要的知识;在第三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在不同的情境中认识和了解了宪法。那么我们对于本单元知识是不是就没有任何疑问了呢。“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今天我们用提问来开启进一步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提问》。

(二)主题环节一:初识问题

1.新闻发布会模拟记者提问

展示两会期间部长通道新闻发布会的照片,展示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的照片。

提问:如果你是现场记者,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可参考样例:部长您好,我是的记者,我的问题是。  

学生回答。

2. 展示现场记者的提问

近期,ChatGPT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我想请问一下科技部如何看待这种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从监管方面,科技部有何考量?谢谢。

                            ——路透社记者

当前形势下,生态环境部将如何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3.提问: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可以从这些记者的提问中学习到什么?

总结:可以有的提问方向:针对单一知识的深度思考;与生活的联系;对未来生活的预测。

4.基于教材内容的提问:

(1)阅读书本第27页倒数两段内容,提出1-2个你觉得“好”的问题   

(2)小组讨论并选出一个“好”问题,稍后全班展示。

5.小组问题展示与采访

(1)各小组展示自己选出的问题

(2)教师提问:这些问题可以分类吗?

(3)教师采访:

①提问小组负责人:你们为什么会选出这个问题?

②提问问题的提出者:你是如何想到这个问题的?

补充总结:我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进行提问。

(三)主题环节二:辨析问题

1.展示一位学生的提问:“坚持宪法监督”是否与“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相矛盾?

(1)你觉得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提出来?

(2)但就对提出这个问题而言,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总结可以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的特点:

l 针对单一知识的深度思考

l 多个知识之间的关系

l 与生活的联系

l 未来发展趋势

(四)主题环节三:联系生活情境提问

1.展示材料

小胡的叔叔有一次开车时,跟其他车发生刮擦,两车协商时都认为自己不应为事故负责任。

前来处理的交警,勘察现场后,提出查看司机的通话记录。

请针对以上情境提出一个问题。

      生1:可以查手机通讯记录吗?

  生2:司机之间是有什么隐情吗?

2.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现场搜证

3.学生汇报

4.老师总结并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

①展示搜集信息:

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违者扣2分处警告或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

因调查交通事故案件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查阅或者复制交通事故当事人通讯记录,有关单位应当及时、如实、无偿提供,不得伪造、隐匿、转移、销毁。

                                ——《甘肃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宪法》第四十条

②对比信息

因调查交通事故案件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查阅或者复制交通事故当事人通讯记录,有关单位应当及时、如实、无偿提供,不得伪造、隐匿、转移、销毁。

                                   ——《甘肃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宪法》第四十条

提问:两者有没有相矛盾的地方?

列出理论支持:

③总结解决问题的路径

总结:重要的不是你知道的事实,而是你判断事实的能力。

5.后续进展:

    2018年,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启动对全国57项地方交通安全条例进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时,发现了这条规定的问题。

    经过严格的审查,201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做出了“涉及公民通信自由及通信秘密,缺乏法律依据”的结论,向当地人大常委会发出审查意见督促纠正。相关规定经指出后被修改。

总结:法律是不断完善和改进的。

我国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6.追问反思这个问题完全解决了吗?

总结:我们要学法懂法,遵守社会规则,增强法治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五)主题环节四:提出一个“好”问题

1.小组讨论: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也可以联系两会热点),小组提出一个“好”问题。

2.后续任务布置:每个小组领回一个最想探究的问题,用于下节课全班展示答疑解惑。

(六)下节预告

下节课将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第5课时:解疑释惑,深度学习的学习。

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  杜锐

人到了一定阶段之后,跟别人聊天一般会刻意地回避年龄。但是在教师群体中,教龄又往往是彰显丰富教学经验的一个不容置喙的佐证。但教龄真的就能够完全等同于教学经验的年限累积吗?“你是教了十年的书,还是同一个内容教了十年呢?”一位让人尊敬的前辈曾经这么问过我。对于教师而言,努力跳出自己的教学舒适圈,不断挑战自己的未知领域,是获得自己迭代成长的唯一方式。感谢中心组这么多年来给我这些宝贵的学习体验,专家引领、任务驱动和同伴互学不断开拓我的眼界,也让我有勇气去挑战以前从未涉及的任务。

