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成长教育刘禅“此间乐,不思蜀”的刘禅是怎样的人?)
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个五十六岁的老人面临解脱的释怀罢了。
我不觉得刘禅是个藏拙的明君,同样也不认为他是一个昏庸的以至于被骂了千年的蠢蛋。我只是相信他是一个有着良善之心,生性仁慈但意志不坚定的普通人。大概也如同你我一般慵懒平凡。固然一个普通的,不会杀伐果断的守成之君不被人欣赏,但是历史上多少王朝子民,王侯将相求阿斗而不得。
诚然是蜀汉危急的形势下必然的选择,但很难说诸葛亮那种大包大揽式的教育对刘禅的能力成长是否真的有益,就像这篇文章中间分析万历与张居正和杨廷和与嘉靖的成长一样,一个接近十年的“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成长下的皇帝该如何苛求他能有砥砺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万历从小接受帝皇教育,为什么手腕比不过他的爷爷嘉靖呢?2856 赞同 · 187 评论回答季汉的核心团队确实是一群真正百折不挠的理想主义者构成的,他们流亡,奔波,失败但始终没有放弃。那么在这种氛围下,自然也有着对子女的谆谆期待,无论是刘备对刘禅的叮嘱,还是诸葛亮的诫子书和出师表都有所体现。为什么刘禅后期如同报复性的懒惰与娱乐,恐怕与早年百无聊赖的枯燥宫廷生活也密不可分,“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当然你可能说刘禅作为皇帝真想玩谁拦得住?但偏偏是刘禅是个内心良善的人,从他这一辈子就发怒杀过两个人(其中一个还是妄自揣测他对诸葛亮有嫌隙的李邈),而且看后主传里频繁能看到大赦天下可以看出来。所以在他被蜀汉这种充盈着理想主义的团队环境和诸葛亮等老臣的殷殷期许中所束缚着,就如同我们普通人在学习中偷懒玩游戏内心也会有所“负罪感”一样,看到他们对自己的期待便压抑着,生活恐怕不比诸葛亮等人丰富多彩多少,毕竟三国志中提到诸葛亮“遂总内外”。更何况终归刘禅自己没有经历过东汉末年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他又何来那种亲身的经历来让自己变得坚毅而又理想主义呢。所有人都把期待放在他身上,但他又有这个能力逆转局势么。
作为一个皇帝,刘禅有自知之明,也放手诸葛亮去总揽全局,可曾在他在世之时下过什么绊子?(别拿三国演义里面召回诸葛亮说事)他已经做到了作为皇帝最大的帮助和极限。但当刘禅亲眼看着以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也未能克复中原,燃尽生命也只是夺取两郡,那在他之后季汉的衰亡趋势又该如何逆转?
他在诸葛亮病亡之时,力主禁止朝中大臣奔丧,杀了上蹿下跳的李邈,稳固蒋琬上任的朝局,平稳接收北伐军的回归可以说很不错了。在夏侯霸叛逃归降问题上的处理可以说非常得当,甚至能说得上一句“礼贤下士,情商高”。哪怕是后期崇信黄皓,也清楚的知道黄皓是个小人,让姜维放宽心(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就以这来看,比齐桓公小白晚年都要明智得多。然而看着国力日衰,阴云将袭的局势,无异于慢性死亡但又无能为力。刘禅在景耀六年,也就是季汉最后一年,邓艾侵蜀之前的春季,终于批准了破礼法,为诸葛亮立庙的决议,恐怕未必没有危机来临前的警觉。邓艾攻蜀便改年号为炎兴(汉朝属火德,炎兴两字不言自明)何况看刘禅对诸葛瞻的礼遇,17岁的诸葛瞻便迎娶了刘禅的女儿,被授为骑都尉。18岁就是左羽林中郎将,掌管禁军,34岁为卫将军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大权。这不也是对希望的寄托和对灭亡脚步逼近的抗争么,甚至在最后关头把所有的希望给了他,让他率兵出击邓艾。然而事实无论是诸葛瞻智量不逮也罢,人力难逆时代潮流也罢。诸葛瞻全军覆没彻底让刘禅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是啊,武侯也罢,武侯之子也罢,终归也没能救得了这个朝代。刘禅恐怕也不想在这种期待和理想主义的环境下压抑束缚自己了,只想今早解脱:“十一月,魏邓艾至成都,刘禅出降,敕姜维降于钟会,蜀亡。”
轰轰烈烈的,属于英雄豪杰的传说结束了,而庸碌凡人的历史才刚刚开始了(引用银英传),所以或许也恰恰是汉末三国英雄人物,他们的浪漫化,理想主义,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的激情澎湃,他们的坚韧不拔,让人们动容,让我们至今对这种波澜壮阔的时代落幕感到无比的遗憾,唏嘘和不舍。所以在过渡到凡人时代的,庸碌,意志不坚定,惜命但又仁慈良善的阿斗(对比后代多少君王反而并不落下乘)才背负了为这个时代拉下帷幕的“小丑”的历史角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