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读书是为了父母面子的问题是什么歌(成长教育在线《成长教育/An Education》——“读书是为了嫁得好吗?”)

整部影片采用中规中矩的线性叙事,没有设置什么“花枝招展”的结构技巧,真就是在本本分分地讲故事,讲道理,也就是始终贯彻电影质朴的名字“An Education”。

《成长教育》这部影片其实就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16岁的Jenny本来过着一个所有人都会经历的平淡、枯燥的高中生活,但是一个三十多岁男人David的突然出现,让她感受到了她所谓的“自由”,沉浸在纸醉金迷的世界,并逐渐迷失自我。

故事内容本身有点老套,一句话概括:老男人诱骗花季少女(“老男人”是相对Jenny而言的,可别按实际年龄定义啊!)。但是其中关于Jenny、David、女孩的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设定,在我看来对于现今时代具有普遍意义。

本篇主要是聚焦Jenny的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结合当下时代特点(这么说显得高级点)来聊聊为什么女孩要多读书,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当然,这只是个讨论,答案并不是唯一确定的,所有其他的想法都尊重理解哈!

读书是为了嫁得好吗?

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铜臭气充溢的时代,女生最开始读书的目的可以是“为了嫁得好”,可能有人觉得这种回答三观不正,但是不是所有人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都一样,你觉得一个生来就“红泥小火炉”和一个“路边冻死骨”,他们看到的世界能是一样的吗?站在道德的顶峰向下审判,本身就不公平,你没有经历攀爬的艰辛和痛苦怎么有资格来评判那些“爬上来”的人呢?所以我尊重每一种回答。

回到影片上来,“读书是为了嫁得好吗?”我们不妨这么来看:读书可以是为了嫁得好,但读书更是一种保障和武装。当你赌的那个“好人”把你抛弃了,曾经拥有的金钱名利声望都分文不剩,你还剩下了什么?

“哦对了!我还有知识!我在嫁得好的时候没有放弃工作和读书!”

身外之物没有了,可读书读来的知识那可是实打实进了脑子的。有人觉得《成长教育》结尾设置太理想主义,一般女孩子被男人骗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崛起”?复读一年又考上牛津了?结尾应该是女生从此一蹶不振穷困潦倒一生,这样才有警醒价值吧?有这种疑惑的人我想是把Jenny想的太脆弱简单了,她的自我意识建立起来这么多年,能因为一个刚认识的男人就消失殆尽吗?她确实荒废了一段时间的学业,但她又不是被换脑子了!

曾经学到的知识和思想,学习习惯的养成早就根深蒂固,复读一年完全可以捡起来的好吗?况且Jenny读书的目的也从来不是为了嫁得好,她爱巴黎、爱法国电影和音乐、她热爱文学……能看出她有品位和审美,如果她唯金钱至上,那么她只需要申请牛津的赚钱专业,何必去学英语呢?

再来看为什么提出“读书是为了嫁得好吗?”这一问题。Jenny的父母回答是“是,读书是为了嫁得好。”她父母是一种“伪注重教育”,他们提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Jenny进入上流社会,所以当Jenny想要退学结婚,不费半句口舌,他们就答应了。在这种家庭教育影响下,Jenny一步步迷失自己、希望得到生活的捷径 也就不奇怪了。

《简爱》里罗切斯特和伯莎的结合就是完全建立在金钱和地位之上的,既然罗切斯特那么看重自我价值,你就别为了钱和她的美貌与她在一起呀,我还就不信你爸因为你拒绝包办婚姻就能弄s你,你不还是答应了吗?是因为你知道你作为一个男人,婚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你还有无数个选择!可在当时的社会伯莎没有选择,只能被关在阁楼“常独栖”,等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流逝,成为“疯女人”。最后伯莎一把大火送给罗切斯特,真就是他咎由自取,活该瞎了。

“读书是为了嫁得好吗?”伯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她富有,但是没有思想且不独立,在罗切斯特获取她钱财后,她变得一文不值了,熊熊大火是她争取自我价值和存在的最后挣扎,这无疑是场绚丽的落幕,却是一个悲剧。而影片中的Jenny则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她在被David欺骗后拜访了她的老师,老师独身一人也不觉得孤独,相反,她内心充盈、遵从本心,可以肆意遨游在艺术的世界中。而Jenny十多年来认真努力学到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有机会让她东山再起,这就是为什么Jenny没有一蹶不振,最后学业上还是获得了成功的原因。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怎样生活的权力,当今社会我们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卫道士”处处要求别人,读书可以成为获取一个高质量婚姻的敲门砖,但是“自我”的保持才应该是读书的真正意义,也是《成长教育》带给我的感受。(顺便说一句,Jenny的原型当时压根没爱上David,也没打算和他结婚,就是借他丰富阅历和见识罢了,两个人各取所需。)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