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教育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教育伴随成长教育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

教育是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服务的,而并不要求每个学生去适应教育的发展,准确地认识这一点,我们成人社会就会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社会、家庭也都会回归教育的本源。(摘自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 郑方贤 发言原文)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如果有了教育,人的发展会更好,社会也会更加文明有序。于是严格意义的学校教育体系在近代开始形成,诸如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制度化的教育安排成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这种覆盖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的教育设计不仅对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也对社会、政治、文化和个人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政府管理者和社会大众还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政策以提升教育质量,达成个人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的目的。从人的个体成长性看,一个人从生命的自然存在形态到进入社会自主生活、并求得发展,伴随的教育显然是帮助他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整个过程。所以,教育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存在价值就是促进人的更好成长。

那么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有哪些内容呢?

第一位的当然是健康。每个学生只有是健康的才有更好的未来,这个社会的未来也才可能是健康的,即除去遗传因素和其他先天因素,教育应该让每位学生更加健康,不仅体格健壮、而且心理健康,只有在学生时代的普遍健康才能保证未来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第二是知识的丰富和完备。随着年龄增长,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工具逐渐增多,还指导他们对世界及其变化进行感知和体验,并提高到理性解释,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持续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兴趣,具备继续求知的基础。

第三是对社会价值的认同。稳定而发展的社会是基于大多数成员对公共价值标准的遵守,尽管辅之于法律规范,但每位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就是让我们的青少年更容易形成对社会共同价值的认同。

  由此,就很容易判断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否是“好”的教育,即观察日常的教育行为是否带给青少年学生成长所必须的健康、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三者缺一不可,他们可能来自学校教育、可能来自社会教育、也可能来自家庭教育。凡是与上述相违背的教育行为,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另外,由于每个学生成长的基础、天赋、环境不同,成长所需的教育也应该有差异,对一个学生或一群学生适合的教育,可能并不有助于另一个学生或者另一群学生的成长,所谓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教育是有差异的,有助于成长的教育一定是与个体融合的教育。

  总之,教育是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服务的,而并不要求每个学生去适应教育的发展,准确地认识这一点,我们成人社会就会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社会、家庭也都会回归教育的本源。

比优秀教育平台: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比优秀云教信息平台”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saThyTTZyRUFQZC1yZTVROTNxRQ== (二维码自动识别)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