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做人的本性的句子(天性成长教育真正的生活在于做本性要求的事)

《沉思录》

书名:Meditations《沉思录》

作者:Marcus Aurelius

真正的生活在于做本性要求的事

作者:小英

我来自哪里?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会去哪里?这是古往今来每个探索生命意义的人尝试询问和回答的问题。如果你翻阅近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的Meditations《沉思录》,会发现整本书写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

《沉思录》是一本很奇特的书,影响了很多很多人。作者集哲学家和皇帝的身份于一身,这的确很罕见;其次,这是一本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写给自己的书。全书用“你”而不是“我”来表达,一种客观、审视、抽离的态度就在里面了。

在书中,奥勒留提到:

一切事物都是互有联结的,连结万物的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能够独立存在。它们联系在一起,和谐有秩序地组成同一宇宙。

万物本来是一体的,演化自同一个源头,遵循同一法则,并趋向同一目的。这本源和法则称为自然或本性(Nature)、天道或神意(Providence)、理性(logos),类似于老子在《道德经》所说的“道”。

死亡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个回到源头的自然过程。最后把人带离这个世界的,与最初把人带到这个世界的属于同一股力量,所以无须感到恐惧和害怕。

你是作为这宇宙的一部分出现的。你从何处来,将消失到何处去;也可以说,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你将回到那创造万物的源头去。

作为宇宙的一部分,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相应的工作要做。如同蜜蜂生来要采蜜,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按照本性去生活,做好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使得自己的行为与宇宙整体的运行大计划保持协调,这样他的人生就达到了至善。这里的“善”有别于平常人们以为的道德范畴,而是指顺应天道,合乎自然。

在书中,有一句话非常动人:做你的本性要求你做的事。这可能是关于“探寻天命”的终极答案:找到你的本性,就找到了你的天命。

提炼出书中谈及的十点供您参考:

1.此生为何而来?

Aurelius认为万物各司其职:

每样事物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其目标的,从马到葡萄树……那你来到这个世界是来做什么的呢?

他认为每个人该做自己生来就要做的那份工作。蜜蜂、蚂蚁和鸟儿都在勤劳地做自己份内的事,人类作为作为有理性的生物,有什么理由在早上赖在床上,而不去做自己份内的事呢?

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千百年来“活出自己的天命或天职”这样的理念一再被各个地方的智者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所阐述,强调每个人在这个世上的都有如指纹般独特的使命。

比如,印度的《薄伽梵歌》称其为“达摩(dharma)”,里面提到“自己的达摩再怎么不完美,也比别人完美的达摩好”。斯坦福大学执教创意课程的Michael Ray教授认为这是每个人的至高目标 (The Highest Goal)。

Aurelius也提到:

‘享受’意味着尽量做你本性所要求的事情。这样做也给能带来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如果你为了别人的赞美和掌声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去做,那么你将一点也不自由,因为你将自己的幸福依附在他人身上。

Aurelius甚至觉得那些不按本性做事的人是“不够爱自己。否者你会爱自己的本性,以及它的要求。”

2. “少即是多”与“这是必要的事吗?”

Aurelius多次提醒,每个人在世间的时间是有限的(you time is limited),要专注在自己本性要求的事情,不要因他事分了心,像个木偶那样被到处牵着走。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简化生活:

‘如果你寻找内心的平静,少做事。’或者(更为精确地说)只做必需之事……因为大多数我们的言与行都不是必需。如果你能避免这一点,那么你将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平静。每逢有事的时候问自己,‘这是必要的事吗?’

19世纪的梭罗曾在《瓦尔登湖》道出一句后来广为人知的话:

单纯,单纯,单纯!把你的事情简化到两件或三件,而不是一百或一千;

不管是Aurelius还是梭罗,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社会尤其具有启发性。如今人们常有的口头禅是:“我很忙!”,因为要做的事太多,很多事只能蜻蜓点水无法静下心来深入。而且这样忙碌的生活挤压了用来修复的闲暇时光,因而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清点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几件事情,然后确保把主要的能量用在上面。

要过这种简朴的生活需要对一些诱惑说“不”。比如一大早精力旺盛的时间想去刷微博,在网上闲逛,看一些八卦。“这是必要的事吗?”,我把这句话做成书签,用来自我提醒。就像Aurelius所说的:

每逢选择之时,记住:我们要做的是真正重要的事。

3. 他人的看法

应该听从那些遵循自然之道者的话。那么其余人的呢?…..不用在乎他们的赞同因为他们自己都所做的都不符合自己的标准.

是呀,我们经常会过于在意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希望从他人身上得到认同和赞美。老是想着别人的意见和想法,会浪费时间,无法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内心得不到平静。实际上很多人对自己都是很不满的,用Aurelius的话说这类人一个小时内可能都要自责三次,对自己都不满意,你还指望他对你满意吗?