1.为什么要选择“它”

如果说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内容有几块难啃的“硬骨头”的话,宪法单元教学一定是当之无愧的其中的一块。“中心组要勇于挑战。为什么不试着做做呢?”这是庄老师在选课题时给我的建议。而在选择教学模式的时候,我们瞄准了大单元教学。王老师作为新课标编写的核心成员,一直在研究大单元教学,也曾在论文中展示过大单元教学的样例。这些样例实际操作起来是怎样的?我们期待把这些构想落地。

而在大单元教学中,有些内容是相对比较好展示的,但有些内容则是内显性的不易展示的。选择“学会提问”这个课题,也是试图为这些“内显性”内容的寻找落地方式。于是,就有了本节课。

2.如何评价“它”

1)立足学生素养提升,让学习真正地发生,激发学生后续探究的愿望

其实很多学科都会或多或少的教学生“提问”,如果说语文的提问,更多的是基于学生文本理解或者文字思维力的培养的话,那么我们思政学科所教的提问则更想为他们探究问题、关注社会提供一些可以思考的提问路径。

学生在本节课中成为了真正的学习者,课堂中既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也给了他们小组共学的机会。教师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中心地位,充分给予学生尊重。甚至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时,也是寻找自己想要探讨的问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构建则需要教师更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本节课的课堂构建关注了学生已知与未知的知识,通过对于新闻、文本、生活情境地不断提问,促进学生对于如何提问的认知不断深入,能够深度参与到学习过程。本节课能够激发学生后续的探究愿望,在课堂结束后仍然对于探讨的问题保持持续的兴趣。

(2)跨学科融合思维,能够借助新闻媒介资源,启发学生提问

本节课的课堂设计有机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借鉴了媒体记者采访中精雕细琢的问题,以此启发学生学习提问的技巧。学生在跨学科融合的课堂中感受到提问的一些路径,并在下一个文本环节的提问中,将这些习得的技巧运用自如。

3)努力将隐性思维显性化呈现,及时总结提升帮助学生理清思绪

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也能越来越能启发新的问题。思维的变化,尤其比较难展示的地方在于外化。本节课试图构建思维的显性化展示。通过让学生分享“如何选出好问题”和“如何想到这个问题”以及复盘一个学生基于理解的错误问题“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鼓励孩子不断将自己思考的过程展现出来。

3.将来更好改善“它”

从一个事物的完整叙事逻辑来说的话,应该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本节课想要教学生“学会提问”,其实是希望学生明白提问的重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更多展示方法。但是因时间所限,本节课将提问的重要性渗透在了如何提问中,没有把这部分更好的展现。

我们把“如何提问”放在一节课时内展示其实远远不够,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提问技巧的探索也应该时时渗透。而对于如何教提问,本节课也是展示了一种路径、一种思考,还有更多的方式依赖我们更多人更深度的探讨。

跟一群纯粹的人,没有任何功利之心的做纯粹的事,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每一年都要改变,每一次上课都努力突破自己,我想哪怕再过十年,我依然能说出“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这样的话。

从“师问”到“生问” ——课堂教学的华丽蜕变

南京一中初中部  李露露

提问行为历史悠久,即便在当代其魅力犹存。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便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精神产婆术”的教学方法,其核心也是提问。当然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其主体也可以是学生。提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专家布鲁巴克也总结:“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本人非常有幸参与了杜锐老师市级公开课的磨课过程,期间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讨,收获颇丰。杜老师呈现的这节课无疑是一节富有创意的课,充分体现了培养“生问意识与能力”的教学智慧。

一、精心设局,触发问题产生

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也主要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问题情境也更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杜老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置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情境。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思考力,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制造提问的氛围,引导学生将埋藏在意识深处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该环节中,一方面培养了政治认同,另一方面也培养提问的礼仪,比如“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符合什么样的场合呢”“问题是不是得有一定的深度呢”个人觉得将国家大事用活泼的方式引入课堂中为我的教学打开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让我很受启发。

