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2021高考模拟作文范文题目(教育伴随成长「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43)

写在前面的话:明天是农历新年,祝愿学生学习进步,前程似锦,金榜题名!顺祝学生家长新春快乐!全家幸福!好运连连!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4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里仁》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注重自我反省。韩愈《师说》中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人们也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别人的缺点、短处,这样难以成长和进步。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第一段由三句名言组成。第一句是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同时发现自己的短处,这时会心生向往,心生羡慕,心生强烈的敬仰之心,希望自己能够“与之齐”;“见不贤”,就是见到品行上、德行上不好的人,自己应该警惕,要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改正。第二句是韩愈《师说》中关于从师的一句话,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也就是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三句是俗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而这也就是我们要向他人学习的原因。这三句话指出对人对己的要求和态度。

材料第二段指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许多年轻人看到的却是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同时指出这样的危害“难以成长和进步”。由此来看,作文的指向很明确,也就是对己要严,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看人之长,观己之短,把“见贤思齐”和“见不贤内省”作为我们日常内省修行的准则。

材料要求“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考生可以借助名言开篇,引出“自省”的话题,接着联系孔子对于修养自身的一些观点,如“忠恕之道”“日三省吾身”“不求诸人,反求诸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自省的重要性,接着反观当下年轻人的做法,分析这种做法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指出危害,最后发出呼吁,呼应开头。

参考立意:

1.自省吾身,常思己过,方能圆融无碍。

2.以他人为师,补自己之短。

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伴随着一个孩子成长的各个时期,就占比而言,学校教育占比30%,社会教育占比20%,而家庭教育占比达到50%。由此看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亲子陪伴关乎孩子的一生,父母如何给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影响孩子未来发展。在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父母的缺位都极其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心理的建立。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给《教育月刊》的《育儿经》栏目写一篇稿件。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围绕“家庭教育”“亲子陪伴”审题立意。

材料先指出了家庭教育占比高、作用大,然后指出了亲子陪伴的积极意义,因此,写作时应围绕“亲子陪伴”进行立意。

材料告诉我们,亲子陪伴关乎孩子的一生,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还要注意,“陪着”不等于“陪伴”,这里的“陪伴”更多是侧重于精神的扶助与思想的引领,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跟孩子在一起,这样就出现了“陪伴”质量的差别;高质量的陪伴应当是跟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朋友和导师;材料中还提到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考生可以就此思考,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怎样的陪伴;如果父母缺位,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心理的建立,考生可以给出建议,如何弥补这种缺失,最大程度的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题目要求给《教育月刊》的《育儿经》栏目写一篇稿件,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这就要求写作必须要大气,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一些零散感受,应当是全面思考的成熟思想。比如可以谈为什么要“陪伴”,“陪伴”容易陷入哪些误区,怎样高质量地“陪伴”,在无法陪伴时如何补救,等等。

参考立意:

1.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2.科学陪伴,助力成长。

3.不得不说的陪伴误区。

4.陪伴缺失,亡羊补牢。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一、 材料解析第一则材料呈现的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应该是使天下归仁,也就是创造一个具有普遍善意的美好世界。这种追求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超越性关怀,超越现实的障碍,超越对个人自我命运的关怀,把视线投向外部世界,关注他者的命运和福祉。这种超越性关怀也即我们常说的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感,这种关怀是以利他为主的。这是一种浓厚的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第二则材料:从曾子的提出到杜甫的身体力行,我们看到儒家所提倡的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和发扬,特别体现在读书人身上。第三则材料: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现实让人忧虑,理想主义式微,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正逐渐被丢弃,而现实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却成为一些人的人生选择。

二、参考立意

1、传儒家精神,担社会重任

2、让理想主义重现光辉

3、用超越性关怀对抗现代精致利己病……

三、任务分析“感悟和思考”:可联系材料回溯传统,评析儒家重要思想。可联系材料关注当下,呈现社会现实,反思问题寻找原因。可思辨性思考。可提出建议。“请结合材料”:一定要联系材料进行思考。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屋檐下,蜘蛛在默默地编织自己的蛛网。

