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的教育意义(远大成长教育《死亡诗社》中蕴含的四个成长教育真谛)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要活得深刻, 要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的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梭罗《死亡诗社》,英文名《Dead Poets Society》,又译作《春风化雨》,首映于1989年,是由汤姆·舒尔曼编剧,彼得·威尔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一部成长主题电影。影片获得了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等多个奖项。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尔顿学院。威尔顿学院是全美最优秀的预科学院,以传统校训“传统、荣誉、纪律、卓越 ”而著名,是一所典型的以严厉管制培养学生为模式的学校, 但新来的文学老师基廷(也是该校的毕业生)却突破常规、独树一帜,他通过自己的方式鼓励学生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追求自我,争取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生活。基廷的引导如同春风化雨般深深的浸润并影响着他的学生们,尼尔便是其中最有才华的一个。尼尔热爱表演,然而却与其父亲的期望彻底相悖,他偷偷的参加了学校的话剧演出,然而即便在演出中表现极为出色,也未能逃过父亲的严厉责备和转学的勒令。万分痛苦的尼尔最终选择了自杀,而基廷老师也被迫离开了威尔顿学院。在临别时,学生们不顾校长的反对,勇敢的站到课桌上,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向他们生命的“船长”告别-------
影片情节围绕着孩子、父母、学校、老师之间的关系交错展开,在看似平静舒缓的镜头语言下述说了传统、权威、规训、惩戒与新生、突破、对抗、希望之间隐秘的对立统一。人性本在的充满自由性、可能性、创造性的张力沉着的落放于剧情当中,以致于当影片结尾孩子们以如此特殊的方式向他们的老师告别时,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这是一部试图探讨关于人的目的、关于教育真谛的影片,是一次在并不宏伟的矛盾冲突和略显含蓄的悲剧意义中,对传统教育的抨击和对未来教育的唤醒。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个体,而不是机器或工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完成,是爱与自由的实现;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引导和唤醒,而不是规训和服从。在基廷老师给孩子们的课程当中,我们看到了如此本质而执着的坚守,也触摸到了象征孩子真正成长的认知真谛。这些超越常规的课程,是对人性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意义的开启和对生命无限可能性的开掘。要珍视生命,不要虚度时光
第一堂课,他吹着口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来到大厅画像处,高喊诗人惠特曼的诗“哦,船长,我的船长 ”。他叫学生皮特兹念了一首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劝 少女珍惜时光》:如果可以, 快些采撷你的花蕾, 旧的时光仍然飞逝, 今天灿烂盛开的花朵, 明日就或将凋去,变得僵冷, 停止呼吸。然后他突然话锋陡转:“孩子们, 千万别虚度光阴, 让你们的生命非同寻常! 因为我们任何一人都会像花蕾凋谢, 变成尘土, 已经逝去的古人曾经一样充满幻想和梦境, 可是我们用心灵细听, 可以听到这样的号角: 抓住光阴, 让生命不同凡响。”
要独立思考,不要迷信权威
在上《英语诗歌五百年 》课的时候, 基廷先是重复了作者 J ·埃文斯·普里查特博士的关于如何评价诗歌的标准, 正当学生认真思考准备接受他的理论的时候, 基廷先生突然叫学生把书本上关于标准的整个章节撕掉, 这让学生有点 不知所措, 还没有哪个老师曾叫学生撕书的! 基廷激励他们说:“这是一场战争, 撕吧! 关于诗歌, 是没有真正标准的。真正的自由只在梦中, 不管别人说什么, 学会自己思考 , 语言和思想可以改变世界。我们读诗歌写诗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 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浪漫的, 医学 、法律、商业、工程固然是社会维持的崇高的和必要的追求, 但是诗歌、美丽、浪漫和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时,有一次在上课时他还带头跳到讲桌上,并且告诉学生:换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就会与众不同。随后鼓励学生轮流站到讲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观察生活。他引用作家梭罗的话说:“是的, 我们必须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即使这看起来是愚蠢或者荒谬的。”要敢于战胜自我
突出的例子表现在学生托德 · 安德森的身上,托德是班里一名内向并且因自卑而郁郁寡欢的学生。基廷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诗,要他大胆地走到讲台前,闭上眼睛,自己则诱导他去想象那作诗时的意境和心情。终于,奇迹出现了:托德在基廷老师的激励下大声咆哮,现场创作出了一首精彩的诗歌,令所有同学自发鼓掌,刮目相看。他终于克服了自卑,战胜了自我!
不要亦步亦趋,要勇于做真实的自己
基廷老师带学生去踢足球,每个学生在踢球之前必须大声喊出自己的誓言,“我要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隶”,“我要做真正的上帝”。他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走路,他引用美国诗人弗洛斯特的诗句说:“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一条。”
他这样鼓励孩子们:“对我来说,运动是一个可以让他人把我们推向极致的机会 ( 因为有竞争) , 与逆境抗争, 与强敌对抗, 做世界的水手, 游遍所有港口, 去 做生活的主宰, 而不是奴隶, 去登上断头台, 面对枪口而泰然自若, 去舞蹈、鼓掌、 歌颂、呐喊、跳跃、飘飘荡荡、滚滚向前, 让生命变成欢乐的诗, 成为真正的上帝!”
基廷老师的激情和爱感染了孩子们,他得到了孩子们最充分的爱戴,孩子们的灵魂和力量被唤醒了,他们渐渐的被改变,他们不再被完全掌握在学校和父母的思想控制中。他们当中,懦弱的变得勇敢,莽撞的变得成熟,保守的变得激情,犹豫的变得坚定------在基廷“船长”的指引下,他们完成了一次真正的蜕变式成长。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道:“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雅斯贝尔斯也曾说过:“教育本身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无疑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反思和启示。孩子究竟该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成长,是我们需要永恒思考的课题。(文:午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