二、“仙”人指路,引导问题方向

也许学生习惯了“被”问,遇到要求自己提问时便无所适从。如何进行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把问题用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从意识的深层提升到表面来,这就非常需要老师助其一臂之力。杜老师恰恰从书本出发,与学生一起阅读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提出一到两个你觉得“好”的问题,发挥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在讨论、思考与大胆展示过程中对“好”问题的标准更加明确,杜老师在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中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促使学生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际应用,感受提问价值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创设让学生迫切地想要问问题的情境,而不是老师要我问问题的情境。杜老师把越来越多的课堂还给学生,利用好奇心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杜老师呈现了“交警勘察现场后,提出查看司机的通话记录”情境,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反思改进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新的问题”,该过程反映了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思维,学生思维螺旋式上升,对问题的认知更加深入。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搜集证据,判断事件的真伪,将信息化手段与课堂完美结合,呈现出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而作为公权力的执行机关也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环节中课堂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恰恰是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意义,从而实现我们所追求的“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美好愿景。

最后,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判断事实的能力,杜老师用她的方式让课堂有情、有思、有想,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何以教“学””

江宁开发区学校高秀杰

    “好问题从何而来”“我们的学生不太会提问”“提问怎么教”……自上学期大单元学习第五课时“解疑释惑”示范课展示以来,对第四课时“学会提问”的需求日益强烈。

确实,我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学生更愿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即使是迫于老师的压力,学生硬着头皮想出的问题往往也停留在“不知道”的层面,是通过阅读问题或查阅资料就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这种低水平重复的提问,自然无法实现我们后面两个课时所追求的思维深度和实践效度。

要啃就啃硬骨头,杜锐老师选取了八年级下册最难啃的第一单元作为示范,全景式展现了学生从“能问””会问”到“善问”的进阶迭代,为我们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供了鲜活样例。

一、两会问答打样,形成提问“引力场”

学生不是脑袋空空的进入教室,但通过何种方式激活他们潜意识中零散的生活经验,是值得我们反复试验与打磨的地方。在杜锐老师前几次备课过程,曾选取“出了正月,我的舅舅终于安全了”“栓Q(我真的会谢)入选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等情境作为导入,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但其注意力依然聚焦于“解释”而非提问,所提问题也往往局限于“其他九大流行语是什么”等较浅层面,因此无法真正调取他们脑中关于提问的经验,从而形成提问的场域。

当杜老师巧借两会“东风”,通过模拟记者对两位部长提问,学生快速地回忆起类似场景中曾经被大脑接受并悄然记取的信息,他们虽然尚未系统学习提问的角度,但通过下意识的模仿,对于提出一个“好问题”似乎有了天然的感觉,这就是真实有效情境缔结的场域所带来的强大引力。学生所提问题“能否介绍一下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我国未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将侧重哪些方面”“ChatGPT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已经初步突破了文本阅读和信息处理层面,而达到了关注重要性和解决方案的层面。

在学生已经进入提问引力场后,教师进一步展示记者在部长通道中的真实访谈问题:“当前形势下,生态环境部将如何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近期,ChatGPT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我想请问一下科技部如何看待这种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从监管方面,科技有何考量”。通过两会记者的真实放样,学生对标找差,一方面在问题的相似性中增强了提问的效能感,另一方面也在提问细节和深度上方面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所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提问和小组评选出“好”问题的环节中,学生就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模仿或强化,提出了“合宪性审查具体落实在实际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增强宪法意识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有何关系?对未来会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同时,学生可以更为精准的总结归纳出提问的角度和能引发深度思考的问题特征,如深度思考、多个知识间的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二、生活图景溯源,进入提问“深水区”

当学生已经可以模仿提问,甚至可以总结出“好”问题的普遍性特征之后,学生就真的学会提问了吗?真的认识到提问的价值了吗?