有人认为,蜘蛛的网一旦结成,就会一辈子困在网中。蛛网看似为了网住飞蛾,其实到头来却也网住了自己。

也有人认为,人生就应像蜘蛛这样,一点点地用丝线结成自己人生的蛛网。蛛网虽小,但也能网罗天地,至少能做到“独善其身”。

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蛛网”的?请围绕上述材料,以“网”为标题,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言之有物即可。

“网”,多用在贬义的环境中,譬如“情网”“落网”“法网”之类。本材料反用其意,所以将“也有人认为”的观点置后处理。

第一种观点较易写,即认为蛛网是一种“束缚”。学生可从趋于贬义的“网”的角度来思考。譬如“为了网住飞蛾”,但“也网住了自己”,较容易找到“作茧自缚”之类联系。更可以联想广泛,想到商鞅变法最后虽使秦国强大,但自己却落得个作法自毙的下场。这种网看似有用,但其实是自己编织出来束缚自己的罗网。当今所谓的“人脉网"关系网”等,大都是为谋一已之利而织成的,在织网的同时,自己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命题立意:作茧自缚、作法自毙等。

第二种观点的立意较新。学生既可从“独善其身”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从“虽小,但也能网罗天地”入题。前者可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只要做好自己的事,虽然是柔弱的蛛网,也有自己的价值跟尊严。家务事是小事,过红绿灯遵守交规也是小事,但这些小事都做不好,就会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这些如蛛网般的一丝一线,都是我们应认真织就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后者较为思辨,可从“小”与“大”展开思考,这样视野就更开阔,写作也会有厚重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天地的大道,一张蛛网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柔弱的蝴蛛却能战胜机敏的飞蛾的明证。学生方面,可从简单的上课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以及认真洒扫尘除等写起,从而拔高到作为学生应有的好学乐知精神,今日事今日毕以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高度。命题立意:小亦有道、小处不小等。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9年,外国领导人嘲笑中国搞不了核潜艇,对此,毛泽东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在黄旭华等科研人员的潜心研制下,1970年,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

在一代又一代有骨气的中国人接续奋斗下,屈辱的历史一去不返。如今的中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昂扬的姿态,底气十足地应对各方的挑战。正如中央领导人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所说:“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有骨气,所以我们百折不挠、攻坚克难;有底气,所以我们自信从容、平视世界。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试题材料由三部分构成,需先逐个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和联系。第一段材料:面对外国领导人的嘲讽和蔑视,毛泽东的铿锵誓言和黄旭华的实际行动,表现出中国人锋铮铁骨:第二段材料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在一代又一代有骨气的中国人接续奋斗下,屈辱的历史一去不返”是一个过渡句,是对关键概念“骨气”的提示。第二层面以“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形象概括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以昂扬的姿态,底气十足地应对各方的挑战”是对关键概念“底气”的提示。第三层面引用了中央领导人在今年两会上的经典语言,当代年轻人走出世界之前,已经可以平视世界了,表达了民族的自豪感其中“平视”这一关键词与“底气”这一概念是统一关系,有“底气”是能“平视”的前提条件。

第三段材料既是对上面两段材料的概括,也是对作文立意的提示 所以我们百折不挠、攻坚克难”是对上述材料前半部分的概括,“有底气,所以我们自信从容、平视世界”是对材料后半部分的概括。从立意的角度看,这两句话给出了“骨气”与“底气”两关键概念,并揭示了关键概念与材料中其他概念的联系,是对写作的引导。

骨气是一种志气和精神的表现,而底气则是一种根基和自信的展示。个人有骨气,心中就有方向,肩上就有担当,活得就有尊严;民族有骨气,才能站得直、立得正,才会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国家自豪感、社会凝聚力。这种骨气来自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质,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底气。民族的骨气造就了我们强大的底气,强大的底气又进一步强化我们骨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骨气与底气如同枚硬币的两个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写作提供的材料,情境设置由点到面,逻辑揭示由现象到本质,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材料立意共同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引导当代青年思考:什么是中国人的骨气 骨气的当代概念和意义是什么?什么叫做“底 拥有“底气”的条件是什 骨气”和“底有怎样的逻辑关联?当今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现实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做?材料引发的思考和联想是多角度的,但必须统领于“骨气”和“底气”这两个关键概念之下,并赋予关键概念新的时代意义。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