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学前教育的概念(我的受教育成长经历【教育】教育的概念、定义、学习和发展过程)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日常用法主要包括三种:一是作为思想转变过程的教育;二是作为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社会制度的教育。其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意为采用一定的手段将潜在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二、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和《尚书·金滕》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因此,可以将教育学的词源视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则是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时间活动。

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定义:教育是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是一个不断适应、调整的过程,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教育活动具有促进和加速的作用;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密切相关,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教育是由以下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教育的动力性体现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加速或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教育活动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联系,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个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一、理解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二、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过程的完成体现在学习者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学习者的特征包括:

·一、学习目的不同。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

·二、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

·三、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

·四、对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二、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养。

·三: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形态是指由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不同的教育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

→1.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2.制度化的教育指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3.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非学校化社会"的概念。"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

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他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化社会,而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非学校化社会"。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划分)。1.这三种教育形态的产生与社会形态的变迁密不可分,它们是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和建立在不同经济形态和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结果。

2.农业社会的教育不仅限于“农业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也不等于“工业教育”,而信息社会的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信息教育。

3.前一种形态的教育是基本的教育形态,而后一种形态的教育则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4.后一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之上的,它们之间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