显然,杜老师不满足于提问形式上的突破,她通过一个鲜活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真实的生活图景:

小胡的叔叔有一次开车时,跟其他车发生刮擦。小胡叔叔指出对方车辆开车时有接打电话的行为,对方否认。前来处理的交警勘察现场后,提出查看司机的通话记录。

 请针对以上情境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刚刚构建的提问体系再次被打破,为进一步的整合与重建撕开了缺口。随着对问题情境的讨论,提问最终聚焦在“交警查看司机的通话记录是否具有合理性?为什么?”学生通过现场搜证,追根溯源,逐步进入提问的“深水区”——“交警要求查看通话记录的依据是什么?”“地方性法规要求查看通话记录是否违反宪法?”地方性法规与宪法有冲突怎么办?”“进行宪法监督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通过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调动了已有经验来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如“刮擦事件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不是犯罪行为”,不符合宪法“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规定,同时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抵触、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因此交警查看通话记录本质上具有不合理性。

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在问题看似解决之后,继续发问“那不能查看通话记录,对于接打电话的行为如何去约束?”

最终学生在“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发现冲突”——“调取知识”——“解决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这一进路中优化了提问品质,唤醒了提问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体验到了提问的价值和力量。

三、辩证否定赋能,突破提问“天花板”

在心理学中,将任务过于简单是大部分个体普遍得分较高而无法从中检测被试者的真实水平的现象称为“天花板效应”。课堂中如果一味追求“对答如流”“其乐融融”,教学就容易陷入学生已有经验的重复,因而无法突破思维的“天花板”。

在本课中,杜老师并不追求什么“花架子”,而是通过“自学提问”——“小组选问”——“全班辨问”——“再次提问”——“再次选问”这一否定之否定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操练中,进行提问体系重构迭代,使学生提问的品质螺旋上升。

辩证否定不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否定与抛弃,而是对已有经验的“扬弃”,以实现已有经验与新信息的无缝衔接。杜老师特别擅长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对学生初步提问的闪光点充分的“扬”,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不断的溯源、追问与反思,促使学生“弃”掉那些浅层次问题,深化问题品质,促进思维进阶。

以问促问、以境设问、以破立问,杜老师的课向我们展示了提问可以教、提问怎么教,而这些“真问题”、“好问题”也将成为撬动深度学习的支点,推动大单元教学纵深发展。

“学会提问”是一味良剂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初中部 林仙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问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提问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提问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实践者、思考者、研究者。杜锐老师践行大单元教学理念,以“学会提问”为课题,从优质问题出发,批判已有提问,最后联系生活,促进学生提问更加有据、有效、有魂,呈现了一节高品质的大单元教学研究课。

一、深挖优质问题是学会提问的“催化剂”。

本节课是八上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的大单元系列课时之一,是对自主预习、基础知识梳理、自主反馈与提升的一种递进与进阶。引导学生从知识性困惑走向优质问题探寻,促进学生在新问题中获得新发现,提升核心素养,继而促成新行动。优质的提问该如何提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杜锐老师的课提供了思考方向。开篇展示今年“两会”记者提问模板,探究“好”问题应具备何种特征。将学生从“是”或“否”的简单问答中拔出,学习多类优秀提问方式,例如:多个知识联系性提问、生活实际类提问、未来趋势类提问等。将优质提问具化,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其在探究、发现、反思中一步步“催化”提问意识与能力。

二、辨析已有提问是学会提问的“保鲜剂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将提问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性提问,更要引导其反思自身提问,在剖析中总结,在批判中进步。杜老师从“两会”再聚焦回教材文本,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编写问题,继而通过组内讨论,选出本组“好”问题。“好”问题被展示后,继续进行深度辨析,采用多种分析思路:同自身提问相比较、给出问题改进意见以及分析问题提出角度等。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会提问也要从质疑入手。杜老师以“‘加强宪法监督’是否与‘宪法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矛盾”这一问题为范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从何而来,你又学习到了什么。通过层层剖析,加上杜老师的精准指导,同学们对于自身已有的提问有了新的认知,也让提问在这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会提问的“兴奋剂”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提问也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实际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问也值得思考。杜老师设置“警察是否能查看司机手机”这一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完善观点并反思与改进,最终寻得《甘肃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与《宪法》相违背。在这过程中,能感受到学生对于生活实际的敏锐分析,能聆听到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重塑运用,更欣喜地能看到学生主动地用问题去推动问题,用发展眼光去看待社会。提问也不再是被动产生,而是一个又一个自觉地迸发。