不要管别人心灵里进行着什么事,没有人因此而不快乐。但是如果你不留神自己的心灵活动,你怎能快乐呢?

所以言行如符合自然之道,对你合适,那么就去做,不要被别人的批评和言论所左右。

电影《风雨哈佛路》中女主角在自身的经历中悟出了一点:

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人时刻准备着告诉你事情应该怎样的,什么事情以为这现实可行。但同时我体会到其实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除非他亲自去尝试了。

4. 我追求的是真理

这并不是说不用理会任何人的建议,那些遵循自然之道者的忠告还是要听的。

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反驳我——指出我正在犯的错误或看事物角度错误——我将很乐意改变。我追求的是真理,真理从来不伤害任何人。伤害我们的是坚持自我欺骗和执迷不悟。

“我追求的是真理”,一句多么掷地有声的话,也是我这一路探索过程中的原则,体现在常用来提醒自己的两点:

(1) 开放的心:不要因为书或他人的理念与自己旧有的很不一致,而忙不迭地拒绝。而是先暂时抛去原先的概念,去了解一番新的,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做决定。

(2) 独立自主:不因为对方是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或是某方面的权威而完全相信他所写的,而是要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精神,即佛陀所说的点亮自性之光。

如果一个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面子和自尊的问题,抓住已知的不放,那么他的心灵会陷入僵化,离真实越来越远,到最后最终会害了自己。

5.  发现周围人的美德 

当你需要鼓励时,想想周围人所具有的的美德:这一个精力充沛,那一个谦虚有礼,另一个慷慨乐施,诸如此类。

这是Aurelius在此书第一卷所做的事情。他写了从各色各样的人中所学到的东西,他很懂得去欣赏和感激周围人身上的美好。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很早以前就有这样一份领悟,每一个相遇的人都能教我们一些东西,哪怕是最不济的人,其身上肯定也是有闪光点。华人心理学学家黄维仁常说活在爱中的秘诀之一是:

拿着心灵的笔,常常标明别人的长处、善意,与所做的努力。

6. 在自己内心隐居

Aurelius说,一个人退隐到任何地方都没有退隐到自己的心灵中更为宁静和少受干扰。

每当环境让你不安时,敛神隐退到自己的内心,可以获得一种内心的平和。人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时时更新自己。

我常用两种方法来退隐到自己的内心——自由书写和冥想。情绪激昂和心情烦躁的时候,关注自己的呼吸也是迅速与内心的宁静点联结的好方法。

7. 没有一个事物能独立存在

一切事物都是互有联结的,连结万物的纽带是神圣的,没有一个事物能独立存在。

Aurelius不断提醒自己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结和相互的依存。这让我想起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内观禅修老师Tara Brach所说的:

假使我们把自己看作一个渺小且孤独的自我,试图独自扛起责任,那么我们注定要陷入迷惑与失败。相反地,我们利他的誓愿应该生起于,彻底了解彼此归属于同一个生命之网,其中的一切都息息相关。

每当我提醒自己注意与其他人和外在事物的联结,心中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像现在我可以坐在书桌前写文章,电、电脑、互联网、房间、灯等等,无不是得益于前人的付出。爱恩斯坦的话让人感触良多:每天我会多次意识到,自己外在与内在的生活都有赖于活着和死去的人类同胞们的劳动。意识到我必须竭尽全力作出相应的贡献以作回报。

8. 看起来不可能的事也要练习

不要因为你觉得一件事有困难,就假设它是不可能的。而是认识到如果它可能是人力所及的,那么你也能做。

还没有尝试过,就先决定放弃,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的心态,这种限制性思维会限制一个人潜能发挥。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其实是源于缺乏练习。就如同Aurelius所打的比方,左手不善于做很多事,但是握起缰绳来胜过右手,这是因为勤加练习的缘故。

下次,当我们对自己说:“这事我做不了”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一点。

9. 整个人生画面

“不要被想象中的整个人生所吓倒。不要试着去想所有可能发生的不好的事。专注于手边的事情,并问自己‘为什么这件事让人如此无法忍受?为何我受不了呢?”

如果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绝大多数的烦恼不是来自当前的事,而是源于对过去的后悔以及对将来的担忧。特别是经常想象这一辈子所要完成的事情,想想就会觉得担子好重。试想一个学生看到教授著作等身,就会沮丧,觉得自己一辈子也赶不上了;父母想到小孩从幼儿园一路到大学可能遇到的麻烦事,可能就不敢要孩子了。

Aurelius强调的重要的是当下(be present)。今天的箭射不到明天的靶,重要的是将力量投注到现在,走好当下这一步。将来的事情,自然而然有力量去处理。他强调:

要本性的需求去做,行动起来…..为那怕一点点小小的进步而知足。

10. 额外的时间

Aurelius叫我们假设自己现在死了,已经度过一生。然后把以后的岁月当做是额外的时间,按照自然之道好好过。我喜欢把这个叫做“额外的时间”游戏,它让人可以把接下来的日子当做礼物来珍惜。

电影《勇敢的心》有句台词:

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曾真正活过。

Every man dies, not every man really lives.

