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电影成长教育的故事原著(成长教育大卫珍妮做了《成长教育》:鸡血爸爸冲昏头,亲手把学霸少女送给已婚老男人)

你为什么会拼命督促孩子好好学习?

“为了孩子能过好日子。”

“为了咱家能实现阶级跃升。”

“为了孩子长大后能成功。”

“为了孩子以后不会啃老”……

很多时候,父母希望儿女好好读书,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拥有一个不错的物质条件。

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有时候也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赚钱吗?那如果不读书也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是不是就可以不学习了?

根据英国女作家兼知名记者林恩·巴伯亲身经历改编的电影《成长教育》,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16岁的少女珍妮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独生女。父亲一直对她很严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鸡血爸爸。他的主要人生目标就是把女儿送进牛津大学,然后找个有钱的绅士嫁了。

为此他从小就培养女儿练大提琴、学超难学的拉丁语,掏空家底给女儿请各种家教。

他让女儿加入管弦乐团,这在申请牛津大学的时候是个加分项,但平时,珍妮爸希望女儿尽量少练大提琴,以免占用了她的学习时间。(是不是有内味了?)

珍妮很争气,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排名第一,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班主任对她寄予厚望,她是所有学生里最有希望考上牛津的那个。

少女就这样在父亲设计好的路上一路稳扎稳打,离考上牛津这个目标越来越近。直到她遇到了中年男人大卫。

大卫出手阔绰,风度翩翩,开着豪车,出入艺术展、音乐会,谈吐风趣幽默,跟珍妮在学校里遇到的青涩男孩截然不同。

他邀请珍妮一起去听很高贵,也很贵的音乐剧,少女欣然答应,可她又担心爸爸不同意。大卫主动提出:没问题,你爸妈那边我来搞定,我会登门拜访,征求他们同意的。

年少时,儿女总觉得父母就是天,他们对成人世界里的一切了若指掌,直到成年后,孩子才发现,原来不是每个成年人都能在成人世界里游刃有余,哪怕是从小崇拜着的父母。

在女儿面前向来古板严厉的珍妮爸,面对有钱的绅士大卫,竟然连话都说不利索了。说到底,珍妮家也只是刚够中产的门槛,有房有车,有钱鸡娃罢了,根本没有接触过真正的有钱人。

对于大卫提出的邀约,珍妮爸欣然应允。

此后,大卫又邀请珍妮去参观牛津大学。由于当时天色不早,需要在外过夜,珍妮爸一开始还理智地予以拒绝,后来听说大卫曾就读于牛津大学,此行要带珍妮拜访《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刘易斯,竟点头同意16岁的女儿跟中年男人走了。

在牛津,珍妮看看穿着土气的学霸们,再看看大卫一伙人洋气的着装,第一次对于考上牛津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似乎也没有那么好嘛。

不过珍妮倒没有那么快对大卫献身,她希望大卫能耐心地等到她17岁生日之后,再完完全全地把自己交给他。大卫非常绅士地答应了。

从此,珍妮见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和枯燥学生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没有难写的拉丁文,只有各种华丽的服饰;没有单调乏味的背诵只有激动人心的慈善拍卖会。

一转眼,到了珍妮的17岁生日,大卫带着一堆礼物来到珍妮家。他邀请珍妮一起去巴黎旅游。珍妮想起了自己在小旅馆中提出的要求,她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而珍妮爸则干脆跟女儿说,这么优秀的追求者,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只要费用他全包,我没意见。(好没节操的爹)

珍妮跟着大卫去了巴黎。她兑现了之前的承诺,大卫则进一步让她见识到金钱的魔力,充分体会到异国他乡的浪漫。

回来后,大卫向她求了婚。珍妮没想到这么快,自己才17岁,她不想这么快就结婚。

这时父母反而站到了大卫那边,苦口婆心地劝她:咱培养你这么多年,就是为了你能过上好日子吗?现在你的好日子就在眼前,唾手可得,你就伸个手呗。

考个好大学不就是为了嫁个好男人,现在允许你跳个步骤,你还有啥不乐意的。

这回想不通的人换成了珍妮,她说:我学了那么多拉丁语,写了那么多小论文,一直遵循你们的教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在你们让我嫁人?早知道我还努力个什么劲儿呀?不如让我早点去混夜店啊!我也开心,你们也省事。

珍妮爸解释说:闺女啊,我虽然不懂夜店,但我懂教育。你看,你爸我在教育上的投资,这不就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了吗?有钱男人也不是傻子,你知书识礼,举止大方,还有才艺,又清纯可人,他们才会看上你。

此后,珍妮彻底变了,她不再好好读书,成绩下降地厉害。引起了班主任和校长的不满。

珍妮无所谓地跟校长顶嘴。班主任则苦口婆心地劝她:你一定要去牛津,不然我会很伤心的。

珍妮更是直言不讳:“你看你,好歹是个牛津毕业的高材生,现在不也天天无聊地给咱改作文吗?而我,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我这才叫人生啊!”(显然,珍妮不仅在说服老师,也在试图说服自己。)

珍妮彻底从学校退了学。一门心思等结婚,可没想到一次偶然中,她发现大卫原来是有妇之夫。秘密被拆穿之后,大卫一走了之,留下伤心绝望的少女。

珍妮爸此时也知道悔之晚矣。他对女儿说:你爹我这一辈子,每时每刻都在焦虑、害怕中度过。担心破产,担心失业。经常因为钱的事跟你妈吵架。我不想让你也生活在这种恐惧之中。所以我才坚持要把你送进牛津。

看到大卫之后,我以为从此你就可以无忧无虑了,哪怕他有露出过马脚,我也视而不见。

是爸爸错了,对不起。

珍妮很伤心,好在她还很年轻。她才17岁,她想回到学校,回到正轨上去。

在被校长拒绝后,她又去找了班主任。出乎意料,班主任一直在等着她回来念书。毕竟,谁能真的跟个不懂事的丫头置气呢?

兜兜转转,走了一大圈弯路,珍妮重新开始用功读书,或许比之前更为努力。

之后,她收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不同的答案。或许确实有一部分父母,跟珍妮爸想的一样,努力读书,只是为了让孩子能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

可如果父母真的把这当成鸡娃的信念,就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如果读书只是为了成功,而成功等于赚钱,那么有捷径我要不要走?万一我要有钱了呢?

如果家里中了彩票,我还要不要学习?

如果家里房子拆迁了,我还要不要学习?

如果当网红比名牌大学毕业生赚得更多,我还要不要学习?

如果……

父母在拼命推动孩子前行的同时,一定要冷静想一想,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你鸡娃的终点在哪里?

是考进清华北大?是找到好工作?还是买房买车结婚生子?

在我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任何环境下。

你认为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