“学会提问是为了对世界有更好的理解”这是杜老师的结束语,同样杜老师的研究课也让我对大单元教学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受益良多。

单元教学的设计角度与模板

单元并非新课程的产物,若干篇选文按文体或人文主题组成一个单元,是我国百年来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师对此并不陌生,但缺少单元设计的意识与行动,导致了教学实践的“课时主义”(“课文主义”或“单篇教学”)。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背景下,有必要开展基于“单元设计”的教学。

01

单元教学设计的视点

其实,单元教学法在20世纪末就有过大面积实验,如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广东钟德赣老师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然而,这些以课型创变为抓手的单元教学法,因其视点的落伍已成为明日黄花,这警示我们: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背景下,单元设计应有新的视点。

(1)建构主义的视点

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具有情境性与社会性,学习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2017版课标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际运用。

建构主义的单元设计要体现三大特点:一是学习的,策划学生参与学习的学习方案;二是整合的,将情境、任务、支架、协同、展示、反思六个要素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案;三是真实的,“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任务的设计以及学习活动的优化,赋予课堂语文学习活动一定的‘真实性’”。

(2)深度学习的视点

“课时主义”常以文体特点为据,组织“单篇阅读+单元写作”,这样的方式极易导致浅层学习乃至虚假学习。单元设计追求深度学习,不是追求学习的高难度(如将学习内容从大学下移到中学,从中学下移到小学),而是追求“三高”。

一是高投入,即集中精力。单元情境、任务的设置,如杜威所说,能“让思想的多样性和变化汇成一条源源不断的潮流,流向一个统一的结论”;任务、活动之间的安排要做到连贯有序,因为“连贯要防止思维矛盾,集中则要防止分心”。

二是高认知,即高阶思维。以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认知维度看,语文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记忆、理解、运用,而在于分析、评价、创造。在单元设计中,虽不要求每一项任务、活动都是高认知的,但多项任务、多项活动综合的整体应维持在较高的认知水平上。

三是高表现,即实践展示。以学习金字塔为参照,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等学习内容留存率均在30%以下,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等方式的留存率分别为50%、70%、90%。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单元设计要尽力让学生展示完成听说读写做等具体任务、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为此,单元学习不仅要做好情境、任务的设置,还要做好展示、反思的设计。

(3)逆向设计的视点

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教材、考试、经验确定教学内容,并据此安排教学活动。这种设计在威金斯看来,常常陷入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与聚焦灌输的教学。前者缺乏对活动意义的深刻思考,后者无以有效地促成学习真正发生。

为此,威金斯等主张应在课程单元设计上将习惯的做法进行“翻转”,作“以终为始”的逆向思考,即按“逆向设计三阶段”(UbD)方式设计教学: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就单元设计来说,就是努力思考单元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证据(可见的学习);关注对学生单元学习的期望,设计导向能产生期望的学习行为;将评估镶嵌于学习行为之中,使其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02

尝试性模板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需要创建一个适合语文课程的单元模板,为单元设计提供简便可行的支架。一般项目包括单元名称、设计者、适用年级与班级、课时等。

单元目标:从课程标准/学科素养出发,描述学生通过单元学习将达到的目标。

情境任务:设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描述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性任务,与预期的单元目标保持一致。

评估设计:通过什么标准评判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设计评价任务(即学习成果与言语实践表现记录,如笔记、作文、演讲、测验)与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价、交流式评价),与预期的单元目标保持一致。

学习计划:设计语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情境中的任务以达到预期目标。其中包括:有效活动的适当顺序,知识与方法的提示,阅读文本的清单与要求,获取资源的类型及途径,用于评估的证据收集、整理与提交,学生自我评价与反馈要求,教师所需要的教学和辅导,等等。

学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梳理单元学习的收获与问题。

下面,就模板运用的关键问题作简要说明。

(1)单元名称的表述

现行语文教材没有单元名称,单元设计时应依据单元目标,提炼一个简明醒目的名称,其中最好有动词性的词语,使之成为单元学习方案的“眼睛”,点明该单元学习的重心或中心问题。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事物性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