很多时候人们活得忘记自己会死,活得如同梦游一般,忘记去汲取生命的精华。这个游戏让人能暂时停下来,来检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剥除那些与生命本质无关的东西。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发现有些现在看起来天大的事,其实根本就无关紧要。

未死之前先学着假死一次,是很多心灵修行者所使用的方法。为的是通过“死”来反思“生”的意义。

就像Aurelius反复讲到的“变化”。时间如同一条河流,一切都在迅速的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产生,但旧的事物也在不断的消失。所谓名声赫赫,权倾一时的人,最后也都化为了尘土。那些被称颂的人和称颂他们的人都很快会在历史的舞台中消失。苍茫一生,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抓住人世间真正重要的东西——按本性生活,避免自己被诸如权力、名誉、赞美、享乐等与本性无关之事掳走。

1、你想改变吗?

2、你真的真的真的要改变?

你可以先回答完这两个问题,再去决定是否改变。选择权在你手里,“我想改变和“我要改变”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发生!

“要改变”请继续阅读下面文字,按图索骥,你会找到一条快速通道!

成立于 1989 年的心灵海国际教育集团,是华人身心成长教育的领导品牌。2011年创办企业魂事业,为了加速落地富而有爱的人间天堂使命愿景,目前在全国举行大型公益《企业魂-创造之旅》总裁班!

一堂震撼灵魂的国际级公益课!

 三天的《创造之旅》带您回到自己生命的驾驶座,看到在生命状态、家庭关系、事业关系、财富关系、健康关系、人生意义等七大范畴自己的限制性信念与情绪模式,做梳理与转化,打开创造力,赢回能量力量,为自己和家庭、事业团队找到内外兼修,富而有爱的人生道路!

这,不是一般的课程,不只是老师讲,学员听·····更多的是实践、实操的教学模式,三天时间将给你带来真正的蜕变和突破,帮助你突破很多年都没解决的问题。《创造之旅》值得您和您所爱、所在乎的人一起来参加,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课程设计

一、创造之旅清楚的阐明了信念与经验的关系。这个课程设计了各种不同层面的测试和试验(透过团体讨论或个人的探索),来帮助你为你自己做一个决定 --

看看信念与经验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真的存在。

二、大量的练习让你进入到意识的舞台背后,让你发现你建构自己生命、生活的背后的蓝图到底是什么。在旅程结束的时候,你将会对自己有更深的连结以及更多的慈悲与觉察。

三、摆脱家族负面信念的纠缠,重新回到觉识。发现对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有时顺畅无阻、有时窒碍难行有新的领悟与体会。(你所相信的信念就是你的信念,你所发现的真理就是你的真理)。

四、关于你发现你自己,帮助你发展能够创造出自己想要拥有的现实的能力。让你与你内在的心灵运作有更深的连结。使得你能够明白为什么你的生命在某一些的层面上没有办法获得你自己想要的,同时你也知道如何去改变他们。这样的领悟和体会是有很强的转化力量的。

五、你将你生命中的敌人转化成守护型的朋友。并在你受到更多的伤害前,暴露那些自我毁灭型的信念。轻松的觉察取代了压力。你学着在没有价值评断、没有分离、没有扭曲的情况下经验现实。

六、那些妨碍了你,使得你无法成为创造源头的暗礁以及困难。在创造之旅资深导师的引导下,你进入了启蒙的程序,使得你能够消除宇宙里面最基础的信念架构(这些的信念架构可能都是很隐晦的)。

七、接下来,非常有效的小组活动能帮助你改变你的生理反应、人际冲突、依赖、限制、一些持续存在的情况(无法摆脱的状况)、强迫性行为以及(在没有沟通与争论的状况下)消除别人的信念。

顾名思义,创造之旅使你能从一个创造者的角度来管理你所存在的所有的层面时,你的生命旅程就经验了“热情”和“创造”的状态。

参与课程同意下列事项:

(1)邀请您三天全程参加

(2)同意在课程期间,為更专注聚焦在您的体验、收获上,请您准备好自己学习的心态,并承诺不做任何其他商业推广与宗教政治之介绍。感谢您的配合!

(3)费用;只收场地费和餐费共计1380元/3天/

报课请联系玉平老师:13785128085

温馨提示:

1.因参课学员较多,每月限额上课,现场不缴费,费用需要提前交给您的成长顾问,以款到顺序确定参课席位,额满为止。

2.报到时请至前台报「心灵海」及您的名字即可。

3.请着宽松休闲装,女士着裤装。可自带室内鞋。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思卓之源公众账号

我不知道,你的分享也许有一天能帮到他人,也许当下你朋友就得到帮助,我们都无时无刻在默默的付出,只是一个举手之劳的动作,你就可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不是吗?

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也许你将会拥有更多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