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教育决定成长专业成长要深修教育理解力)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专业成长是教师尽职履责的必然追求。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老师,不仅要加强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的修炼,更要深修教育理解力。
教育理解力决定专业成长的高度
教育理解力是发生在教育世界中的一种意义重构的认知能力。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教师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教育情境,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及时的应对。每一种应对行为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判断或抉择,而影响判断或抉择的,则是潜隐在深处的价值系统,是各人对教育的理解。例如,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睡觉,有的老师可能会批评制止,有的老师可能会置之不理,有的老师可能会反躬自省,有的老师则会相机引导。面对同样的事情,各人的理解不同,判断就不同,行为也就可能随之而异,从而形成“意义”上的差别,最终表现为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不同的人生境界。
对于教师而言,教育理解力就如同行车的导航系统,如果想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就必须切实加强教育理解力的修炼,以便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各种教育要素的内涵和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思维和过硬的底层能力。
只有练就了深厚的教育理解功力,专业成长之路才能走得更高更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担当才有更加坚实的保障。
提升教育理解力要做好三项修炼
教书育人需要教育理解力的导航,要想提升自我教育理解力,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修炼。
一是与好书为友。教育理解力的核心是教育认知力,提升教育认知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学习,即主体亲身参与实践,获得一手的感性知识,再经过思考内化,上升为理性知识;二是间接学习,即通过阅读和聆听,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知识进行选择性继承,再有机转化为个人的知识。从教师的职业特征来看,工作之后的知识获取基本以直接学习为主。因此,为了突破自身的局限,我们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好书为友,在阅读经典中汲取人类文明的智慧。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依托经典,我们的视界将会更加高阔深远,从而更好地理解教育真谛、明晰教育规律、探求教育本源;借助经典蕴藏的“宝贵经验”,我们的行动将会更加守中合道,从而更好地优化教育方法、积淀教育智慧、改进教育实践。
二是和高人对话。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要一个人“勇敢去追”“大胆去飞”,要建立一个由亲人、智者、知己、诤友、忘年交等不同领域、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员组成的“董事会”,借助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来帮助自己做好人生或事业的决策,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成长得更快更好。当今社会是一个万物互联的社会,我们要主动敞开,积极连接,让更多高人成为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在不断与高人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持续精进的能量,增加人生阅历与经验,促进成长反思与感悟,深化教育理解和洞察。
三是在行中悟道。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1917年,留学归来的陶行知在实践中屡屡碰壁,伴随不断的教育实践和反思,他更新和完善了生活教育理论,升华和确立了“行以求知知更行”的哲学思想,并最终耸立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修炼教育理解力,既要与好书相伴,又不能只做书籍文字的存储器;既要与高士为伍,又不能只当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只有积极地融进教育实践的现场,书中的理论和经验才能更为广泛、直接地转化为教育生产力,高人的理念和做法才能更为及时、有效地内化为教育行动力;只有“不在云端里跳舞”“贴在地面步行”,以知导行,由行致知,才能接教育地气,让理性认识更有现实契合度,经验梳理更具现实针对性,进而真正悟得教育之大道。
对于教师而言,专业修炼没有终结时,只要坚持从现在做起,永远都是最好的时间。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21日第4版
作者:陈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