(2)单元目标的来源与表述

单元目标的确定有四个依据: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相关表述(目标与内容)、单元地位与单元特征、学情、教师经验。表述可以依据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外化表现),但不宜机械列举,力求简明具体、有操作性。

(3)情境设置与任务设计

将学生置于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参与活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深度学习的机会,这是单元设计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美国教育界倡导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其关键也在这里。

单元情境应是微观的,需要借助关联、聚焦、条理化等策略,综合分析教材单元的定位、文本、资源等,寻找能获得杜威所说的具有“连贯有序”效果的情境。

情境中的任务,依据不同标准,有开放的与封闭的、简单的与复杂的、个人的与合作的、听说的与读写的之分。在单元设计中,还有一贯的(贯穿单元学习始终)与局部的。设计任务,既要考虑前文所说的目标、情境,还要考虑角色(行为者)、对象(交际对象)、产品(表现、结果)与评价标准等因素。

(4)评估设计

评估设计要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表现性任务,即学习成果与言语实践表现记录,如阅读笔记、作文、演讲、测验等;二是评价方式,按斯蒂金斯分类,选择与表现性任务相应的选择式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表现性评价、交流式评价,但语文学科应有更多的表现性评价,以促进深度学习。

两方面内容,在设计文本中只需作概括的交代,具体镶嵌于学习计划中。评估设计应与单元目标、情境任务等保持一致。

(5)学习计划

模板中列举的诸多内容,都是学习活动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并非要求逐一罗列。推荐教师使用“课时计划”方式呈现,以减轻书写负担,其框架包括课时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等部分。其中,“学习过程”是三个先后相继的时段,整合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资源与评价等,“课堂学习”可以“任务”“活动”为名安排学习进程,“课后学习”可包括课时的作业与反思提示等。

(6)学后反思

传统教学不是没有反思,而是缺少有意识的反思设计与指导。教师需要将学后反思纳入单元设计,提供反思支架,与学生分享学习情况的信息,必要时进行补救学习。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90条话术赞美你的学生

1、同学们,你们真肯动脑筋,智慧爷爷都伸出大拇指称赞你们呢!

  2、真棒!这肯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3、多有创意的想法啊,同学们也想到了吧!

  4、分析得太透彻了。换一换,你来当老师,好吗?

  6、从你们身上,老师看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希望。

  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相信,你们这些后来者一定能居上。

  8、你的好学令老师感动,你的博学令老师敬佩。

  9、这一节课,你的表现太突出了,老师代表同学们宣布“你被评为我们班的数学代言人!”

  10、虽然,你提的问题比较幼稚,但,老师分明看到了一颗创新的幼芽正破土而出。

  11、老师欣喜地感到你们不再是一张张任意涂抹的白纸,而是有独特思想和个性的当代少年。

  12、即使你摔倒了,老师一样为你喝彩。因为你迈出了别人不敢迈出的一步。

  13、老师不说你多么优秀,但你是——与众不同的。

  14、因为你努力了,即使失败,也是美好的!

  15、他是勇敢的因为他一百次的失败,他又一百零一次地站了起来。

  16、机会的大门永远为那些作好准备的人敞开着,他——就是其中一个。

  17、或许,现在的他很平凡,但谁能说平凡中不孕育着伟大呢?

  18、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这么多小秘密,真棒。

  19、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太有价值了,老师没想到同学们这么出色!

  20、一道题,你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解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1、你看,数学家总结出来的知识,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们多棒!

  22、你真聪明,比老师分析得还好!

  23、刚才大家学得都很认真,相信大家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棒。

  24、你真勇敢!敢回答别人不敢回答的问题。

  25、你的回答真令人高兴!我们大家都愿意听你的回答。

  26、你的回答令老师感到特别满意,无可挑剔。

  27、你看大家都很赞成你回答,多好呀!

  28、你的计算过程特别简便,你想得可真周到呀!

  29、你们组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对又快,太棒了!

  30、你的答案正像老师想象的一样,将来你一定比老师还棒!

