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有感(成长教育家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

本名文濬(jùn,同浚),安徽歙县人。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靠教书为生,母亲曹翠仂(lè)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由于自小聪敏好学,陶行知6岁便蒙馆。15岁时,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做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了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他三年的课程仅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第二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因为他认识到学市政只能做官,不能救国。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当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国之时,国内正在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他马上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认为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主张“到民间去”,还立下宏愿,要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这些在《陶行知家书》中都有提及。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

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张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

   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贡献: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是在当时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他的教育实践是与民主爱国的活动相伴而行的。早年他曾投身于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组织国难教育社等。

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陶先生一生办过许多各种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到延安和大别山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

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著作: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有两位妻子(汪纯宜、吴树琴),和四个儿子(陶宏、陶晓光、陶刚和陶城)。

《陶行知家书》收集了陶行知先生1915年到1946年所写的240封家书。他用平凡的文字感悟对方教化世人,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除了他伟大的一生,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陶行知。

在家书中,其中有32封是给二儿子陶晓光的,给陶母、妻子(汪纯宜)、渼妹有20封,写给吴树琴的有143封,给四个儿子们的有64封。(下图是陶行知父亲写给陶行知的一封信。)

陶行知先生对母亲敬重孝顺,爱戴有加,由于无法经常在母亲身边陪伴,便经常给母亲写信,嘘寒问暖。如第一篇就写道:“务望母亲每日下午偕纯妻、渼妹到山上游游。山上空气清洁、益肺、通血脉,常游必壮。”这是1915年陶行知写给母亲的信,其中纯妻指的是汪纯宜。还有1923年10月给母亲和渼妹的信,劝母亲读《千字课》,以此当作“娱老之法”。同时也在1927年1月致母亲的信中写道:“儿从母亲寿辰立志,决定要在这一年当中,于中国教育上做一件不可磨灭的事业,为吾母庆祝,并慰父亲在天之灵。”“儿自此立志以后,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要叫这一年的生活,完全的献给国家,作为我父母送给国家的寿面,使国家与我父母都是一样的长生不老。”这是多么有决心的一封信,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也为了给母亲祝寿,许下如此之大宏愿。(下图为陶行知写给母亲的信。)

陶行知先生写给妻子的信中也是充满了浓浓的情意。在1937年4月中陶行知写给吴树琴的信中道:“这封信来后,好像是很久很久没有接到你的信了。但是仔细想了一下,应该是再过两个星期才能接到你的信。何以呢?”让我们感到了一个可爱,较真的大男孩跃然纸上。在同年12月,陶行知给吴树琴的信中这样写:“我希望你常来信,即使是写一个字,也能减轻我的烦恼,并增加我为生活而奋斗的力量。”这些话语,在今天看来依旧是甜蜜的象征。(下图为陶行知写给第一位妻子汪纯宜的信。)

对于孩子,陶行知先生也是浓浓的父爱。在1923年10月给大儿子和小儿子的信中提道“连环教学法”。还有给母亲的信中希望二儿子教她学习《千字课》,提出推行“小先生制”。这些都与当时我国的国情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合。其中最出名的恐怕是“小孩子要知道的三件事”,这是在1937年11月写给小儿子陶城的,“现在做一个小孩子,要知道三件事。第一,做人的大道理要看得明白。第二,遇患难要帮助人;肚子饿让人先吃;没饭吃时,要想法子找出饭来大家吃。第三,勇敢。勇敢的活才是最美的活。”同时也关注孩子们在成长中的琐碎小事,比如在1927年3月写给陶晓光的信:教小桃不要做书呆子。“做事的时候,要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书只是工具,和锄头一样,都是为做事用的。”这句话感觉现在的父母也应该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在1931年秋写给陶晓光和陶刚的信:努力成为科学的孩子,并且在信的结尾写了“祝你们努力向科学树上攀,攀得高高的,把那肥大的果子摘下来给全世界的人吃,不要只顾自己吃得一肚饱,忘了树底下的民众。”这句话,第一次看到真的很震惊,试问现在,有几成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会想到整个国家?会想到整个世界人民?很少,真的很少。希望在小学生的课本中能够选取《陶行知家书》中的几篇,真的使人受益匪浅。(下图为陶行知写给儿子的信。)

在家书中除了对家人的细腻感情之外,还有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时刻关注。鼓励儿子陶晓光和陶城“把生命的火药装在大炮里,对准着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对于教育,注重实践,并说“我们的教师太苦。现在在无法中想办法”,“两只菜包、两个红苕做早餐”,“用平民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等等,这些一个个鲜明的例子都是体现在陶行知先生所追求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中。

有一篇妇孺皆知的关于陶行知教育小学生的文章。故事大概是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当校长的陶行知发现了,并告诉男生放学后去办公室等他。放学后,陶行知发现男生早已到了校长室。可是陶行知并没有训他,而是拿出了四块糖果,奖励男生。因为第一:因为男生按时到了,而自己却迟到了;第二:当校长不让打人时,男生立刻住手,说明很尊重他;第三,陶行知调查后发现男生打人是因为另一个男生欺负女生,很正直善良;第四,男生正确的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多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推己及人,不应该一味的呵斥或责骂,那样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现在的教育总感觉太急躁,一堆挤,不能够很好的抓住孩子需要什么,孩子适合什么。我觉得,可以多多学习关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式,并且做到普及。

参考文献

[1]张艳姿.陶行知家风及当代价值——基于《陶行知家书》的文本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9,21(02):7-10.

[2]储朝晖.最难读懂是胸怀——陶行知著作荐读[J].中小学管理,2019(10):60.

[3]春桃.陶行知后的“陶先生”[J].清风,2019(05):46-47.

[4]朱小蔓,王平.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与实践[J].江海学刊,2019(01):224-232.

[5]王思义、黄岩柏等.《中国名人家书精典》[M].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166.

[6]王馨翊.“小先生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1):164-165.(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