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成长在于教育教育目的在于学生的成长)
“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这是著名哲学学者周国平在谈到“教育即生长”这一观念时说的一句话。(《中外教育名文100篇》 刘光前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7处出版 序言)
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教育的本真在于促进生长(我更愿意称之为成长),促进教育主体自觉自主地追求健康地生长和成长,教育的作用应当是为其创设最佳的环境(包括必要的挫折环境),指明发展的方向,而不是代替受教育者去走路。生长、成长之路还是必须由他们自己来走的。
生长是目的,或者说成长是目的,我赞同。但是对于周国平对教育需要促进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等社会化方面的功利性的目的的全盘否定,我是不能同意的。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职能,承担着把一个生物的人培育成为一个文化的人、社会的人的责任,其社会功利目的也是不可完全抛弃的,教育毕竟是一项社会性的事业。
教育需要在社会责任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成长)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和量佳结合点。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常常找不到这个平衡点,于是就有了个人本位的和社会本位的教育分歧。其实这二者都不是最佳的选择,最佳的选择是二者的平衡,是二者在教育实践中的和谐统一。
著名哲学家康德说:“人是目的”
周国平把这句话引入了教育之中,说“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中外教育名文100篇》 刘光前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7处出版 序言,据周国平说法,这是罗素观点)
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育的目的是学生,这一说法确实无疑。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目的,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我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教育的唯一的真正的目的。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在他自己的天赋的基础上获得和谐地、自由地、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增进其生命的价值和幸福。
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把社会的、国家的、家庭的要求这类外在功利性的东西作为学生成长的目的,于是也就往往曲解了“学生是教育的目的”的本真意义。适应社会、贡献国家、荣耀家庭对于个体成长来说是需要的目标组成,但是这些绝对不是教育终极目的,也不是成长的最终目的。这些只能是实现生命终极价值的阶段性的目标,甚至仅仅是一种过程的手段而已。
教育的目的是学生,是学生生命价值的全面自由地展开和实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主张与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