  31、你的想法太新奇了!老师要向你学习!

  32、你非常善于提问题,老师非常佩服你!

  33、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老师愿你在这方面大胆实践,早日成为“ 速算小能手”!

  34、没关系,只要你认为有道理,就要大胆地说出来!

  35、你做得这么快,能把你的秘诀说一说吗?

  36、“能提出这个问题很好呀!科学家就是这样成功的,祝贺你得了一枚科技章。”

  37、能提出这个问题,老师很惊喜,这个问题让大家讨论一下好吗?

  38、多有创意的想法!你真聪明!

  39、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令人佩服!

  40、同学们跟科学家想得一样,真了不起!

  41、你真会动脑筋,比老师想的还要好。

  42、试一试,你能行。

  43、你们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想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吗?

  44、你真聪明,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注意探索新方法、新思路,真了不起。

  45、同学们,在过去的许多数学课中,大家都是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自己归纳出新知识的,这一节课,老师同样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过去的探索精神,自己来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大家有信心吗?

  46、同学们摆小棒算出9+2得11,那9+3得多少呢?你会不会摆小棒算出来呢?(生摆)同学们不仅会摆,而且说得也很好,老师真替同学们高兴。

  47、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汇报得也非常出色。根据大家刚才的讨论、操作,大家都把长方行剪拼成了平行四边行,虽然剪拼方法不一样。但同学们都有相同的发现,为了共同的发现,同学们可互相鼓掌鼓励对方一下。

  48、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49、同学们都很聪明,像科学家一样自己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个公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50、问得好!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些问题在我们以后的研究中逐步得到解决,同时,同学们也可以开动自己的脑筋一想,这些问题该怎样解答。

  51、这几名同学汇报的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他们。既然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这么强,我想动脑能力肯定也不差。现在,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演示、讨论,看谁能很快完成下面的填空,并且归纳。

  52、今天,大家学得很好,认识了人民币、角、分和它们相邻单位间得二进关系,回家后,请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把爸爸妈妈给你的零花钱一分一分地攒起来,比比看谁是储蓄小能手。

  53、古希腊的数学家就是用这种方法找质数的,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筛选法,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会经济用到。

  54、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对这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看来,年、月、日这部分内容也有很多有趣的知识,课下同学之前可以利用学具玩一玩“年历卡”的游戏,看谁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最棒!

  55、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善于表达会促使大脑的发育,使大脑更聪明。秦玉同学这么聪明,是不是于他经常回答问题有关系?

  56、评价答题有错而引起哄堂大笑:没关系。能够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回答问题,这说明他思考了,这本身就是收获。

  57、评价聪明但骄傲的同学:科学如大海,出海越远越觉得浩淼无边,愿你做一只远洋航行的轮船,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上。不过,歌德有句名言:“知识越多,疑问越多”,你、我、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做一名谦虚的人呀!

  58、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学问是苦根儿里长出来的甜果,只要你付出努力了,你一定会成功。

  59、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说,勤于观察和思考往往比创造发明更重要。没有知识,又何谈发明呢?我们要向……学习,细心留心观察身边的奥秘。

  60、评价爱迟到的同学:……同学,你为什么迟到了?我也猜想你迟到肯定是有原因的,找出迟到的原因并克服它,你便会成为一个遵守时间的孩子。

  61、评价“爱告状”的同学:你的责任心很强,老师很信任你。我想以后你应该成为老师的“小助手“,有些小事你能自己解决的应该帮老师解决好,不能解决的再让老师处理,好吗?

  62、×××,你今天表现得真好。

  63、这个见解很独特。

  64、看他能大胆发言了,虽然问题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相信下一次他一定表现得更好。

  65、刚才同学们通过年历卡,学到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

  66、同学们想的方法很好,观察都非常仔细。

  67、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68、刚才的问题,你回答得棒极了!老师非常喜欢你!

  69、大家不仅动手剪得好,而且说得也很流利,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70、你比老师想得还要多,你真行!

  71、你很勇敢,声音再大一点,好吗?

  72、同学们有强烈地合作意识和共创精神,非常好。

  73、你知道问题在哪儿吗?能试着改过来吗?我相信,你肯定行!

  74、你们的发现很有新意,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75、这个小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得出完整的结论,很好。

  76、××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所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77、谁为这位同学补充一下,让这位同学的回答更加完美?,

  78、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合作得非常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研究的成果展现给大家。

  79、智力竞赛快结束了,小动物们在背后悄悄地议论说“这些小朋友确实非常聪明,我们出了这么多难题,都没有难倒他们,真棒!

  80、今天,××同学开动脑筋,认真想,细心算,顺利地解答出了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81、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仅弄清了什么是质数、合数,还发现了判断质数、合数的好方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82、同学们利用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我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把你们的奇思妙想展现给大家。

  83、今天,我们很容易地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是为什么?因为同学们不怕困难,团结协作,都肯动脑筋,想办法,才把事情办得又快又好。

  84、这个问题你回答得真精彩!老师也为你骄傲。

  85、你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真勇敢!

  86、你这种细心解答的好习惯,同学们都应向你学习。

  87、你这个想法太奇妙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88、你是一个聪明爱思考的好学生,你的进步让老师高兴!

  89、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说:“你的第一、二句回答得多好,请在想一想,继续往下说。”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看哪位同学勇敢的做小组代表,向大家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91、大家凭自己的努力做得很好,每位同学都成了老师,甚至比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更棒!

  92、刚才由于时间、工具等条件的限制,虽然同学们没有得到一个十分满意的长方体物体,但可以看出,同学们对长方体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也就是说同学们刚才的努力是非常有价值的。

  93、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也很善于动脑,我们研究问题时,就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

  94、不要紧,坐下慢慢想,凭你的聪明,再给你些时间,你一定会回答好。

教师课堂教学中35条鼓励你学生的句子

1.你很有创造力,但还要继续努力。

2.你经常给大家带来惊喜,因为你有创新思维。

3.你每天都有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

4.大胆一些,勇敢一些,经过努力,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5.大家都很佩服你,因为你处处与众不同,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为你骄傲。

6.你回答问题时,是那样认真,声音是那样响亮。老师都被你感染了。

7.我们这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号召力。不存在差生,你们都是最优秀的。

8.同学们要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9.相信你能行,再认真想一想,别着急,你一定行!

10.难题最怕认真的人,你就很认真。

11.你很勇敢,第一个举手,说错不要紧,关键是要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12.希望下节课,你是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

13.虽然这句话你读错了,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你的勇气,下次继续努力!

14.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能再大声读一遍吗?

15.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如果你能再守纪律些,老师会更喜欢你,真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

16.你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可是你学习成绩不稳定,为什么呢?你经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多么希望你从小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对了,还要把上课做小动作的毛病改掉,好吗?老师相信你!

17.每次见到老师,你总是甜甜地问一声:“老师好!”老师非常喜欢你,但在课堂上,老师多想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呀!不要把手放在角落里,好吗?要展示给别人看,相信自己!

18.你和同学赛跑得了第一,老师相信你的学习成绩也会像你赛跑一样得第一的。

19.学习并不难,只要你课前预习,上课积极参与,课后认真复习,成功就会属于你。

20.你一直都是聪明的孩子,要是遇到问题能再认真思考一下,那可就太棒了!

21.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2.老师一直关注你的进步,相信你会努力的,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23.你的作业又进步了,再整齐点会更好!

24.只要你努力,我相信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上来的。

25.没关系,你说得很好,再来一遍好吗?

26.你讲的小故事真精彩!老师和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你能再讲一个吗?

27.你的想法太奇特了,老师真为你高兴!

28.你这道题的方法比老师的方法还简单,到目前为止,你的方法是最简便的。

29.你回答得很正确,思路也清晰,若声音再响亮一点,那就更好了。

30.你的声音真好听,能再大点儿声吗?

31.这次考试,你有很大的进步,老师为你的进步而高兴。

32.你的想法很好,希望你做得更好。

33.大胆一些,勇敢一些,经过努力,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34.大家都很佩服你,因为你处处与众不同,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为你骄傲。

35.相信你能行,再认真想一想,别着急,你一定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